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伞—纸伞修”这地道的吆喝声,你还记得吗?

“洋伞—纸伞修”这地道的吆喝声,你还记得吗?

对一座城市的记忆,

既有视觉的,也有听觉的,

我们常常在吆喝声里忆故乡,

吆喝声里有着地道而亲切的乡音,

有生活的原汁原味,

也有过去常州市井生活的景象。

而记忆中最深刻的,

莫过于一声“洋伞修”。

一声儿时的“洋伞修”

在早年常州老城区市民日常生活中,一把雨伞破了就去修,修了再用,这在一般普通的家庭中是很平常的。于是修伞的行业就产生了。有固定的修伞店,也有走街串巷移动的修伞铺。因此常听见修伞佬沿街叫喊:“洋伞—纸伞修”。

“洋伞—纸伞修”这地道的吆喝声,你还记得吗?

在修理伞的过程中,常见的是油纸伞,因为它最容易破易损。但这伞在修伞人手中那是“小菜一碟”,只见修伞师傅将油纸和浸入桐油的浆料,在破损处涂抹覆盖修补,一会儿一把修过的油纸伞又好重新使用了。

“洋伞—纸伞修”这地道的吆喝声,你还记得吗?

那时只要听到这“洋伞—纸伞修”的吆喝声,不少家庭主妇都会拿家中破损的布伞或纸伞给修伞师傅修理。现如今,这修伞的人难得还能一见,一般在某小区的门口,一辆三轮车,上面摆着修伞的工具和配件,不过修伞的人再也不“吆喝”了。

吆喝声里忆常州

常州人儿时听到的吆喝声,

就是一部丰富生动的百姓生活交响曲。

磨剪刀,铲薄刀

“洋伞—纸伞修”这地道的吆喝声,你还记得吗?

“磨剪子嘞,戗菜刀……”曾几何时,这悠长的叫卖声回荡在街头巷尾,成为人们记忆中亲切而又熟悉的声音。那拖着悠长乡音,走街串巷的高亢吆喝,伴随着几代人走过了一段难忘的岁月,经典得令人无法释怀。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磨刀这个行当的生意相当红火,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剧,走街串巷磨剪子抢菜刀这个传统行业,却像它的吆喝声一样渐行渐远,甚至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和生活。

“洋伞—纸伞修”这地道的吆喝声,你还记得吗?

甜白酒~~

“洋伞—纸伞修”这地道的吆喝声,你还记得吗?

小时候,青果君一听到“甜白酒要伐甜白酒,双桂坊的甜白酒”的叫卖声,就会急急忙忙找来搪瓷碗跑下楼,生怕这甜蜜的滋味和我擦身而过。一块甜白酒,青果君能吃上一整天,吃醉了就倒下睡着梦里想着得还是那么一两条老街那碗甜白酒。

“洋伞—纸伞修”这地道的吆喝声,你还记得吗?

笃笃笃,卖糖粥

“洋伞—纸伞修”这地道的吆喝声,你还记得吗?

笃笃笃,敲着竹梆,那是卖糖粥的来了。只见一卖糖粥的肩挑一副粥担,前有一只小灶上置紫铜锅,炉灶用笼糠保暖,后面有只粥桶,还放些碗筷供人随用。这些糖粥都选用上好的元糯米,加豌豆或红枣,用红砂糖熬成香甜稠腻、营养可口的点心,既方便又便宜,三分钱一碗,非常受人喜爱。

“洋伞—纸伞修”这地道的吆喝声,你还记得吗?

图片来自季全保老师新作《画说常州》

棕绷修伐

“洋伞—纸伞修”这地道的吆喝声,你还记得吗?

对于睡棕绷床长大的一代人来说,这样的“吆喝声”再亲切不过了。听到这声吆喝,不需要去张望,就仿佛能看到一个背着一大包棕绳的人走进了弄堂。如今,新村里偶尔也还会看到修棕绷的人,那吆喝一起,亲切感便从耳朵直窜脑门。

“洋伞—纸伞修”这地道的吆喝声,你还记得吗?

“洋伞—纸伞修”这地道的吆喝声,你还记得吗?

城市里,吆喝声渐渐远去了,

带走的是一代人的生活,

带不走的是一城人的记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