如何看待企业大规模清理老员工的这种现象?

热源智能商务


有人说这就是典型的“卸磨杀驴”。说白了,就是

企业认为你的剩余价值变少了,不想再用同样的成本,雇佣已经贬值的你了。

从情理上来讲,公司大规模裁员的做法确实有点儿不仗义,还容易引起大家的恐慌;可是从道理上讲,企业这么做没有任何问题。

人,都要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尤其是公司,一切都以创造价值产生利润为前提。影响产出的,影响效益的部分都要尽可能砍掉。

那么这件事情其实也间接地给了我们一个非常启示:一个人如何能够让自己的价值不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贬值?如何在未来的残酷的淘汰当中,依然可以做到“宝刀未老”呢?

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永远保持着学习的意识,永远不要让自己落伍。不断地更新自己的观念,比如:曾经的你认为到了国企,就意味着可以永远高枕无忧了。可是前段时间的新闻,高速收费站裁员,一位30多岁的大姐,哭着喊着说自己的青春都给了公路,现在什么都不会该怎么办!看了真心让人心酸。

这在当年看似非常正确的选择,可是如今看来却出了大问题,她只会收费,其他的都不会,最终只能被人工智能所取代。

所以如果你还未年老,那么多对这个社会保持着好奇心,多学习,你可能会找到更适合自己的方向,比如如今成为风口的短视频;

如果你已经年老,那么请对这个社会多一些开放的心态,或许你也可以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蓝海,比如前两年阿里巴巴高薪雇佣65五岁以上经常购物的达人,帮助他们做更适合老年人的产品。

分享的最后我想说:这个世界上真正的铁饭碗,并不是你有一个看似多么稳定的工作,而是你掌握着无论到哪里,都能够找得到工作的技能。


夜泊痕


个人观点:公司大规模的清理老员工是发展的需要。

我经历了大规模的清理老员工活动,那是我公司淘汰一批落后的产能低,消耗高,工艺流程不合理的设备。新的设备投入使用后,人员就剩余了,开始了竞争上岗,新设备上岗当时,要两种人。一是有知识,有文化的人。二是在本岗位有多年实际经验的到龄老工人。剩余人员分流转岗,到30年工的龄内退。当是民企发展旺盛时期,我厂大多数员工,不走分流转岗,坚持内退,内退后去民企打工。我强制留了6年,6年后我也到民企打工。我想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人。小笼包子一笼顶一笼。公司分流转岗,内退是必然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干一行爱一行,不要虚度年华,技能是自己的本钱。那些不想分流转岗,又不想内退,在厂没有学上以及特长,后悔莫及。以上回答是个人观点,有不对不妥之处敬请谅解!谢谢!


AOD导师


这要看什么性质的企业。如果大型国企,大规模清理老员工,这是不负责的做法。因为国企承担着三大责任,其中还有一项是社会责任,把老员工清理到社会上,也是对社会稳定不负责任。如果是外企、民企、私企,尽管这是企业行为,但正规的知名的企业也开始宣传自己的社会责任形象,许多大企业也发布社会责任白皮书。但有些企业清退老员工,也是企业应对市场挑战的自主行为。

比如,某名企声称淘汰35岁以上的技术人员。比如,某全球知名科技公司,也大规模裁减中老年员工。前面的企业为了保持企业竞争的狼性,后面的企业是减轻企业人工成本。不管怎么说,淘汰落后的、不好管理的、低价值的老员工,是可以理解的。但大规模清理老员工,对老员工一刀切,这是简单粗暴的没良心的行为。

第一种,由于行业调整变化,许多辉煌的企业走向末路,比如一些煤炭钢铁纺织等大型企业,暴利时代招聘了许多员工,等员工都老了,企业不行了。作为老板,优先清退老员工,这是基于降低人工成本的考虑。老员工效率低、工资高,年轻员工工资低、容易灌鸡汤有活力。这种做法多少有过河拆桥、卸磨杀驴的意味,毕竟这些老员工是打天下有贡献的,但现在却被当作负担和包袱。有点心寒。

第二种,由于技术迭代,大量科技型公司清退老员工。比如,有的科技公司,技术完全转型,以前是造人工机械的,现在造智能机床。老员工精力有限、知识老化,不能进行技术迭代更新。淘汰老员工,引进新技术型年轻员工,也是企业生存的需要。

第三种,保持企业的狼性竞争力。比如,某著名科技公司,始终保持技术领先,为了保持队伍的激情和创新力,实行淘汰制度,刺激队伍的活力。老员工上有老下有小,负担重,保守,创新力不够,就可能面临成批量的出局。前不久一名40岁的IT精英跳楼就属于接受不了淘汰出局的悲剧。

第四种,有些企业是黑心企业,从利益最大化考虑问题,甚至本身就是骗局。比如,一些流水线、通用技术型的公司,对技术更新要求不高,就是要求低廉快速出产品。那么,年轻员工一天做200个,老员工一天做100个。他们采取短期合同等骗局,一批一批招员工,当员工年龄大了,效率慢了,马上再招一批新人进来,灌灌鸡汤,画画大饼,这批新人低成本地嗷嗷干活。同样工资5000元,年轻一天200个,老员工一天100个。或者同样的效率,新老员工一天都200个,但年轻人工资低、负担少、易蛊惑。黑心老板,就成批量的更换员工,只用员工最黄金的干活期。


职场火锅


【沈理职谈】的观点:公司清理老员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不会清理所有的老员工,大部分开国元勋最后都是黯然离去的结局。都说职场如战场,一方面是因为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内因;另一方面也是企业发展阶段对人才层次需求不同所致。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老员工有哪些优点:老员工,顾名思义跟着企业一起很奋斗很多年的员工,为企业在创建初期和起步发展时候都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老员工熟悉公司文化、熟悉领导脾气,熟悉内部流程,老员工的影响力也很大。

但是老员工的劣势也显而易见:很多老员工倚老卖老,管理起来不容易;老员工虽然创业初期一马当先,但是思想会很陈旧,不容易跟上行业发展;另外老员工一直在的话,不利于引进外来的职业经理人。所以老员工,特别是高层老员工,也是有很多弊端的。

第二、根据题主的描述:如何看待企业大规模清理老员工的这种现象。大规模清理老员工,而不是大规模裁员,说明老员工成为淘汰的对象。这样的情况会出现在企业换帅,新的经理人带着团队过来接手的时候会大规模清理老人;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老板自己要动手了,也就是老员工劣势导致。

第三、正常的清理模式 ,一方面是直接谈话,给与补偿;另一方面是调岗,给你弄到边缘部门去就职,每天浑浑噩噩的没意思。但不管是哪种情况,肯定都是得到了老板的默许的,不然无人敢如此动作。

第四、当初阿里一起走过来的18罗汉,后来不也是走了这条路。其实打江山容易,守江山更难,这包含了这样的道理。

第五、其实还有一部分老员工,平时风格比较中庸的,或者不求太大的情况,还是会继续被留下来效命的。多数的人,不免最后心中凄凉。

第六、有魄力,讲感情的老板,可能会在清理之前给安排一下后路或者实现部分财务自由。小公司的话,这种事就不好处理了,山不转水转,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带着你的核心竞争力换地即可。


沈理职谈


如何看待企业大规模清理老员工的这种现象,可能很多人看到这个题目就会不自已的想到华为任正非讲过的话,裁掉老员工,为企业更换新鲜血液,这个话题一直议论纷纷。

那么应该如何看待呢?本人觉得还是要一分为二地看待这个问题。

从企业角度出发:

作为一个企业,面临着市场的优胜劣汰,想要谋生存谋发展的确不易。作为企业的老员工,其实对于企业来说有利有弊,老员工熟悉企业运作模式,职场经验丰富,对很多工作拿捏得当;但是一般老员工都有这样的毛病,或者说是劣势,就是思维相对比较固化,很多都是按部就班地工作,没有太多的创新思维。

但是现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看看很多企业不变则退,很多公司如果固步自封,没有与时俱进,就算原来再有优势,都很容易让市场或是社会淘汰。所以现在很多创新型企业,例如腾讯、华为等等,其实员工的平均年龄都不大,一直保持的新血液的注入,才让企业有着不断的创新,不断的发展。

从员工高角度出发:

作为员工来说,兢兢业业在一个企业或是行业工作,等到年纪大了,却遭遇企业辞退,的确是一件很不人道的事情,毕竟年纪一大,不像年轻人一样,能重头再来,可以再学习。遇上这样的情况,对于自身,对于一个家庭来说都是一个不好的遭遇。

那么究竟企业这样做究竟应不应该?我觉得可以参考下一些日本企业的做法,很多日本企业的员工就算七八十岁还在为企业出力,他们视企业为家,就算到了退休年龄,也经常回企业为其出力。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有新有老的企业其实发展起来更有力量,老员工虽然有他的局限性,但是年轻人也有他的不足,在这个基础上,如果能提前给予一些老员工适当的培训或引导,让他们有机会跟着企业和社会共同成长,也是一种方法,然而老员工也增强了自身的竞争性,适应发展的需求。

我是职场达人“萍行职场”,感谢你的关注,升职加薪有套路!


萍行职场


老员工都是从新员工变成的,都是从积极抢着干到混日子的,很多管理者都说一些老油条不好,要解决掉出工不出力的老员工,其实这才是最大的管理问题。一个奋发图强的新员工,积累多年经验后成为栋梁的老员工,最后怎么被管理者弄成了出工不出力的呢?往往究其原因时管理者就推在老员工身上,是他自己堕落了,但在管理过程中谁的力量更强大?是管理者还是老员工?权力大责任才大,该负责的时候别推辞。

在国外一个企业可以经常换总经理,但是很少换老员工的,这是为什么?大家思考下。在中国国企,领导基本不换,而老员工最容易被换,换成新人好拉帮派,这样对领导有利,对老员工那叫卸磨杀驴。

所以如果中国的企业文化没有相同这么简单的道理,老员工和经理谁重要的问题,就别谈所谓的发展,一个团队的建设首先是更深层次的内在道德建设,国企在这方面很反应中国特色,团队的短命和道德的沦丧,使得发展没有积累,没有积累何谈创新,只能谈吹牛。


一句话56


记得马老师曾经说过:谁都不能保证自己不老、不死、不糊涂、不犯错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方式是信任年轻人!

首先说说老员工,在企业初创和自己年轻的时候确实为企业立下了汗马功劳,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作为企业应该感谢和善待老员工!

企业的发展和人一样,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任务和使命,需要新技术,新血液,作为老员工应该提拔、培养、关爱年轻人、给他们锻炼的机会,将自己的优秀人品魅力和经验分享!

但是实际中会存在老员工倚老卖老,排斥新事物,不学习,不上进,甚至到了一定高度就只想自己的好事,没有了更大的格局和更高远的目标,这样的企业哪能留住新鲜血液,相信没有一个年轻人愿意在一个没有未来的企业工作!


调频963


现在我们单位就属于这种状况,原来的生产设备能耗大,体积大,产量低,排放不达标!随着城市的发展,环保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企业逐步迁出了城市!我们上马了新的生产线!原来一条线需要150名工人,可现在仅仅需要不到30名!大批的工人面临着下岗!第一步,很大一部分工人实行内退,公司负责交五险一金,并负责开部分工资。工资不得低于本城市的最低工资水平!第二步,向一些较轻松的岗位转移,例如绿化,公司厂区物业!!!第三步,极少部分员工,选择离开企业!!!公司按照工龄的长短给予一定的补偿!执行N+2的补尝标准!完全按照长工资后的新工资标准计算!公司分流了大概1000名左右的员工,过渡平稳!做到了企业创新发展,员工满意!!

这些老员工,是企业的一笔财富!曾经的中流砥柱!可以说没有他们的付出,便没有现在的公司!国企船大调头难,上万名的员工要吃饭,没有改革,企业就走向灭亡!尤其是近几年,国家提倡科技兴国!科技兴企!改善居住环境!同时竞争激烈,即有国內的同行,也有国际的商业大鳄。企业的工业革命已经无法阻挡,但绝不能将老员工轻易推向社会!!!!


小流水123456


国家,企业都有责任。首先,除了地域歧视、性别婚否歧视外,还多了年龄歧视,政府很多岗位不招35以下的公务员,恰恰是很多岗位必须30以上有丰富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干到60以上都没问题,歪风往下越吹越盛。其次,以以前所处公司裁减老员工,35以上裁减,结果是裁掉一个老员工,招了好几个没有工作经验的新人进来,结果付出了几倍老员工成本的工资,工作效率和成绩还比之前降低严重,听说新晋负责人还打算末位淘汰法,变相操作把一些形成竞争关系有较强工作能力的同事赶走,联想到之前他们就是从破产企业中出来的,照搬失败企业模式,也足以把一个蒸蒸日上企业搞垮。最后,如果为企业考虑裁掉员工无可厚非,但也要严格按照劳动法补偿员工。总归来说,三十到五十年龄的老员工是政企巨大财富,他们专业技能小有所成,又处人生黄金期,工作踏实稳重可以放心,现在大规模裁老员工是经济社会病态的表现,难道不需要技术工种么,花更多成本培训新人做无技术效率低下、流动性大的工作真的好吗?这样的企业做不长


手机用户51922843589


勤聪云课堂,专注系统管理!

企业大规模清理老员工的现象,在当下的企业环境中,属于个例,通过现象看本质,需要换位到企业决策者的角度去思考,谈一下发生这种现象,个人分析其根源的几种原因

企业文化的重塑

文化对于大中型企业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发展与成熟阶段,文化是推动企业上升的重要源动力,而文化同时也与企业内外部环境有着密切的关联,如果文化中的积极面与当下社会价值观有所偏离,则对企业未来发展会产生消极与不利的影响。此时,企业文化需要重塑,而老员工在温水煮青蛙的环境中,已经完全适应且思维跟随着原有的环境而僵化,对文化的重塑将带来无限的阻力,此时,企业会通过内部清理那些不愿做出积极改变的老员工,同时吸引外部新生力量,来逐步推进统一企业文化重塑的进程。

空降兵的政治清理

某些企业高管是通过外部空降的形式进入到企业中,在其战略决策无法有效实施、政令受阻的情况下,其会通过清理一些阻力中的骨干,以及与骨干相关联的人员,来肃清企业内部政治立场。

行业升级驱使的效率变革

5G时代、人工智能的来临,将对很多传统靠人力为核心驱动的企业,带来效率变革。例如机器替代流水线作业、大数据的精准分析代替人力信息收集、新零售逐步淘汰传统零售等等。在这些企业变革中,人力的淘汰是必然。

综上,是个人对企业大规模清理老员工的动因理解与分析,希望能给对提问者提供一些启发与思考

更多职场干货,请关注本头条号,每天系统实操性文案分享,与职场同仁一同成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