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便血癥狀,曾經忽悠了多少人?

一位50多歲的病人,近兩年來時常會發現大便表面帶一些暗紅色的血跡,他一直以為是痔瘡出血,所以沒太在意,直到一次做了個體檢,腸鏡發現直腸上段有一處惡性腫瘤。當醫生告訴他發現便血應該早些來做腸鏡檢查時,他顯得非常後悔:我不知道啊……


一個便血癥狀,曾經忽悠了多少人?


聊聊便血

看得見與看不見的便血,顧名思義就是大便帶血,醫學上將肉眼能見到的便中帶血稱為顯性便血,肉眼見不到的則稱為大便潛血。便血可能是消化道癌症的一個徵象,有時還是早期癌的唯一的徵象。

1、看得見的:黑便


除滴在大便表面的血液之外,便血最常見的形式是黑便。消化道出血後,流出的血液在食管、胃至腸道內分解出鐵,與細菌產生的硫化物結合,形成硫化鐵而呈黑色。當出血量在50~70毫升(一小茶杯)以上時就可出現黑便;而大便黑亮像鋪馬路用的那種柏油時,說明出血量在100~500毫升(一碗至一瓶)左右。如果連續3~4天解柏油樣大便,說明出血量可能達到1000毫升以上,即血液總量的1/4左右,病人也許開始出現休克了,需要立即送醫院急診。

2、看不見的:潛血


潛血是失血量過小或血液已被分解而無法肉眼辨別的便血,必須通過“大便潛血實驗”才能發現,但潛血不代表出血量少,一些上消化道(比如胃、膽道)大出血的病人,雖然出血量很多,但血液在從食道到肛門這個長途旅程中已經被消化液分解成各種碎片了,只有通過潛血實驗才能找到它的蛛絲馬跡。

注意!

一般來說,1天的消化道出血量在5毫升(一試管)以上,潛血即可呈陽性,而大便顏色可毫無改變。

需要提醒的是,潛血實驗弱陽性(檢驗單上一個“+”),並不一定是便血,飲食中的動物肉(主要是紅肉)、血(肉、血中的鐵同樣可以在人體腸道內形成黑色的硫化鐵)或服用含鐵的藥物,也可以造成潛血的假象。

此外這些食物或藥物服用過多時,還有可能造成“假黑便”,多呈暗灰、暗黑色,不會伴發其他任何不適症狀。

便血來源“三段式”

便血往往只是消化道出血,特別是下消化道(自小腸上段至肛門)出血的表現,便血的背後還隱藏著某種疾病的“真兇”,在我們的下消化道中,這些 “真兇”一般都是分三段出沒的。

1、肛門段


首先被列入的就是肛門疾病“團伙”,因為它們是便血最常見的慣犯。其中又數痔瘡“犯罪”頻率最高。痔瘡是一種發病率極高的疾病,俗話有云“十男十痔、十女九痔”,痔瘡常引起大便表面和衛生紙上小量鮮紅色血液,這種出血一般由於硬的大便勉強通過肛門,損傷痔瘡充血的小靜脈所致,出血量不多,往往只有幾滴,以不痛居多。

肛裂肛瘻是肛周另外兩個較常見的疾病,可出現便後小量滴血,一般都會伴有便時或便後較劇烈的疼痛;肛瘻還可見肛門周圍有反覆的流膿口,周圍紅腫,熱痛。要強調的是,有肛門疾病時並不能排除其他原因的便血,還是需要做些檢查予以排查。

2、結直腸段

結直腸就是老百姓平時說的“大腸”,是癌症高發的一個部位。結直腸癌是便血的常見病因,國外統計約佔便血就診病例的30%~50%,老年人尤其要注意。

除便血外,大腸癌的症狀還可有下腹痛、拉肚子、便秘、大便變細、便中帶鼻涕樣粘液、裡急後重等不適,到了晚期病人還可以出現消瘦或蒼白、頭暈等貧血表現。


一個便血癥狀,曾經忽悠了多少人?

大腸癌手術標本

腸息肉也是便血的常見原因,特別對於兒童和青少年。腸息肉的出血量一般不大,常常是少量的血液附在糞便的表面,沒有其他症狀。腸息肉大部分在內鏡下電切除即可,不用住院和手術。

結腸血管發育不良,又稱結腸血管擴張,是60歲以上老年人急性或慢性便血的常見原因,只是偶爾小量便血一般不用特殊處理,出血量大就需要內鏡下止血治療了。

急慢性腸炎也是便血的一個常見原因。慢性結腸炎的患者還常有拉肚子、肚子痛等不適,身體情況一般都比較差,消瘦,長期低熱等,部分還可出現抑鬱等精神症狀。急性腸炎如痢疾、阿米巴病等,一般都是飲食不潔導致的,也可出現便血,還伴有明顯的腹瀉。

在老年人中,缺血性腸炎可以是血性腹瀉的一個原因,該病也可見於經常服用避孕藥的年輕女性。

3、小腸段


小腸可以說是人體最長的器官了,大約有4、5米長。不少便血來源於小腸,最常見的是小腸腫瘤,惡性略少於良性,約佔整個腸道腫瘤的2.5%。出血常是小腸腫瘤的首發和唯一症狀,老年人小腸腫瘤合併出血,要警惕惡性的可能。

識別便血“三板斧”


對於排查便血上面的“嫌犯”名單,找出真兇,醫生一般有最重要的“三板斧”。

1、“第一板斧”:肛門指檢


最簡單也是最重要的要數肛門指檢。不要小看了這“一指神功”,可以說距肛門8~10釐米以內的直腸都是它的“管轄範圍”,單靠它,80%的直腸癌可以獲得診斷;各種常見的疾病,如痔瘡、肛裂,直腸息肉,低位直腸癌等,也可“一摸便知”。

一個便血癥狀,曾經忽悠了多少人?


肛門指檢


2、“第二板斧”:肛門鏡

肛窺又稱肛門鏡,也是肛腸科必備的 “偵查武器”。檢查時醫生將鏡子塗上潤滑油,緩緩自肛門插入直腸後,將內芯取出,外套管逐漸往外退出,在聚光燈照射下直視直腸、肛管粘膜的情況。“一指神功”依靠的是觸覺,而它依靠的是視覺,兩者剛好形成互補,是檢查內痔、肛裂、直腸息肉、癌等的重要手段。

3、“第三板斧”:電子內鏡

如果前兩板斧都沒能找出“真兇”,那麼我們就要用上最強大的“第三板斧”了——消化內鏡,主要有胃鏡、腸鏡。

胃腸鏡外形有點像武俠小說常見的武器“鞭子”,檢查時,在醫生的操作下胃腸鏡猶如長著眼睛的鞭子,像蛇一樣蜿蜒地進入胃腸道,將所看到的高清晰的圖像實時的展示在顯示器上,供醫生觀察。胃腸鏡對於小量到中等量便血病人的診斷很有價值。

腸鏡的強大還在於它除了可“偵察”疾病外,還具有“現場辦案”的能力,可內鏡下直接止血,方法有電凝固、止血藥噴灑、硬化劑量注射、小血管鈦夾止血等。對以腸息肉等,還可“就地正法”,直接切除。

本文總結

便血是一種很常見的症狀,發現時既不應該緊張慌亂,也不應該放鬆警惕,應該及時到醫院就診,通過醫生的“三板斧”檢查,找出那個“幕後真兇”,得到有針對性的治療,獲得良好的療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