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在一农民家避雨,问他姓啥?老农回答后被立即封为“牧马千户”,为什么呢?

秉烛读春秋


朱元璋,作为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王朝的开国皇帝中出身最为贫寒的一位,称帝之路确实颇为传奇。朱元璋自幼出身在一个普通的贫民之家,十五六岁之际父母大哥都在一场瘟疫中去世,家中连块地儿也没有,最后还是一个好心的邻居给朱元璋一块地来安葬亲人。接下来的朱元璋又当过和尚和乞丐,差点饿死在路上,直到后来参加了红巾军才开始了自己的霸业之旅。



也许是朱元璋的出身和经历太过于“传奇”,以至于民间流传关于朱元璋的野史趣闻多如牛毛。这不,这下面又有一个关于朱元璋的野史。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因为自己也曾是农民出身,对于百姓的疾苦有着切身的体会。正是因为如此,朱元璋平时喜欢微服私访,考察民情。


在另一方面,朱元璋也和所有帝王一样,在生前就给自己准备了身后之所,即为明孝陵。明孝陵作为朱元璋的陵墓,事关大明江山的延续 自然马虎不得,因此派了一支特别的部队再次护卫,这支部队即为孝陵卫。但是,朱元璋一直很头疼的就是,无法为孝陵卫找到一个合适的养马人。

这天,朱元璋又微服私访,然而在途中却遭遇了暴雨,慌乱之中只能跑到一户人家避雨。这户人家的主人是个朴实的老农,见到一个陌生人淋成落汤鸡过来避雨,赶紧把火生起来,好让这个陌生人烤干衣服。

老农自然不知道眼前的这个人是当朝的皇帝朱元璋,只是一贯以来的热心肠使然。朱元璋对老农心生好感,遂同老农交谈起来,当朱元璋得知老农的名字叫做董茂时,顿时喜不自胜,自己一直以来头疼的孝陵卫牧马人终于有了着落。对着老农说:你就是我要找的人!

原来,董茂这个名字大有讲究。董,拆开就是千里草,茂就是茂盛的意思,二者合起来就是千里茂盛的草原。这名字的主人,正是孝陵卫牧马人的绝佳人选。

果然,朱元璋回到皇宫之后,一道圣旨就到了老农家里,老农被封为千户,成为了朱元璋明孝陵的御用弼马温!


小镇月明




朱元璋被称为“布衣天子”,他来自于贫苦的农民家庭,所以他本能地和贫苦农民距离更近,而和官员的亲近度非常一般。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特别是贪污腐败的官员,朱元璋恨之入骨,只要发现就会严肃处理。

有一次,朱元璋在一农民家避雨,问了老农姓名后,封老农为“牧马千户”,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朱元璋去孝陵,因为避雨,认识了一个农户



朱元璋是一个重感情的人,对于自己的结发妻子马皇后,一直以来非常喜欢和尊敬。但是,1382年,马皇后去世了,朱元璋的天感觉塌了。

马皇后在当年9月葬在了孝陵,但这个孝陵当时主体并未完工,为了督促孝陵的建设,另外为了看看马皇后,朱元璋次年春天去了孝陵所在地紫金山。

在紫金山,朱元看到了山花烂漫,看到了山鹿成群,看到了草木茂盛,于是决定设一“牧马千户”机构,相关人员很快就开始了调兵遣将,架构很快搭建起来了,但缺一个合适的领头人。

有一天,朱元璋在视察完孝陵建设后,返城途中,下起了瓢泼大雨,不一会的功夫,朱元璋身上就被打湿了,而雨却没有停的意思。



无奈的朱元璋躲进了一个农户家里,男主人一看朱元璋浑身湿漉漉的,于是拿了一套干净的粗布衣服,给朱元璋换上了,然后两人就家长里短地聊了起来。从聊天的过程来看,朱元璋聊的很开心,因为自己就出生于农村,所以有很多的共同语言。

渐渐地,朱元璋有了欣赏之意,便问道:“你是做什么的?”

农户回答“一直给人做关于放马、养马的工作。”

“原来如此,你叫什么名字?”朱元璋继续问道。

“我叫董茂。”农户回答道。

听到这个名字,朱元璋有点惊讶,又有点若有所思,貌似有了主意,不久就回了京城。

农户董茂被封官



朱元璋回去后,开始安排吏部官员,启用董茂这个人,封董茂为“牧马千户”。当朝廷官员到达董茂家,宣布了皇帝的意思时,董茂很惊讶,怎么会这样呢?

啥也不说了,先上任再说。

不久之后,董茂了解到,自己能担任牧马千户这个职位,一是因为自己善良的行为,特别是给“那套衣服”的行为,深深感动了朱元璋,认为董茂品德非常好,可堪重用;二是因为董茂是养马、放马出身,做个牧马千户,这是专业对口,能最大限度发挥才能;三是董茂的名字,让朱元璋加了分,“董”就是千里草,“茂”就是茂盛的意思,“董茂”这个名字,就是千里茂盛的草原,这样的名字太对应“牧马千户”这个职位了。

牧马千户这个职位到底是干什么的呢?其实就是带着人养马养鹿,看守陵墓。关键是牧马千户这个职位,是可以世袭的。也就是说,董茂的一个举动解决了自己的工作,也解决了子孙后代的工作。

董茂获得的所有一切,其实就是对他善意行为的一个回馈,善良是一种品质,是一种能给他人温暖的品质。

董茂的品德、行为和专业,配得起“牧马千户”那个职位,一切的取得都源于那份“善良”。



这个故事记载于清初褚人获的《坚瓠集》,有人说,那是野史,野史怎么了?正史不见得一定真,野史也不见得就一定假,我们需要知道的是“保持那份善良”,永远!


蓝风破晓


朱元璋经过数年征战,终于于1368年建立明朝。即位后也十分注重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力劝地方官员要体恤百姓,为官清廉。

召集天下流亡的难民,开荒垦田,奖励耕种,兴修水利工程,并且实行减轻赋税政策,所以明朝初期农业发展得还算比较好。

但对于开国功臣朱元璋是不大放心的,于是又建立了“锦衣卫”,监督百官,侦察众臣活动,朝廷百官人心惶惶,做事谨慎,朝政也还算稳定。

但朱元璋却执意效仿先人,微服私访,难道真的只是为了试探民情?还是另有打算?

朱元璋此去还真不只是去考察百官,体恤民情,还真有另一个目的:寻找一个忠实可靠之人来担任牧马千户一职,并且负责看守自己的陵墓。

每个皇帝建朝之后便开始处心积虑的为自己打造陵墓,这便是明孝陵。

朱元璋在南京紫金山看中了一块风水宝地,依靠着青山,风景优美,朱元璋喜不胜喜,便调动大批工匠着手修筑。由于依山而建,规模甚是宏大,建筑非常雄伟,并且派遣6000精兵来守卫陵墓修建。


在陵墓不远处有一块平坦之地,朱元璋便命人在此建设牧马千户所,供负责养马的将士使用。

毕竟是为自己养马守陵,朱元璋希望找到一个自己信任的人来担任此职,这也是他微服私访的重要目的。但由于一直找不到入眼的人,这个职位也就空了下来,这才有了躲雨封官之事。

当然朱元璋微服私访,考察百官也是不可否认的。打小在农民家庭长大的朱元璋,其实比一般农民生活得更困苦。

所以朱元璋自然要多关心关心百姓的生活,以防地方官员贪赃枉法,祸害一方。虽说不能将贪官污吏一网打尽,但至少也使他们收敛了些许,百姓生活也稍稍好一点。这才阴差阳错遇见了老农。

当时只因回宫路途中遇到大雨,只好到老农家避雨。也只是由于攀谈期间偶然问起老农名字,却未曾想到他就是自己想要找来饲养马的人。


朱元璋为何突然大发慈悲因老农几句话,就如此信任他,并且封他为牧马千户呢?

朱元璋问起老农的名字也只是出于平常交谈的话语,而当老农说出鄙人姓董名茂时,朱元璋便眉开眼笑了,大喜曰:“千里草,马所宜也”。

原来董拆开了就是“千里草”,“茂”就是草木丰盛的意思。用了这样的人来养马,草木岂有不肥的道理?(这个理由实在是荒唐!)

老农固然不解,朱元璋也表明了自己身份,并封他为牧马千户,实行世袭制,负责管理明孝陵战马和守护明孝陵的工作。

对于老农来说,这是天大的恩赐,能吃上国家粮食,至少明朝不灭,祖祖辈辈都不用一年四季奔波忙碌。而朱元璋也找到自己想找的人,此次微服私访算是皆大欢喜。

这个老农到底懂不懂养马,史料并未记载,我们不做任何评价。但这老农确实是运气很好,董姓人士千千万万,但他却在此时遇到朱元璋,可见上天对他不薄。我们也应该为这个老农感到高兴。


但与之相反的是另一个农民也遇到了朱元璋,与朱元璋也交谈甚合,却在吃完老农的西瓜后下令追杀,这到底又是为何?

朱元璋对自己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还算兢兢业业。除了每天在宫中处理政务外还要亲自微服私访,毕竟君舟民水,人民若是起义就可能是王朝更替,这一点朱元璋深有体会。

有一次朱元璋又到民间出巡,但是中午天气炎热,出巡队伍甚是劳累又饥渴,只好寻一棵大树休息片刻,再作打算。恰巧旁边有一块西瓜地,瓜农看到这一群人,出于好心,便挑了几个瓜给他们吃。

朱元璋边吃边与瓜农聊天,瓜农话语之间甚是让朱元璋洽意,不一会儿早已饥渴难耐的一群人狼吐虎咽地就将西瓜吃完了。朱元璋深知百姓之苦,便叫随从给瓜农钱,但瓜农却是委婉拒绝。

朱元璋不想欠一个老百姓人情,说出了自己的身份,想封他做个小官以此表达感激之情,但还是被瓜农拒绝了。朱元璋见此况也不好强求,道几句感谢之言后便离开了。

▲配图

朱元璋寻思着,作为一个寻常百姓,受到皇帝赏赐封官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情。但这个瓜农却不贪图钱财也不愿入仕为官,却以对此地日久生情推脱皇帝的钦封,谈吐之间尚又有一番风味,可见不是一般人,若不是世外高人?

朱元璋在历史上也算是个心狠手辣之人,对开国功臣赶尽杀绝,既然此人不能为己所用,留着或许是个祸害。所以朱元璋才刚走出百米不远,便下令追杀瓜农,但瓜农早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

同样是偶遇皇帝,一个接受了封赏,一个未接受封赏,但结局却截然不同。姑且不说这个瓜农是否是世外高人,且说朱元璋一句话可让一个人荣华富贵,也可以让一个人瞬间消失,可想而知封建社会的可怕之处。


史之策


这是民间流传的关于朱元璋微服私访的一个故事。

故事说的是朱元璋在建南京明孝陵时期,有一次来看自己的墓地。古人都在乎死后会有盗墓者,因此老朱也在孝陵派了一支军队日夜把守。但是,军队是有了,可就是缺一个养马的官。对于很多人来讲,这是一件很难办的差事,因为放马的同时还得保证陵园中山清水秀。很多人都不愿去,这让朱元璋很头疼。


这天正好下大雨,于是朱元璋跑到了孝陵附近的一农户家避雨。朱元璋穿得富贵有仙气,老农热情地招待了他。朱元璋问老农叫什么名字,老农说叫董茂。而朱元璋满脑子都是养马的事,这刚好点化了老农的名字,董字拆开就是千里草,名字又是一个茂字。朱元璋觉得这是上天赐给了他一位养马官啊,加上老农又对这熟悉,朱元璋大喜,直接封老农为牧马千户,并且可以世袭。朱元璋太高兴了,真是一块风水宝地啊!要什么有什么。

故事讲完了,但这个故事明显是后人编的。

因为朱元璋的明孝陵在历史上有明确记载,建文帝朱允炆是在朱元璋死后第九个月在成立了一个卫队去守卫孝陵的,并在那设立了办事处,而朱元璋生前根本没有这个想法。并且上面故事中养马世袭这件事也是根据建文帝颁布的孝陵卫队世袭而编撰的。孝陵卫兵采取世袭制,目的就是让这些兵世世代代守卫孝陵,以保卫孝陵作为家族终生的目标。

这一代一代人守卫了孝陵276年,直到明朝灭亡。这之后孝陵立马被肆意盗掘,清朝时又成了清军与太平天国军队的战场,至此残垣断壁,破瓦流砖。


读文学史诗


朱元璋贫苦出生,从小就给地主放牛,上学想都不敢想,甚至连个正二八经的名字都没有。但是,朱元璋很励志,从一个牛背横笛的牧童成长为沿街走巷化缘的和尚,然后又从一名普通的起义军,逆袭为一代君王,朱元璋的一生,书写了太多的传奇故事。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原名叫朱重八,虽说朱元璋没有上过学,但是他勤奋好学,只要有机会就找书看,他非常懂得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所以参加义军后,朱元璋觉得自己的名字太土气,于是改名为朱兴宗。因为他的祖宗十八代都是穷人,所以下决心从他这辈儿开始就要翻身,改变祖宗的命运,同时也可以看作是对自己所学知识的一次小试牛刀吧!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朱元璋在义军队伍里混的风生水起,深得义军首领郭子兴的器重,郭子兴还把自己的养女马大脚嫁给了朱元璋。

郭子兴死后,朱元璋成为了义军的首领,幸运的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于是,朱元璋有了更为远大的志向,而“兴宗”这个名字在他觉得已经与自己的身份不符了,因为他要干的是推翻元朝的大事儿。所以,朱元璋又把“兴宗”改为“元璋”,“朱”同“诛”,寓意诛灭元朝,“璋”是一种玉器,代表温文尔雅有内涵。同样,建立政权后,朱元璋把国家叫作“明朝”也是有很重要的向征意义。

所以说,尽管朱元璋出生低贱,但是当上皇帝后更注意自己的文化素养,并且做什么事情都要和文化扯上点关系,以此来显示自己的才学。当然这也是一种自卑的表现,以此来掩盖曾经的寒酸。关于牧马千户这件事情上,就很能反应出朱元璋办事的特色。

一般封建帝王在小有成就后,就开始修建自己的陵寝,朱元璋自不例外。洪武十四年,朱元璋的孝陵就开始动工,自己闲暇之余也会去察看一下工程的进度和质量。防止下面的人贪污银两,糊弄自己,或是搞豆腐渣工程。一日朱元璋又来到工地转悠,不想突然下起雨来,于是朱元璋就到就近的一户农家避雨。进屋后,朱元璋就和农家攀谈起来了,经过聊天得知主人就是养马出生,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朱元璋灵机一动,因为负责陵寝的保卫部队正好缺一个养马的千户。接着朱元璋又问农家的名字,农家回答“董茂”,这下朱元璋乐坏了,因为“董”字拆开就是千里草,“茂”字意思就是茂盛。用这样的人养马,岂有不肥的道理,朱元璋一拍大腿,天助我也!于是即刻任命董茂为养马千户。千户可是个不小的官职呀,农家喜从天降,受宠若惊,急忙跪地磕头谢恩。


所以,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朱元璋不但会用人,而且用得很有讲究!

感谢朋友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国史春秋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淮右布衣”,放过牛,当过和尚,前期这些职业都很接地气,因此深受民间段子手喜爱,流传在民间的段子层出不穷。

没办法,屌丝逆袭这种故事,从古到今,谁人都爱听。

今天这个段子的历史背景,是朱元璋建立明朝,当上皇帝之后的事情。

什么是“牧马千户”?

这就要牵涉明朝的马政管理机构。

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知道自己的王朝仍有痛点,那就是战马很匮乏,不利于肃清北元、维护江山统治。

明初战马数量之少,能把朱元璋逼到什么地步?逼到急了,朱元璋甚至规定“内外藩封将帅,皆以马为币”。鼓励外国来朝贡时进献马匹。

战马都成为有货币属性的物种,番邦来了,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咱只收战马。

从机构设置上来说,明朝设置了群牧监、太仆寺、行太仆寺等机构,专门从事饲养战马工作,太仆寺之下,又设牧监、群官等官职,各卫所也必须承担养马任务,从制度上鼓励军牧、官牧、民牧,以保证国防需要。

这个故事中的老农的“牧马千户”的主要职责,顾名思义,就是以千户之职,承担军牧任务,这个牧马千户,隶属于孝陵卫。

孝陵卫就是驻守在明孝陵的一级军事保卫单位。

位于钟山一带的明孝陵是朱元璋在活着的时候就开始兴建的,据说是朱元璋亲自选定的自己死后的陵寝所在,他曾经看到钟山一带有许多野生的鹿生存,是大吉之地,“鹿马蕃息”意味着子孙后代生生不息,遂下令禁止在此地猎捕、砍伐,成立野生动物保护区的目的,自然是为了保护这片土地的清幽。

孝陵卫下面又专设“牧马千户所”,负责饲养战马、保护鹿群。


但这个牧马千户的位置一直没有找到合适人选。

直到有一天朱元璋又来到钟山视察孝陵修建进度,这一次他选择了微服私访,在孝陵周边转悠的时候,忽然遇上了瓢泼大雨,给他淋半路上了,幸亏前方不远处就是一处农户,朱元璋赶紧敲开人家的门,进去躲雨。

户主老头儿姓董名茂,世代务农,偶尔也打个猎改善一下生活,他看到朱元璋虽然身着布衣,但谈吐非凡,非富即贵,也不敢怠慢,端出热茶敬奉,看到朱元璋衣服被淋湿,又找出干净的衣物让他换下。

朱元璋很感激,跟老农嘘寒问暖,打听人家的姓名。老农告诉了朱元璋之后,这老朱就不淡定了。

董茂,董茂,“董”字就是草和千里,“茂”者,盛也,单从这个名字来论,再适合做牧马工作不过了!

就这样,董老头被飞来的皇恩浩荡大彩蛋砸中了,被封为孝陵地区的牧马千户。子子孙孙世袭罔替,承担着为孝陵养马护鹿,休养山林的任务。

现在的南京孝陵卫地区,有没有姓董的人家不清楚,但孝陵卫办事处的很多周姓人家,确系是当年明朝孝陵卫世代传承下来的后裔。


历来现实


“明太祖避雨封董茂”故事是明太祖微服私访系列的一个,但是和“明太祖怒斩瓜农”之类的不一样,这个故事很可能是真的。

故事的始末如下:

明太祖在生前就开始营建孝陵,并在陵园内养鹿千头。这些梅花鹿的鹿角上都挂着银牌,被称为“长生鹿”——禁止捕猎,胆敢盗猎者一律偿命!另外,因为孝陵有数千兵马防护,自然也就会有一批军马。所以明太祖也在孝陵安排了一个牧马千户的编制,用来照顾军马和孝陵的梅花鹿。但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办事认真的明太祖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来担任这个差使。

直到某一天,明太祖微服出访,来到了明孝陵附近,回程之时中途遇雨。 于明太祖就带着随从前往附近的一户农民家躲雨。在宾主谈话的过程中,明太祖得知这家主人名叫董茂。这“董”字拆开,上面是草字头,下面是“千”和“里”,所以董字又名“千里草”,明太祖得了这么个彩头由是大喜过望。当即下旨:“以董茂为牧马千户。”

最初记载这个故事的褚人获在笔记《坚瓠集》中记载“偶因微行至陵所,归途遇雨,憇于民家。问其姓名,曰:董茂。圣意遂注,曰:'千里草,马鹿所宜。'”这个牧马千户其实就是个“弼马温”、皇家马僮,其实不算起眼,虽然品级不高,为正五品,月俸十六石,属于中级武将,但因为世袭罔替,可以说是实打实的贵族阶层。而且董家由于是守护皇陵的千户,有着许多特殊的福利。比如董家的房子坏了,官府会拨款为董家修葺——“即拜为千户,以典斯牧,子孙世掌所印。门墙每坏,官府为之修葺”。

这段传说被记载于明清易代之际的史料笔记之中,而且在此之前就长久流传民间。被皇权保护的长生鹿、牧马千户、从天而降的幸运、所有的这些传说都给我们传达了这样的信息——人民,实在是太需要一段能够改变命运的“幸运”了。

历史上孝陵卫的世袭武将除了五个千户之外还有最高长官是指挥使,这一职务长期以来期为梅、萧两家世袭。 梅家为开国功臣汝南侯梅思祖之后,思祖之子梅殷,尚明太祖女宁国公主。靖难之役时,梅殷不仅拒绝归顺明成祖,而且还当着文武大臣的面,讥讽明成祖,因此离奇的被人挤下金水桥溺死。事后明成祖为了拜托嫌疑,只得厚待梅家,任命梅殷之子,也就是外甥梅永贞为孝陵卫指挥使。其后,梅家至少有四代七人世袭这一官职。 与梅家同一时期担任孝陵卫指挥使的还有同为开国元勋之后的萧家,以及孙、刘、邹等贵族世家世袭孝陵卫指挥使之职。而孝陵卫这个被认为十分“神秘”的守陵大军,其实就是一个贵族世家子弟挂职当差的福利机构。


孝陵秋色。见证太多的历史。


陳大舍


明太祖朱元璋真乃性情中人,一高兴,一个老农民家顿时福从天降,获得了一个世袭罔替的千户职位,这种幸运,真是祖坟冒青烟了。

话说朱元璋建立大明之后,终日忙碌于国事,等到天下差不多安定下来,才着手考虑自己的陵墓建设,而他的明孝陵也是从洪武14年开始建造,直到朱棣当皇帝3年后才建成,期间历时25年,调动了十万军队和民工建造,陵墓周长45公里,不仅宫殿巍峨,布置华丽,里面还有松柏十万株,有上千头鹿,在陵墓内奔走觅食,很是热闹。

朱元璋到了晚年,眼看陵墓也修好大半了,他也开始为陵墓的一些细节做安排。

首先,皇帝最怕的就是有盗贼挖陵墓盗取财物,毕竟,历朝历代的帝王陵墓没有不被盗掘过的,太祖皇帝可不愿意身后也遭遇此事,于是,他设置了孝陵卫,建立专门的看守部队。

明代,军队设置里有卫和所,比如5600人设为一个卫,1120人设为千户所,112人设为百户所。

当时钟山上,生活着许多的野鹿,它们成群结队地在山间奔走觅食,看的皇帝真是龙心大悦,他下旨禁止民间捕猎野鹿,也不准老百姓到陵园区域内砍树,另外他还决定在山下也设置一个千户所的职位,利用钟山这得天独厚的良好条件来养马,他希望养的马也能像这些鹿群一样,越来越多。

不过寻思了好久,这个养马的千户所的人选一直定不下来,这让朱元璋很焦躁。

话说有一天,朱元璋出去转转,考察民情,顺便去自己的陵园转转,看看施工进度,在半道上,忽然下起了大雨,身边又没带什么雨具,匆忙之下,他看旁边有户人家,就躲进去避雨。

朱元璋问主人家讨了些茶喝,然后和主人家攀谈起来,这一聊就聊得很是开心,朱元璋高兴之余,就问起主人家的姓名,老农民说,名曰董茂。

朱元璋一听,就在心里默念:董茂,千里草,茂盛,那马和鹿还不得养的好么。

恩,朱元璋把董茂二字拆分一看,董字可以拆分成“草”“千”“里”,如果让他来负责养马和养鹿,那肯定能养的很好,这样孝陵就不会冷清了。

于是,朱元璋下旨,任命董茂为“牧马千户”,负责养马养鹿,也负责看守陵墓的职责,这个职位世袭罔替,只要大明朝一直在,这个职位就子子孙孙一直传下去,如果董家的房子坏了,朝廷也会拨款予以维修(即拜为千户,以典斯牧,子孙世掌所印。门墙每坏,官府为之修葺。)

应该说,在恰当的时机,皇帝和老农民碰到一起,结果皆大欢喜,皇帝的慷慨令人钦佩,农民的幸运让人羡慕,活脱脱一个君爱民、民爱君的动人故事。

当然,故事自然就是故事,这不过是朱元璋系列“微服私访记”故事中的一个罢了,要么想杀掉卖西瓜的农民,要么又和寺庙里的和尚扯上了关系,这样一个日理万机的皇帝,还要到民间处理这么多事情,真是太忙了。


云中史记


在朱元璋扫平天下,定都南京后。就开始计划自己的身后事了,要选一处风水宝地来作为陵寝,庇佑后世子孙,以期待大明基业万代相传。征召了许多的易学高能,风水大师,全国的山山水水塌边无数,最终在孙权墓的旁边选定了一块地方,这个陵墓修建了三十年,动用了十多万的民壮军吏。

明孝陵,院墙周长四十五公里,园内亭台楼阁,鳞次栉比,高楼大厦,美轮美奂,气势恢宏无比。里面十万株珍稀名木,上千头鹿,豪华无比。盗墓毁陵是那个朝代都避免不了的事情,朱元璋为此专门设置了守陵卫来保护陵墓。感觉有点冷清不热闹,于是就设置了一个牧马千户所,在陵园里面养马。



牧马千户所的主官是千户级别的,在明朝也是中上层级别的军官了,一时间,朱元璋也不知道派谁来担任这个职位合适。一天,朱元璋微服私访,在回来的路上,竟然下起了大雨,匆忙之中,他躲进了附近一农户家避雨,与那农户主人闲谈之中,朱元璋问起农户的姓名,农户回应说自己叫董茂,朱元璋一听,若有所思,嘴里嘀咕道:“千里草,马鹿所宜也”,原来,朱元璋将那农户的姓氏“董”拆为“草”“千”“里”,联想到孝陵还缺一个牧马千户,这“千里草”来养马,一定是个好兆头,顿时大喜,当即下旨,命董茂为牧马所千户,且世袭罔替。



所以说起个好名字也是一门学问的,有一个好名字可以改变你的命运。甚至是子子孙孙的命运,因你而变。


册小吏


历史总是那么有趣,有人莫名其妙在丢了身家性命,也会有人被于天上掉下来的馅饼砸晕。在明代,就有这么一个幸运的农民,因为在对的时间,对的地点,遇到对的人,说对了对的话,因而走了狗屎运,福至子孙。

故事的时间,发生在洪武年间,洪武帝朱元璋十分迷信风水,他看中南京紫金山附近的一片风水宝地,那里的环境宜人,空气清新,山上有很多鹿,灵气十足,于是将此地圈禁起来,作为自己百年之后的陵墓宝地,也就是后来的明孝陵。为禁止在这里捕猎,还专门设置孝陵卫,派军队驻扎在此守护皇陵,同时建造了一座“牧马千户所”,把自己皇族要用的御马在此地饲养。

于是问题来了,就是究竟派谁来饲养和管理这些皇家御马呢,一时也没有好的典守人选。

恰好有一次,朱元璋到明孝陵附近微服私访,在回去路上却不巧下起了大雨,朱元璋于是就到附近的一家农舍去避雨,农户看到了是当官的大老爷,连忙将他们请到了家里面去。朱元璋看见这家主人非常勤劳本分,于是和这家主人拉起了家常,问起了他们的姓氏,这家的主人说自己姓“董”名“茂”,当地人氏。朱元璋默默思量了一会儿,高兴地说:“水草茂盛,千里马,好名字,这个牧马千户的典守就由你来当了。”原来,这个“董”姓拆开之后就是草字头,千、里,还加一个“茂”字,这都是养马的好字呀,朱元璋觉得这个人来养马的时候肯定会非常顺利,有福气!

好姓好名好彩头。于是这个叫董茂的人就被任命为了牧马所的管事,并且他家可以世袭这个职位,他们家的住所要是有损坏的话都是归朝廷出钱维修,从此这董氏家族就端上了世代相传的铁饭碗,真是一个天大的馅饼呀!

此故事见于明代董谷所著的《碧里杂存》,原文记载:高皇帝初作孝陵于钟山之阳,因山多鹿,禁人捕猎,而设教陵卫于山下,特置牧马千户所,盖取义鹿马欲其蕃息耳。所既置矣,尚虚典守之职。他日因微行至陵所,归途遇雨,偶于民家门屋下憩焉。问其何姓,曰:“董氏也。”圣意遂注,曰:“千里草,马所宜也。”即拜其人为千户,以典斯收。至今子孙世掌所印,不得而易。墙门每坏,官府辄为之修云。

以业余视角品读历史,用淡泊心态谈笑古今,掌心读历史欢迎各位看官继续关注点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