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山人”的含義是“哭之笑之”嗎

“八大山人”是明末清初畫家朱耷(1626年—約1705年)的號。朱耷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權的九世孫,本是皇家世孫。明亡後削髮為僧,成為亡命之徒,後改信道教。朱耷一生坎坷,曾一度精神失常,痛定思痛後,他選擇背過身去,與世隔絕,在創作中安放自己孤獨的靈魂。用他自己的話說,“墨點無多淚點多,山河仍是舊山河。橫流亂世杈椰樹,留得文林細揣摹。”

朱耷被稱為中國畫一代宗師,其花鳥以水墨寫意為主,形象誇張奇特,筆墨凝鍊沉毅,風格雄奇雋永;山水師法董其昌,筆致簡潔,有靜穆之趣,得疏曠之韻。擅書法,能詩文,用墨極少。

“八大山人”這個名號從何而來,是什麼意思,至今未有出自朱耷本人之口的史料記錄,今天我們就結合他的作品、時代、身世和這四個字本身來聊聊流傳最廣的幾種解讀。


“八大山人”的含義是“哭之笑之”嗎


八大山人,什麼意思?

流傳最廣的一種解釋是,這個落款形似“哭之笑之”,意在暗示朱耷本人身世和明代遺民的身份。

很遺憾,這是最抒情,但也是最不合理的一種解讀。


“八大山人”的含義是“哭之笑之”嗎


八大山人三個時期的簽名


1684 年,朱耷開始使用“八大山人”,雪個、個山等名號全部棄之不用,直到去世。在那 20 多年間,這四個字的寫法至少經歷過兩次變化——

起初,“八大山人”四個字完全沒有連筆,字字清晰,整體觀感沒有“哭之笑之”的意象;

至 1690 年左右,“八大山人”的書寫方法出現變化,“八”字的角度變大,“山”和“人”則為連筆,四字有了草書體勢,整體也開始形似所謂的“哭之笑之”;

1695 年,朱耷在 70 歲之後的簽名更加灑脫,晚年甚至還有“八大”和“山人”分開左右題寫的作品(下圖)。但無論如何觀看,此時的落款都與“哭之笑之”漸行漸遠。


“八大山人”的含義是“哭之笑之”嗎


《渴筆山水冊》之一

“八大山人”的含義是“哭之笑之”嗎


《渴筆山水冊》簽名局部


八大山人這個名號從何而來,是什麼意思,至今未有出自朱耷本人之口的史料記錄,我們只能結合他的作品、時代、身世和這四個字本身來解讀:

從字體結構上來說,“朱”字去掉“牛”,“耷”字去掉“耳”,剩餘的即為“八大”二字,而去掉的“牛耳”意義更加明確,它象徵明代作為“執牛耳者”即統治地位的失去。


“八大山人”的含義是“哭之笑之”嗎


《荷花雙鳧圖》 1696 年

另一種解讀出自清代著名歷史學家陳鼎,他在《八大山人傳》中這樣寫到:“八大者,四方四隅,皆我為大,無大於我也。”

四方,為東西南北方;四隅,為東南、西南、東北和西北。這句話的意思是周圍無他,只有自己。

此種解釋更像是對八大山人繪畫境界的描述,因為自啟用這個名號後,他在藝術創作上才逐漸走向成熟,到晚年更是“如入無人之境”,悠閒灑脫,他對過往的世事紛爭也更加淡然,只是偶翻白眼以示“愛誰誰”。


“八大山人”的含義是“哭之笑之”嗎


《楊柳浴禽圖》 1704 年


還有兩種說法,均出自佛教。

其一,是來源於《八大人覺經》,此經書涵蓋了諸佛、菩薩覺悟的八項事理,講的是世間無常、多欲為苦、心無厭足…朱耷曾對此經書做過題跋,所以“八大山人”源於此的說法,可以理解。

其二,“八大山人”也被解讀為“八大山” 中之“人”。佛教理想世界的最高處——須彌山周圍有八座大山。八大山人用這個名號表達自己雖已還俗,但心仍向善。

在使用八大山人的名號之前,也就是在未還俗之前,他還曾有一枚“止八大山”的印章,“止”的意思是不再前進,即處於八大山的意思。所以還俗後,“八大山” 中之“人”的解讀也相對合理。


“八大山人”的含義是“哭之笑之”嗎


《落花圖》 1692 年


至此,解讀八大山人的幾種可能性已基本在列。但他的本意是什麼,誰都無法確定,“浮沉世事滄桑裡,盡在枯僧不語禪”,就像他曾在門上寫下的那個“啞”字,對人不交一言,代之以手勢或筆談。

特殊的明末清初,塑造了獨一無二的八大山人。

他所處的江南,更是獨具特色,這裡物質豐饒,這裡文化興盛,這裡有反抗也有沉默。傳教士利瑪竇形容這裡為“上帝光芒沒有照耀到,但卻能看到柏拉圖理想國的地方。”史學家史景遷也曾說,最希望生活的地方就是這個時期的江南。

“八大山人”的含義是“哭之笑之”嗎


“八大山人”的含義是“哭之笑之”嗎


《丁香花圖》 八大山人的這幅冊頁現藏於美國弗利爾美術館,冊頁只有兩開,一頁畫的是一枝隱藏在綠葉之中的丁香花,一頁是題跋。


那個時期的江南有多“風騷”?

八大畫了一朵丁香花,還蓋上了“唇形”印,還說你感受不到這裡的獨特氣息...?

點擊藍色小字“微拍堂” 進入吾廬在線拍賣,遇見當代文人書畫,收藏從這裡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