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外科治療糖尿病足 截肢率可達世界最低

64歲的何先生,左腿糖尿病足廣泛壞死,造成全身嚴重器官衰竭並昏迷,被就診的醫院宣判“死刑”。妻子不忍,帶他來到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東院中醫血管外科,苦苦哀求主任柳國斌。柳國斌教授師從我國著名中醫外科大家奚九一教授,從事中醫外科周圍血管病專業20餘年,有豐富的臨床經驗。他動員科室力量和全院專家會診,每天3人輪流給何先生換藥,僅消毒藥水和敷料用量就是普通病人的10多倍。在20多位醫生的精心治療下,何先生3個月後恢復意識,6個月後壞死的左腿逐漸長出新肉,全身器官也逐漸恢復功能,1年後順利出院,得到了“重生”。

糖尿病足不容小覷

糖尿病足,又稱糖尿病肢端壞疽。簡單地講,就是糖尿病引起的一種難治性的慢性併發症,可導致下肢感染、潰瘍形成和(或)深部組織的破壞,以病程長、高心理負擔、高經濟負擔、高致殘率為特點。

柳國斌告訴記者,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糖尿病的發病率顯著提升,目前我國糖尿病患者超1億,龐大的患病人群背後意味著大量的糖尿病足潛在患者。數據顯示,5年後糖尿病患者的糖尿病足發病率是12.4%-25%,5年後糖尿病足的截肢率達28.2%~30%。5年後,截肢的糖尿病足患者死亡率為40%,可見糖尿病足危害之大。

糖尿病足患者,最怕的就是截肢。據不完全統計,在歐美,糖尿病足的截肢率是45%,日本為52.4%,新加坡為27.2% ,而在我國,截肢率平均為21.8%。而利用中醫藥治療,截肢率只有7.3%。可以說,中醫藥對於治療糖尿病足,具有西醫無法比擬的優勢。柳國斌說,許多病人不願截肢,寧可死也要留個完整的軀體。失去腿腳,不僅對生活和家庭造成巨大影響,患者的心理負擔也是不可估量的。因此,作為中醫外科的醫生,在保命的前提下,要為患者儘可能地保住雙足,這也成為他從醫多年來的使命。

中醫優勢填補西醫空白

柳國斌在湖北中醫藥大學和上海中醫藥大學完成碩士及博士學位,他拜“奚氏清法奠基人、周圍脈管病泰斗”奚九一教授門下,畢業先後到北京、唐山等地工作,在業內已相當有名氣。上海曙光醫院東院成立之際,柳國斌作為人才引進又回到上海。作為奚九一的得意門生,柳國斌多年來將恩師的經驗融會貫通,臨床療效十分可觀。

柳國斌介紹,奚九一在長期臨床實踐和研究中發現,糖尿病足除神經變性、缺血、感染這三大因素外,還有一種肌腱變性壞死症(筋疽),如果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可以大大降低截肢率。以新思路清法治療糖尿病足筋疽,使得截肢率降低到4%以下。該臨床研究成果“奚氏清法”獲得了原衛生部的科技進步獎。

“糖尿病足患者很多屬於社會底層,由於照顧不周、用藥不謹慎、衛生狀況差等原因,造成肢端壞疽,狀況堪憂,治療棘手。”柳國斌說,中醫有自己的科學理論體系和治療方法。“當西醫還在考慮血管手術、建立通路,或是靠截肢維持生命時,中醫可利用自身經驗,保住性命,也保住病足。”他希望通過扭轉大眾觀念,不要一提糖尿病足就想到“截肢”二字。實際上,中醫對糖尿病足的治療優異成果,已填補了西方醫學上的空白。

繼承發揚恩師學術思想

除了繼承奚老的學術思想,柳國斌還在臨床經驗上逐漸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創新理論。“中醫講究整體觀,人是一個整體,而瘡口和瘡口周邊也是一個整體,我們可以把它稱為‘小整體’。”在小整體的基礎上,柳國斌提出了“安外攘內”的治療原則。他進一步解釋,如果把瘡面周邊叫做外,那就不能攘,只能是安;把瘡面叫做內,那就不能安,只能是攘。外,是指瘡面周邊,是一個正邪分爭之地,正勝邪退則安然。內,是指瘡面,為筋腐肉爛之所,腐去肉生則癒合。也就是說,只有把創面周圍悉心照料、安頓好,才不會進一步擴大創面的腐爛,也為創面的癒合爭取更多時間。

同時,在奚九一的理論指導下,柳國斌帶領團隊經過近十年的研究,研發出一款紫朱軟膏,優化了奚老的經典用藥方案,把毒性較大的成分替換成毒性相對較小的成分,不僅控制糖尿病足壞疽發展、促進瘡面肉芽生長、加快壞疽瘡面癒合,還讓藥物的毒副作用進一步減小。

韓強是柳國斌的博士生,他說,柳主任常告誡大家,選擇了中醫血管外科,就是要不怕髒、不怕臭、不怕累。糖尿病肢端壞疽的患者,來時足部壞死厲害,觸目驚心,不可下地行走,打開傷口,診室瞬間飄滿惡臭,而且曙光醫院的患者來自全國各地,症情大多嚴重,都是輾轉各家醫院無果再來這裡求治的。“對患者來說,我們就是他們最後的希望。醫生,無論怎樣都是不可以嫌棄病人的。”

為患者檢查傷口,柳國斌也親力親為。他強調認真查體,通過醫生的雙手摸、眼睛看,可以獲悉患者患肢的狀況,才能準確判斷,治療方案才會有效。

柳國斌說,換藥是一門技術活,關乎患者的治療效果。實際上,在我國糖尿病足的截肢率,地區差異也比較顯著,高可以到25%左右,低可以到1%左右。其主要原因就是中醫藥,包括各種中醫外科技術缺乏規範。同一種藥,同一個病人,不同的醫生來換藥,效果竟然不同。在跟隨奚九一的這些年裡,柳國斌就一直在思考其中的原因。

為此,柳國斌帶領團隊著手製定了涉及糖尿病足的9種中醫外科技術操作規範流程。該規範為全國首創,重點在於中醫外治技術的規範性、普適性和國際性,而中醫外用藥物則強調其安全性、可控性和明確性。每一步操作,都有詳細要求和流程圖。

以中藥填充術的流程圖為例,柳國斌認為這是最難,也是最有價值的流程圖之一。團隊歷時6年才完成。給患者換藥時,必須掌握藥量和壓力兩個關鍵點。具體來說,炎症壞死期,藥量最多,壓力最大,以祛腐為主;肉芽生長期,是藥量適中,壓力適中,以長肉為主;疤痕長皮期是藥量最少,壓力最輕,以長皮為主。藥量的多少和壓力的大小,決定了藥效的不同。由此可見,中醫外科是將傳統的中藥與技術進行有機結合的典範。其相關研究成果,也於不久前獲得了2018年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新民晚報記者 左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