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故事〡雙城記——“深圳人”在青島

雙城記——“深圳人”在青島

對於一座城市的基因,最有真切感受的,就是奮鬥在這座城市中的人。

對標深圳後的青島呈現出一種怎樣的面貌?衣食住行娛中的哪些細節打動了那些在深圳追夢的年輕人?本期“都市+”聚焦那些在深圳和青島“雙城”之間生活的年輕人,希望以他們的獨特視角帶給這座城市更多啟發……

青岛故事〡双城记——“深圳人”在青岛
青岛故事〡双城记——“深圳人”在青岛

圖為青島浮山灣。 劉棟 攝

技術“大牛”袁梓:

芸豆蛤蜊面,是一種家的味道

蛤蜊反覆清洗,放到鍋裡煮開,取出蛤蜊肉……“原湯留好備用,這是‘一招鮮’的關鍵。”

哪怕再忙,袁梓還是會在週末拿出一上午時間,做一碗芸豆蛤蜊面,犒勞一下自己。

對於在深圳吃慣了甜口的她來說,愛上並學會製作這種在青島司空見慣的美食,是她在青島工作期間養成的習慣。從最初的麵條需要到超市買,到現在她已經學會自己和麵,擀出一碗軟硬適中、香噴噴的麵條,這一項技能是她在青島同事家中,跟“青島大姨”學的。

“雖然深圳也有海鮮,也有各種麵食,但總感覺不如青島的鮮美,用青島話說就是‘鮮亮’。第一次吃芸豆蛤蜊面,就愛上了它。那是在同事家裡,她的媽媽做的。這是一種家的味道,也是我喜歡青島的原因之一。然後,我就三番五次來吃,最後就跟大姨學會了。”袁梓說。

看上去溫文爾雅的袁梓,實則是一位技術“大牛”,目前在深圳一家通信公司從事地鐵通信系統的技術研發工作,曾參與過青島地鐵屏幕信號、監控設備和信號轉換器的相關設計研發。在青島工作三年,她收穫了美食和友情。在她眼中,青島人講義氣、重感情。她在2016年加入了青島Smart車友會,這是她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加入車友會,各種活動讓她對青島人和青島這座城市熟絡起來,也讓她成為一名“熟人”,而不是一位過客。

現在,袁梓又回到深圳工作,除了那一碗“鮮亮”的芸豆蛤蜊面,已經穿上短袖的她,也懷念起青島四季分明的氣候。

每月飛一次深圳的張君:

深圳人注重結果導向,青島人更有人情味

張君是個地道的山東人,2005年入職深圳聚成錦華企業管理顧問有限公司,2009年,公司佈局青島,作為分公司的“一把手”,她由此開啟雙城生活。

“幾乎每個月都要飛深圳,最大的感受就是深圳人注重結果導向,青島人更有人情味。” 張君回憶初次踏入公司時的情景,“即使有朋友引薦,到了公司,也沒有任何人會因為除工作外的其他因素就對你多加照顧,他們‘不近人情’到讓你不適應,在那裡,一切都是拿績效說話。在青島,則更有家的感覺。”

聚成錦華企業管理顧問有限公司坐落於市北區國際人力資源產業園,目前已經擁有2萬多家青島客戶。“從業務擴展和公司運營方面,也可以明顯感覺到兩地的差異。”張君介紹,深圳人更具創新思維,敢於投資,面對學習性產品,一旦覺得課程內容契合,便會有很強的執行力,在這一點上,青島的客戶往往更謹慎。在公司運營方面,深圳公司更強調“員工分享”,會通過股權分配、崗位責任制、合夥人制等激勵制度調動員工的積極性。

“高效率、快節奏是深圳的城市氣質,但在車水馬龍的快節奏裡,深圳人也會不惜時間放慢腳步,留出豐富自我、提升自我的空間。”張君告訴記者,在她的印象中,山東人質樸、勤奮,消費相對保守,注重養老、子女教育等投資,而深圳人則更注重自我投資。“消費觀在某種程度上是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折射,從這一點上也可以看出深圳人敢想敢幹敢闖的精氣神兒。”

創業者劉經緯:

“新舊交替”是青島的獨特魅力

劉經緯一直非常喜歡青島。2007年大學畢業後,他就將青島作為自己打拼的第一站。2012年,因為工作調動,劉經緯開始在深圳工作和生活,直到2018年底,他參加了市南區赴粵招商團隊在深圳舉辦的招商說明會之後,決定再次回青創業。

劉經緯告訴記者,因為一直對青島有難以割捨的情感,在經歷了招商團隊登門推介、陪同回青考察等過程後,他毅然決然帶領團隊再次回青創業。“2018年底,招商團隊與我們公司接洽,現在我們已經在青島註冊了分公司,在企業落戶的過程中,我感覺青島政府的工作效率很高,兩地的差距不是很大。”

提到為何對青島情有獨鍾時,劉經緯坦言一是因為他是威海人,青島和威海有著相同的四季分明的氣候特徵。二是因為青島中山路、八大關等地保存了大量老建築,在這座城市中,隨時可以感受到“新與舊的交替”,也能感受到市民中的人情味兒,這是青島最為獨特的城市魅力。“不過與深圳等大城市相比,青島的文化資源還是比較薄弱,話劇之類的演出也比較少,希望以後能引入更多優質的文化演出。”

劉經緯說,當年他踏入深圳的第一步,就看到“來了就是深圳人”的廣告語,這句話顯示出這座城市巨大的包容性,讓他倍感溫暖。現在看到這句話,他還是非常感動。他認為,青島也可以借鑑深圳的這種做法,提高創業者的歸屬感。

在深圳打拼7年的曹欽:

深圳有熱血,青島有溫度

在剛剛過去的3月份,曹欽的朋友圈被花式刷屏:《一分鐘!這就是青島!》、《青島,深圳歡迎你!》、《深圳,青島來了!》。“因為剛離開深圳不久,所以一直還關注著深圳那邊的信息。知道青島在‘學深圳、趕深圳’,但力度能有這麼大,著實沒想到。”

去年,在深圳打拼7年的曹欽來到青島,開始了新的生活。相比於深圳的活力,曹欽對青島的第一印象是“宜居”。一個是南海之畔,一個是黃海之濱,對於一南一北兩座不同的海濱城市,曹欽適應得比想象中更快些。“青島有蜿蜒800多公里的海岸線,紅瓦綠樹,碧海藍天,現下四月天更是繁花似錦。既有和深圳相似的地方,又有自己的特點。”曹欽說,自己雖然是山東人,但之前並不熟悉青島,或許是落葉歸根的緣故,這裡有家的感覺。

“深圳有熱血,青島有溫度”是曹欽對雙城最直觀的感受。“你要是走在深圳的馬路上,很少能見到50歲以上的人,而來青島之後,我常常會在公交、地鐵上給老人讓個座。”曹欽莞爾。早先在深圳工作的時候,曹欽住在東莞,每天兩地奔波,有3小時的時間耗費在路上。如今,在嶗山工作的曹欽花40分鐘的時間,就能回到自己居住的李滄區,可以騰出更多時間陪伴家人。

當然,青島與深圳存在的客觀差距也不容忽視。曹欽坦言,雖然青島也有不少全國知名的家電、軌道交通企業,但相較於深圳枝繁葉茂的高新技術企業來說,自己來青就業時的選擇空間並不多,落戶相對也更困難一些。

創客胡康橋:

深圳更敬畏技術,青島緊迫感十足

一個“快”字,是胡康橋對深圳最直觀的印象,“不僅是涉及企業註冊、人才落戶這些政府部門負責的事情,與深圳的企業溝通,也會明顯感覺到反饋很快,深圳是一座注重效率的城市。”胡康橋曾在美國知名半導體公司AMD擔任高級工程師,回國後在北京創立了核芯互聯科技有限公司,從事高端通用芯片的研發設計,並在2018年7月在深圳南山雲谷創新產業園設立了分公司。去年12月,他將公司總部由北京遷到位於嶗山區的青島國際創新園,“在與嶗山招商團隊接洽的過程中,能感受到青島這座城市有一種不甘現狀的急迫心態。”

“深圳整體上是一種開放的氛圍,對外宣傳做得尤其好,不少外國人都認為深圳是中國的創新之都、科技之都,深圳這座城市對技術更有敬畏之心。”與深圳同處海濱的青島是一個山海相依的秀美之地,胡康橋認為,在對外推介方面,青島也有很好的資源和產業稟賦。胡康橋告訴記者,“來了就是深圳人”的理念廣為人知,深圳在這方面絕不是喊口號,“本科生積滿100分可以直接落戶深圳,落戶後還有1.5萬元的一次性現金補貼,碩士和博士更高,分別是2.5萬元和3萬元,辦理流程也很順暢,這座城市對人才的渴求是明顯的。”

不過,胡康橋也坦言,由於深圳的生活成本較高,公司人才流動性也相對更高,“下一步,公司將啟用在青島的總部,希望這裡的人才構成能再上一個層次,其實只要環境足夠好,很多青島或山東本地的人才是很想回家鄉發展的。”

(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記者 王 萌 周 偉 餘瑞新 劉 棟 霍璟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