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大第二附屬醫院心血管病院用“心”唱響生命讚歌

西安交大第二附屬醫院心血管病院用“心”唱響生命讚歌

西安交大第二附屬醫院心內科醫生範博淵因彈吉他講課,被學生髮到了“抖音”上,一下子火了,播放量達到26萬次,被多家知名媒體多次報道,範博淵因此被外界稱為“男神”級醫生。其實,西安交大二附院心內科不僅是醫院的重點科室和“明星”科室,更是三秦父老以及全國“心”病患者的生命驛站。

“時間就是心肌,時間就是生命。”近幾年,在醫院領導的高度重視下,心血管病院在鄭強蓀院長的帶領下,不斷湧現了多位心內科男神級的專家和大咖,他們薪火相傳,天道酬勤不斷追夢求索呵護健康“心” ,時時刻刻、點點滴滴用“心”奉獻,用摯愛情懷、辛勤汗水譜寫著生命讚歌……

懷裡是揣著定時炸彈,隨時準備“救心”

“懷裡是揣著定時炸彈,我們時刻準備著……”這是心內科,甚至醫療界十分流行的一句話。 據《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6》,我國心血管病死亡率居首位,高於腫瘤和其他疾病,佔居民疾病死亡構成的40%以上。然而,遭遇生命的“頭號殺手”時,很多病人往往由於發病前,症狀並不是十分明顯,最終疏忽錯失最佳治療時間。近日,筆者走進交大二附院心內科,瞭解一位心內科醫生如何為患者與死神搶時間。

春節長假結束,當大家仍然沉浸在“西安年·最中國”濃濃的年味中時,心血管病院的醫護們早已整裝待發,以最好的狀態投入到緊張的工作中。收假後的一週,對心血管病院來說是不平凡的一週。心血管病院在鄭強蓀院長、魏瑾副主任、宋安齊副主任、韓振華副主任、鄧捷副主任的領導下,有序全面地開展各項工作。春節過後,心內科門診量激增,住院病人手術患者多,各病區及CCU監護室一直處於飽和狀態,介入手術量也節節攀升。 2月6日,心血管病院一天安排23臺介入手術。這是一個再創歷史新高的數字,對於介入醫生及導管室護理團隊來說,更是一個超高負荷的數字。這樣的數字背後,代表的是導管室團隊和心血管內科團隊近二十個小時的緊張忙碌和團結高效,他們有時連一口水都顧不上喝,午飯晚飯也只是匆匆吃幾口。他們在用實際行動踐行“擼起袖子加油幹”,用高超的醫術挽救患者,用醫者仁心對待病人。

因為手術量很大,介入醫生們經常加班手術至深夜,導管室也處於連軸轉的狀態。鄧捷主任醫師連續三天加班至凌晨3點,同時為了不使手術積壓,利用週末時間加班手術。當問到為什麼安排這麼高強度高密度的手術,鄧主任說:“我們介入團隊都有一個共同的原則,或者說是一種醫者共同的初心:儘早為患者安排造影或手術!患者就醫,最大的心願就是早日康復,我們能早一天為患者檢查或手術,患者就能早一天康復。所以,就算我們的工作安排得再滿,負荷超重,我們也咬牙堅持,因為這是為了患者!”王洪濤副主任醫師同樣如此,幾乎一週沒有回家,每天手術結束因為已是凌晨就索性住在科室。但就是在這樣高負荷的工作強度下,他仍然完成了高難度的疤痕相關房撲的射頻消融術及複雜旁道的射頻消融術。王聰霞主任醫師、董新主任醫師、魏瑾主任醫師、高登峰主任醫師、李永勤副主任醫師也都是經常手術至深夜。導管室的張存雪老師、張榮主管護師、王小芳主管護師、雷蕾護師、段文娜護師、李小峰技師等護理團隊也是不分晝夜的工作。

元宵佳節,張燈結綵,燈光秀異彩紛呈。當大家與家人團圓享受節日氣氛時,鄭強蓀院長、韓振華主任醫師、薛嘉虹副主任醫師放棄與家人的團聚,加班為一位房顫病人進行射頻消融術。穿刺、送電極、建立三維模型、細緻的對靶點進行消融,每一步的治療都有條不紊地進行。手術結束已是凌晨2點,鄭強蓀院長的手術衣早已被汗水浸溼。在鄭院長的帶領下,心內科人不忘初心,堅守崗位,用辛苦和汗水守護患者的健康。

西北首例希氏束起搏術獲成功

患者付某,中年男性,三月來無明顯誘因出現暈厥。每次發作時意識喪失,持續1-2分鐘後意識恢復。來心血管病院住院後心電圖監護髮現暈厥時有間歇性二度II型房室傳導阻滯,傳導阻滯發生時心率僅有30次/分。鄧捷主任醫師評估病情後考慮其為永久起搏器植入的適應症,需要儘快行永久起搏器植入術。

由於患者心功能正常,且為間歇性房室傳導阻滯,適合最生理的起搏方式——希氏束起搏。2018年4月10日晚,由心血管病院鄭強蓀院長、李永勤副教授、寇惠娟主治醫師、李小鋒技師共同為患者進行希氏束永久起搏器安置手術。希氏束起搏點位於肌性室間隔頂部,膜性室間隔後下方,此處最接近右心室和左心室腔,是最生理的起搏部位。電信號傳導方式接近生理性傳導,可明顯提高心室激動和收縮的同步性,減少起搏器術後心衰的發生率。因其解剖位置隱匿,電極植入存在一定難度。為提高希氏束起搏的準備性,鄭院長採用Ensite三維標測構建模型,結合心臟腔內圖上的希氏束波形,準確地找到希氏束的位置,成功的將3830電極植入希氏束,實現準確的生理性起搏。這項手術方法在西北地區尚屬首例。His起搏由於難度較大,尋找合適的起搏區域需要的時間長,射線量較大,而在三維標測下可以實現無射線植入,極大減少射線帶來的損害,真正實現綠色起搏。

心血管病院自開展希氏束起搏治療來,已成功治療了60例緩慢性心律失常的患者。術後隨訪顯示,希氏束起搏明顯優於傳統的右室心尖部起搏。此次手術將希氏束起搏與三維標測相結合,在西北地區開創了希氏束起搏和三維標測相結合的方法,更是一個新的突破,使綠色起搏成為現實,標誌著心血管病院電生理技術水平又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冠脈旋磨術成為血管鈣化患者的福音

心內科有句俗話:“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冠脈有鈣化!”怎麼回事呢?就是冠心病患者的動脈血管壁,鈣化嚴重,壁壘重重,難以獲得理想的支架擴張效果。想要治療這種病變的血管,需要一種高難度的技術——冠狀動脈旋磨術。冠狀動脈旋磨術就是用一枚直徑1.5毫米、嵌有鑽石顆粒的橄欖形旋磨頭,在導絲引導下進入患者冠狀動脈,以每分鐘15萬轉的速度打磨阻礙血管通暢的“壁壘”。日前,這項堪稱“神奇”的技術在心血管病院成功開展了,堪稱冠心病患者的福音。

67歲的尹女士兩年來反覆發作胸悶、胸痛、氣短,口服藥物症狀不能緩解。為求進一步診治來交大二附院急診行CAG(冠狀動脈造影術)檢查,結果提示為:左冠脈走形區內可見明顯鈣化影。心臟血管左前降支近中段呈90%節段性狹窄,左迴旋支近段狹窄90%侷限性狹窄,中段後次全閉塞。右冠脈中段50-60%瀰漫性不規則狹窄,其中以前降支鈣化最為嚴重。心血管病院鄭強蓀院長評估患者病情後發現心臟血管確實鈣化嚴重,在狹窄病變處植入支架有一定的難度,決定先為尹女士施行冠脈旋磨治療,打通血管後再完成支架植入。

2018年5月7日下午,由鄧捷主任醫師、薛嘉虹副主任醫師、萬招飛主治醫師、李青主治醫師、張榮主管護師、段文娜護師組成的冠脈介入治療團隊為尹女士採用全新的冠狀動脈旋磨術。在完善相關術前檢查後,鄧捷主任醫師用嫻熟的技術術中先為血管打通一個“隧道”,使用帶有超高速旋轉頭的轉頭將冠脈鈣化斑塊碾磨成細小的微粒,將血管腔內的斑塊消除。經過幾次旋磨後,阻塞血管腔的鈣化斑塊被逐漸消除,被磨成極其微小的顆粒,隨血液循環至血管遠端並通過毛細血管床吸收,之後完成冠狀動脈支架置入手術。植入支架後為其行冠狀動脈血管內超聲發現血管狹窄解除,效果顯著。

手術時間總共用時2個多小時。手術順利,術後患者情況良好。在支架置入手術之前行冠狀動脈斑塊旋磨術,有助於獲得理想的支架擴張效果,保證支架的充分擴張和良好的貼壁,有利於保持藥物洗脫支架藥物釋放系統和聚合物的完整性,最終有利於降低支架內再狹窄和支架血栓的發生率。冠狀動脈旋磨術技術難度高,因為術中有可能出現冠脈穿孔、血壓低等風險。手術操作非常精細,對手術操作者的手術技巧及心理素質要求極高。心血管病院成功開展這一新技術,標誌著在複雜冠脈病變的介入治療水平又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呵護“心”健康再續新輝煌

2018年3月16日,交大二附院心血管病院成功舉辦陝西省房顫中心聯盟成立並多中心建設啟動大會。會上,由西安交大二附院牽頭成立陝西省房顫中心聯盟,完成了心血管病院房顫中心揭牌儀式,同時進行心血管病院胸痛中心、心衰中心、心臟康復中心建設啟動儀式。

心血管病院胸痛中心、心衰中心、心臟康復中心是在中國心血管健康聯盟、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聯合倡導下進行建設的。通過建設規範化管理中心,整合院內醫療資源,組建多學科團隊,推行分級診療和雙向轉診模式,實現上下聯動,形成與基層醫院的通力協作。推進以指南為依據的規範化診療和患者長期隨訪管理,將為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全程的、更加權威、更加全面的醫療服務,將最大限度發揮好輻射帶動作用,成為西北地區整合醫療創新平臺的有力支撐。中華醫學會心電生理和起搏分會主任委員黃從新為陝西省房顫中心聯盟新任主委鄭強蓀教授頒發聘書。

據介紹,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心血管病院心血管內科(簡稱心內科)始建於1958年,是西北地區開展介入性診療技術最早的學科之一。1979年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確定為首批碩士學位授權點,現為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博士學位授予學科、博士後流動站。心內科現有醫、護、技人員200餘人,目前博士生導師6人,碩士生導師14人。近5年主持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20餘項,發表SCI收錄論文SCI收錄40餘篇。獲省部級成果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培養博士生20餘人,碩士生30餘人。

在李景軾、葉復來、王世臣、孫濟川、杜旭、張超英、鄭強蓀等幾代學科帶頭人的帶領下,經過歷屆主任的辛勤耕耘,薪火相傳,在現任學科帶頭人的引領下,心血管內科蓬勃發展,不斷壯大,取得長足進步,目前開設心衰門診、康復門診、房顫門診、冠脈介入隨訪門診等4個專病門診,年門診量達5萬餘人次,住院患者達5000餘人次。2018年心血管內科門診量52005人次,同比增長12.22%,收治4415病人,同比增長5.25%;平均住院日7.38天,比2017年下降0.52天,床位使用率98.16%,比2017年增長1.56%,藥佔比21.39%,較2017年下降6.5%。全科全年收入124240105.62元,較2107年增長34.16%,醫療收入歷史上首次過億(約1.24億)。完成冠脈造影術2127臺(同比增長49%)、PCI術 943臺(同比增長63%)、IVUS 101臺(同比增長274%)、FFR 7臺、冠脈旋磨6臺、心臟電生理檢查353臺(同比增長135%)、射頻消融術327臺(同比增長379.4%),其中經三維電生理及射頻消融330臺(同比增長195%)、永久起搏器142 臺(同比增長22%)、臨時起搏器179臺、先心介入封堵36例,左心耳封堵3例,各類介入診治手術共計4386 臺,同比增長71%。在冠脈介入專業開展FFR,藥物球囊,IVUS指導下左主幹植入術及慢性閉塞病變開通術,開展冠脈旋磨術及FFR指導的腎動脈支架植入術,填補交大二附院及西北空白。起搏器專業繼續開展經希氏束起搏器植入術,數量及質量均處於西北領先地位。電生理專業開展經三維室上速、疤痕相關房撲、房速、持續性和陣發性房顫、室早,室速消融術,經無冠竇射頻消融治療希氏束旁房速等手術,其中疤痕相關房撲、房速、持續性和陣發性房顫、室早,室速消融術,經無冠竇射頻消融希氏束旁房速和左冠竇消融希氏束旁室早均為國內先進,填補了西北地區空白。經三維電生理檢查及射頻消融術成為該院常規及特色。

春去秋來,西安交大第二附屬醫院心血管病院心內科的醫護人員以心求新、以新護心,用拼搏和進取為患者搭起一座座生命之橋;以仁愛之心挽救了無數在死亡線上掙扎的生命,譜寫了一曲曲妙手仁心、仁心仁術的生命讚歌。“為了把西安交大二附院心血管學科做大做強,2017年,醫院及時成立了心血管病院。目前心內科整體搬遷到大明宮分院,心血管病院床位將達到300張以上,設立4個病區,3個導管室,1個心臟康復中心和1個雜交導管室。面對新時代新形勢新要求,交大二附院心血管病院將以黨的十九大精神為引領,全面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精準對接人民群眾健康需求,通過心血管病院多中心的建設為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一站式’醫療服務,更好地提升醫療服務質量,保障人民群眾健康。”心血管病院鄭強蓀院長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