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康復】春季我們該如何專業養生?

《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髮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大家都學過古文,猜猜是什麼意思呢?

翻譯一下:

1.春季的三個月(立春至立夏的三個月),是推陳出新,生命萌發的時令。

2.天地自然,都富有生氣,萬物顯得欣欣向榮。此時,人們應該早睡早起,披散開頭髮,解開衣帶,使形體舒緩,放寬步子,在庭院中漫步,使心情愉快,胸懷開暢,保持萬物的生機。

3.不要濫行殺伐,多給予,少奪取,多獎勵,少懲罰,這是適應春季的時令,保養生髮之氣的方法。

4.如果違逆了春生之氣,便會損傷肝臟,使提供給夏長之氣的條件不足,到夏季就會發生寒性病變。

依據中醫五行學說,春為木性,五色為青,五味為酸,五化為生,五氣為風,五臟為肝,五官為目,所以春天最容易出現肝膽問題。

【中醫康復】春季我們該如何專業養生?

木作為五行之一,其特性是“木曰曲直”:曲,屈也;直,伸也。曲直,即能屈能伸之義。木代表生長力量的性能,標誌宇宙萬物具有生生不已的功能。因而引申為凡具有生長、生髮、條達舒暢等作用的事物,均歸屬於木。

肝作為五臟之一,肝的生理特性是:

1.喜條達而惡抑鬱;

2.肝為剛髒,具有剛強之性,其氣主升主動,易亢易逆,故被稱為“將軍之官”。肝氣與春氣相通應,是說肝氣在春季最旺盛,反應最強。

春天,萬物復甦,陽氣漸生,但陰寒未盡,正處於陰退陽長、寒去熱來的轉折期。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春風吹生了萬物,但風也是致病的首要因素,“風者,百病之長也”,一旦受風邪就會出現頭疼、肩背疼、感冒鼻塞、風疹、皮膚瘙癢等症。

中醫則認為肝虛者,筋急也(筋硬拉不開);皮枯者,肝熱也(皮膚乾枯);肌肉斑點者,肝風也(長斑);人之色青者,肝盛也(臉色青);人好食酸味者,肝不足也(愛吃酸);人之發枯者,肝傷也(頭髮乾枯),除此之外,眼乾、眼澀、眼疲勞、迎風流淚也多與肝氣不足有關。

所以春季需防風邪傷體,春捂秋凍即為此理;亦需調攝情緒,杜絕熬夜以養肝膽。

因此,春季養生以養肝護肝為先,那我們在春季該如何專業養生呢?

春季養肝藥膳選擇的主要原則是“減酸增甘,以養脾氣”。針對這一食養原則,在飲食上自然也要精挑細選。

1、清肝疏肝食養

對肝火旺,可以挑選一些具有清肝疏肝作用的食物,如芹菜、菠菜、薺菜、荸薺等。

(1)芹菜粥

芹菜150克,粳米100克,將芹菜連根洗淨,加水熬煮,取汁與粳米同煮粥服用。

春季肝陽易動,常使人上火頭痛、眩暈目赤,有此類不適的人群常吃些芹菜粥,對調養肝臟、減少煩躁有一定好處。

(2)薺菜粥

將粳米100克洗淨,放入鍋內加水煮沸,再將洗淨的100克薺菜切碎,放入粳米鍋內,同煮成粥。

薺菜粥味道甘美、健胃消食。春天有很多野菜是我們餐桌上的美食,薺菜就是一道味道清香鮮美的菜餚。薺菜古稱“護生草”,民諺有云:“三月三,薺菜當靈丹。”

2、減酸增甘

《千金要方》中說:“當春之時,食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春為肝氣當令,肝的功能偏亢,酸入肝,食酸有助肝之功,肝屬木,脾屬土,木能克土,此時使用無異於火上澆油,否則肝氣過旺,會乘脾犯胃,致使脾胃虛弱,故當省之,而甘入脾,脾胃旺盛則可反克肝氣,使其不至於過旺。如枸杞子、豬肝、山藥、土豆、黑木耳、扁豆、香菇等。

3、調整起居、調養情志

人們在春天易因肝功能失調而導致情緒低落或抑鬱。所以,應注重健康的生活方式,調暢情志。

(1)早睡早起養肝血:進入春季,白晝的時間逐漸增加,夜晚的時間不斷減少。生活作息應當順應自然規律,適宜早睡早起。中醫認為“人臥則血歸肝”。按時就寢、睡眠充足是養肝血的最好辦法。不要因為天氣好了就熬夜加班、通宵玩樂等。太晚入睡容易導致肝火旺,春季尤其提倡在晚上11時前睡覺,避免熬夜。

此外,人體睏乏的時候,氣血循環緩慢,這時伸個懶腰,舒展四肢,伸腰展腹,全身肌肉用力,並配以深呼吸,有吐故納新、行氣活血、通暢經絡關節、振奮精神的作用。

(2)宜穿寬鬆衣服:披散頭髮,解開衣帶,使形體舒緩,放寬步子,在庭院中漫步,使心情愉快,胸懷開暢。

(3)春遊踏青:春天去聽音樂會、看戲劇、郊遊、晨練、遠足、與朋友傾訴等活動,可疏肝理氣,調養情志,將胸中的鬱悶之氣排出,使肝氣舒暢;另外多運動可以藉助春天升發的特性升發陽氣。

(4)多懷感恩之心:多付出,不要斤斤計較。 壞情緒出現時要積極地自我警醒,然後主動出擊,控制不住憤怒的時候就出去運動一下,焦慮抑鬱時先深呼吸,千萬別讓壞情緒有機會傷害自己!(文/北京小湯山康復醫院康復中心 石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