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世獨立,慷慨悲歌——八大山人

孟雲飛/文

歷史更替時,皇室後裔依然能較為體面地生活的,可謂寥若晨星;這些前“金枝玉葉”們往往遺世獨立,隱姓埋名。在新的社會環境裡,或哭之,或笑之,朱耷是個典型。

遺世獨立,慷慨悲歌——八大山人

一、人物生平

朱耷(1626—1705),字雪個,又字個山、道朗、個山、驢、朗月、破雲樵者、八大山人等,江西南昌人,明朱元璋之子寧獻王朱權的後裔。工書,善畫山水、花鳥、竹木,筆墨大氣,別具一格。

遺世獨立,慷慨悲歌——八大山人

朱耷從小就受到良好的藝術薰陶。史書記載,他8歲能作詩,11歲能畫青綠山水。20歲時“遭變,棄家後避賢山中”;23歲削髮為僧,釋名傳綮,號刃庵;31歲時“豎拂稱宗師,從學者常百餘人”;康熙十七年(1678)夏秋之交,病癲;康熙十九年(1680)還俗。之後,住江西南昌,以詩文書畫為樂,直至去世。朱耷擅長詩文、書畫,清朝統治者想千方百計籠絡他。而他卻裝啞作狂,他一生對明王朝忠心不二,始終以明朝遺民自居。晚年取“八大山人”號並一直用到去世,他在畫作上署名時,常常把“八大”和“山人”連寫,取哭之笑之,即哭笑不得之意。

遺世獨立,慷慨悲歌——八大山人

二、藝術成就

八大山人在藝術上成就卓著,書法、繪畫、詩跋、篆刻無所不通。朱耷在形成自己風格的發展過程中,既繼承了前代的優良傳統,又敢於自闢蹊徑。

其繪畫作品以象徵手法抒寫情懷,如畫魚、鴨、鳥等,常常以白眼向天,充滿倔強之態。他以水墨大寫意著稱,擅長潑墨,筆法蒼勁圓秀,墨趣清逸。不論其大幅或者小品,風格明朗俊秀。其章法不落俗套,在對立中追求統一。他的作品取法自然,筆墨簡練,氣勢磅礴。八大山人作畫提倡“省”,常常滿幅大紙只畫一鳥或一石,寥寥數筆,神情活靈活現。300年來,凡大寫意畫派或多或少受到他的影響。清代張庚評價他的畫達到了“拙規矩於方圓,鄙精研於彩繪”的境界。

遺世獨立,慷慨悲歌——八大山人

他的花鳥畫,遠宗五代徐熙的野逸畫風和宋代文人畫家的蘭竹墨梅,也受明林良、呂紀、陸治、陳淳的技法影響,尤其傾心青藤白陽的粗放畫風。他將花鳥畫進一步發展為闊筆大寫意畫法,通過象徵的手法,對筆下的花鳥、魚蟲進行誇張,彰顯簡練的造型和獨特的形象,主題鮮明。他常常將鳥、魚的眼睛畫成“白眼向人”,從而創造了一種前所未有的花鳥造型,以此來表達自己憤世嫉俗的思想個性。其獨特的花鳥畫風格,可以分為三個時期。一是50歲以前的早期作品,署款“傳綮”、“個山”、“驢”、“人屋”,多繪蔬果、花卉、松梅之類的題材。該時期畫面較為精細工整。二是50歲至65歲為中期,該時期的畫風發生了變化,喜繪魚、鳥、草蟲、動物,形象有所誇張,用筆挺勁。三是65歲以後為晚期,該時期,他的藝術日趨成熟。筆勢朴茂雄偉,造型極為誇張,與眾不同。他所畫的鳥個性倔強,有一種觸之即飛的感覺;有些鳥卻蜷足縮頸,一副既受欺但不屈服的神態。此時他在構圖和筆墨上更加簡略,可謂惜墨如金。這些形象塑造,無疑是畫家自己的真實寫照。

遺世獨立,慷慨悲歌——八大山人

他的山水畫,遠尚南朝宗炳,師法董源、米芾及董其昌等人的江南山水。其作品多為水墨,常常用董其昌的筆法描繪山水,但又不同於董其昌,董其昌的畫面滋潤明潔,他卻不以明潔幽雅的格調示人,品讀其作品,畫面滿目淒涼,於荒寂的境界中充滿著雄健簡樸之氣,反映出他孤憤的心境和剛毅的性格。八大山人的畫在當時影響並不大,傳其法者僅牛石慧和萬個等人,但對後世的繪畫影響是深遠的。如清代中期的“揚州八怪”、晚期的“海派”以及現代的齊白石、張大千、潘天壽、李苦禪等,皆受其薰陶。

遺世獨立,慷慨悲歌——八大山人

八大山人的繪畫藝術特點是以形取神;用筆豪放,惜墨如金;佈局疏朗,意境空曠;他的真情實感借筆墨形式得以淋漓盡致地抒發。八大山人的藝術修養豐厚,藝術上孜孜以求,誠如他自己所說:“讀書至萬卷,此心乃無惑;如行路萬里,轉見大手筆。”

遺世獨立,慷慨悲歌——八大山人

書法方面,他精研石鼓文,師法漢、魏、晉、唐以來的諸家法帖,擅長行、草書,宗法二王、顏真卿、董其昌等,喜歡以禿筆作書,風格流暢。八大山人的書法成就很高,其書法和繪畫一樣,刪繁就簡,惜墨如金,以最為簡單的形式表達最為豐富的內涵。但是長期以來他的書名被畫名所掩,黃賓虹稱其“書一畫二”。近人研究八大書法,究其師承淵源則眾說紛紜。或曰宗二王、宗董其昌、宗王寵等,至今無一定論。據王方宇考證,最初,八大山人受歐陽詢的影響很深,之後學董其昌的行草,後轉入黃庭堅的誇張開闊,多方探索,再追尋魏晉氣質,終於摻用篆書筆法,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八大的書體,以篆書的圓潤摻以行草,自然果斷,省去藏頭護尾之態,能夠以一種簡潔而高超的手法把筆畫的落、起、走、住、疊、圍、回、藏等蘊含其中而不露痕跡,所謂藏巧於拙。八大山人在許多繪畫作品上的款跋,相當精彩。有的繪畫作品佈局上如果發現有不足之處,他有時採用款書彌補。尤其是他的畫作,常常加上自己隨興揮就的小詩,意境更顯得充足了。最能代表八大山人各體書風全貌的,莫過於《個山小像》中的自題了。他用篆、隸、章草、行、真六體書寫,可謂集書法之大成。他80歲寫的《行書四箴》、《般若波羅蜜心經》、《仕宦而至帖》,平淡天成,不加修飾,靜穆單純,了無一絲人間煙塵氣。高僧 書法大抵如是,近人得其精髓者唯弘一法師一人。八大山人亦善於篆刻,其印文往往別出心裁。他注重印章的藝術效果,印面簡潔卻能表達出完整的內涵。

請欣賞兩幅作品:

1、行書五言聯

遺世獨立,慷慨悲歌——八大山人

此聯作於1702年前後。縱長161釐米,橫30.8釐米, 鈐印:遙屬、八人山人、何 園。

釋文:

圖書自仙室,

山斗望南都。

八大山人所書對聯並不多見,這幅對聯字少而大,又有一定的格式。字形筆畫要求很高。不僅要注意到上下字的聯結處,還要注意另—聯相對字的結構和本字的關係。

比如“圖書”二字筆畫多,相對而言,“山斗”二字的筆畫少。“山斗”二字寫的較小,並且把 “鬥”字豎筆拖長。“鬥”下邊的“望”字與上面的字形大小相匹配。八大山人作書時,寫到最後,往往心境更加開放,下面所留空地較多,於是“南部”二字得以放開手腳書寫, “都”字豎畫拖長,和上聯取的相配的效果。這樣處理,使得“都”字左下留有空間,落款自然章法巧妙。

2、行草孫逖奉和李右相中書山水軸

遺世獨立,慷慨悲歌——八大山人

此作書寫於1698年左右,全篇縱80.5釐米,橫28.3釐米。鈐印:遙屬,可得神仙,八大山人。

此作書寫的是孫逖之詩,其內容是描寫李思訓的一幅壁畫,以己所想,揣摩畫家之心境。

八大山人曾多次書寫此詩,字體不同。這幅作品結字刪繁就簡,有章草之意韻。字與字之間,字與行之間佈置得當,氣息上下貫通, 是八大代表作之一。

遺世獨立,慷慨悲歌——八大山人

中西傳統文化的差異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西方人喜歡假借於物實現目標,比如樂器(鋼琴)、醫療器械和餐具(刀叉)等,器物構造比較複雜;中國古代偏重於個人內在修養的提高,比如格物致知、騰雲駕霧、針灸、餐具(筷子)、樂器(二胡)。其實書畫亦是如此。無論從工具還是的畫面,中國畫大多以簡約取勝,所謂“計白當黑”。書法當同此理。朱耷將其發揮到極致,他的書法毫無繚繞之勢,以最少量的筆墨表現了最為豐富的內容。這位出身非凡,經歷坎坷、天資高邁的八大山人,已經悟透了人生真諦,宇宙法則,那就是“大美至簡”。

遺世獨立,慷慨悲歌——八大山人

朱耷或許悵然若失過,然而,歷史留給他一支神筆。冥冥之中,這位搭錯了時間班車的貴族,以最簡約、恬靜的線條,在17世紀晚期寫出了最為深刻也最為美麗的歷史記憶。

此文原載於《書法導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