踐行“五治一體” 激發內生動力

<table> 踐行“五治一體” 激發內生動力

俯瞰蕉嶺縣九嶺村,連片的荷塘美不勝收。南方日報記者 何森垚 攝

/<table><table> 踐行“五治一體” 激發內生動力

平遠縣長田鎮長田村黃氏宗祠內,村幹部、鄉賢、村民理事會成員正在商討鄉村建設事宜。黃韜煒 攝

/<table><table> 踐行“五治一體” 激發內生動力

蕉嶺縣三圳鎮綜治聯勤指揮中心的LED顯示屏上,清晰地顯示著該鎮各個路口、學校門口的實時情況。受訪者供圖

/<table>

重農固本,安民之基。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須在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密切結合中尋找制度配置之道。其中,“治理有效”在諸多因素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加快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才能為鄉村振興提供穩定的社會環境。

近年來,梅州市以黨建為引領,不斷加強和創新基層治理,著力建設“平安之鄉”。一方面,大力夯實“綜治中心+網格化+信息化”基層社會治理平臺建設,提升治理智慧化、法治化水平;另一方面,規範培育村民自治組織,引導農民成為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突出自治、德治積極作用;同時,強化部門聯動,突出法治建設,逐步凝聚起“五治一體”的基層治理合力,激活鄉村振興一池春水。

一場春雨過後,沿著206國道駛入梅州市平遠縣長田鎮高南村,兩旁綠樹紅花相互掩映,清澈的小溪穿村而過,村內房屋錯落有致,讓人不禁想停下駐足一番。再往裡走,頗具客家風情的黃氏祠堂內,村民理事會成員正在商議鄉村建設事宜。

“以前道路兩旁亂插亂種現象嚴重,影響村容不說,還容易引發村民矛盾。”高南村黨支部書記丘康平告訴記者,去年2月,村民理事會成立後,積極發揮黨員、“叔公頭”帶頭作用,推行門前“三包”責任制,同時組織村民開展種花美化、河道清理行動,並自發籌資修建黃氏宗祠,村莊面貌煥然一新,也徹底解決了該村長年潛在的信訪防患和矛盾糾紛。

加強和創新基層治理,一直是梅州市委、市政府不斷探索和推進的一號課題。近年來,梅州不斷創新機制,積極踐行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五治一體”的新時代梅州“楓橋經驗”,逐步走出了一條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路,為鄉村振興注入了一股強大的活力。

南方日報記者 黃韜煒

通訊員 楊立榮 羅茲洪 劉洪橋 謝沐軍

■政治+智治

探索“中心+網格化+信息化”綜治新模式

走進省級新時代“楓橋經驗”試點——梅州市蕉嶺縣三圳鎮,工作人員正在綜治聯勤指揮中心的LED顯示屏前監測該鎮各個路口、學校門口的實時情況。

“近年來,我們積極優化綜治信訪維穩中心(站)建設,在綜治聯勤指揮室下設網格信息組、綜合研判組、協調處理組,負責抓好信息收集、研判、處理以及綜治網格化管理等重點工作。”蕉嶺縣三圳鎮黨委副書記陳雁勞介紹,該鎮還在各村設置了綜治信訪維穩站,負責受理群眾申辦事項,宣傳政策法規,並對網格員上報的事件進行跟蹤督辦,形成鎮村兩級聯動的綜治管理體系。

同時,三圳鎮將每個村按若干個村民小組或自然村劃分為42個網格,做到網格劃分邊界清晰明確,不遺漏、不交叉、無縫隙。由鎮下鄉工作組組長擔任總網格長,鎮下鄉組幹部擔任兼職網格員,村(居)兩委幹部擔任網格協管員,每個網格均配備至少一名鎮下鄉組幹部和一名村(居)兩委幹部。

“群眾遇到困難都習慣了找網格員。”還沒到上班時間,九嶺村網格員丘秀珍就忙了起來。“小到菜被同村人養的羊啃了,大到兄弟之間的土地糾紛,村民們都第一時間想到我們。”已有多年基層調解經驗的丘秀珍認為,處理解決基層矛盾,最重要的就是穩定雙方情緒,瞭解他們真正的訴求,再根據實際制定解決方案。

像丘秀珍這樣的網格員還有很多,他們不僅是違法犯罪“防控員”、矛盾糾紛“調解員”、安全隱患“排查員”,同時也是政策法規“宣傳員”、社情民意“聯絡員”、申辦事項“代辦員”和社會組織“培育員”。目前,該鎮共配備了10名總網格長、54名兼職網格員和52名網格協管員。

數據顯示,2018年,三圳鎮各網格員累計走訪群眾5500多戶,收集、化解矛盾糾紛850條,排除公共安全隱患745條,受理代辦便民事項900多件。通過“中心+網格化+信息化”建設,充分發揮了基層黨組織的政治核心和戰鬥堡壘作用,統籌基層各種力量資源,提升了治理的智慧化水平,逐步構建起一張立體的防控網,形成加強和創新基層社會治理合力。

■自治+德治

規範培育村民自治組織 調動群眾積極參與

“以前道路兩邊都是雜亂的竹子,小汽車經過都得一直按喇叭,不美觀更不安全。”站在自家的“三包”責任區前,看著眼前遍地盛開的花朵,平遠縣長田鎮高南村村民吳亮華感嘆著村子的變化。

多年來,人居環境“髒亂差”和村道兩旁亂插亂種等問題,不僅影響村容村貌,且容易引發村民矛盾糾紛,但因涉及面廣、歷史遺留等原因,成為高南村歷屆村委難啃的“硬骨頭”。

2018年,該村村民理事會成立後,便集中“火力”開展了一系列相關整治。“在村黨支部的引領下,我們發動黨員、‘叔公頭’積極引導村民簽訂責任書,實行包管理水圳、包管理花木、包清理垃圾的‘門前三包’責任制。”該村理事會理事長黃振業說,在此基礎上,還發揮村民理事會的議事作用,組織村民開展種花美化、河道清理行動,並自發籌資20多萬元修建黃氏宗祠,村莊面貌煥然一新,也徹底解決了該村長年潛在的信訪防患和矛盾糾紛。

人民群眾是基層社會治理的力量源泉,村(居)民自治是基層自治的重要載體,通過規範培育村民自治組織,能夠最大限度調動群眾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打造人人有責、人人盡責的基層社會治理共同體。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過程中,平遠縣還以社會治理實踐創新項目為試點,結合基層社會治理實際,逐步探索總結出一套“程旼以德化人工作法”。

“平遠縣是客家人文鼻祖、廣東‘古八賢’之首程旼的故鄉,其以德化人的精神激勵和教育著一代又一代平遠人。”平遠縣委政法委專職委員、綜治工作室主任陳勝斌說,藉助“程旼以德化人工作法”,不少基層矛盾都迎刃而解。

去年,該鎮在推進梅平高速公路、休閒小節點等工程建設過程中,沿途長田村、長慶村部分群眾由於不瞭解工程建設和土地使用情況,對重點工程項目建設和新農村建設存在牴觸情緒。鑑於此,該鎮相關村村民理事會從“修橋補路,行善積德”角度出發,勸導當事人“講公心、舍私心,行善積德”,經過面對面、點對點的交流、協商,問題得以妥善解決,沿途群眾積極配合徵地拆遷,工程如期順利推進。

不僅如此,在程旼精神的潛移默化下,長田村兩委、理事會因勢利導,發動鄉賢黃亮新、黃亮興兄弟捐資400多萬元在村內建設黃氏宗祠、噴泉、休閒公園、母親橋、椿庭橋等基礎設施,進一步提升了鄉村的“顏值”,培育了文明鄉風。

■合力強化法治

多部門聯動共治“疑難雜症”

多年前,梅州市梅縣區梅南鎮羅田上村村民李某在自家承包的山頭修剪柚子樹枝時,不慎摔下田坎,頭部剛好撞在自來水管上,導致大量出血,前後花去了20多萬元的治療費用。事發後,家屬情緒激動,要求政府協調自來水公司進行賠償。當地信訪部門接到案件後,立即聯動司法所及駐村律師前往現場瞭解情況,進行研判分析,明確雙方法律責任。經過多次調解,最終李某及其家屬放棄對自來水公司的起訴,雙方握手言和。

推動基層治理,綜治、信訪、司法力量缺一不可,只有充分整合資源,建立聯動工作機制,才能形成齊抓共管的合力,有效深入推動基層治理。

“十多年前,梅縣區信訪和司法兩個部門更像是鐵路警察,各管一段。”梅州市梅縣區信訪局副局長謝小彬說,群眾一遇到難題就找信訪部門,民間還有“信訪不信法”的說法。同時,在處理涉法涉訴等“疑難雜症”的過程中,由於專業法律支撐相對缺乏,也給信訪工作開展造成了一定不便,處理不慎則容易造成局面進一步惡化。長此以往,將影響政府部門的公信力。

這種情況在2012年發生了改變。這一年,梅縣區信訪局搬遷至司法大樓辦公,在一樓設立了信訪維穩中心。有了這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兩個部門之間的交流配合開始日漸深入,辦案效率、水準也不斷提升。

謝小彬介紹,如今,在每月15日和28日開展領導接訪日活動時,司法局都會派出優秀律師輪流進駐接訪室,提供涉法涉訴事項甄別、法律諮詢等相關服務,提高處理信訪事項規範化、法治化水平。同時,信訪局召開重大疑難複雜信訪案件研判會時,司法局也會派出律師參與“會診”,依據法律法規提出處理意見。

此外,兩部門還共同建立“訪調對接”機制,不僅充分發揮“一村一法律顧問”作用,努力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還強化人民調解的職能,把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進一步提高矛盾糾紛的化解率。

“信訪維穩工作難,但形成合力就不難。”謝小彬說,過去信訪部門是單打獨鬥,如今與司法部門聯手後,信訪事項依法分類的水平不斷提高,許多“疑難雜症”迎刃而解。

■記者觀察

強化群眾主體作用 探尋基層善治之道

通過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這既是黨中央解決三農問題的政治宣誓,也是鄉村振興戰略的具體目標。其中,“治理有效”在諸多要素中尤為關鍵,是實現鄉村振興的破題要義。而創新基層治理、探索基層善治之路,則是實現“治理有效”的應然路徑。

在此過程中,梅州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探索創新,積極踐行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五治一體”的新時代梅州“楓橋經驗”,逐步找到了破題關鍵。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黨建引領是基層社會治理的最大政治優勢。在工作推進過程中,梅州將基層治理同基層黨建結合起來,在提升基層基礎組織能力的基礎上,積極發揮基層組織領導核心作用。同時,大力夯實“綜治中心+網格化+信息化”基層社會治理平臺,提升基層治理智慧化水平,不斷健全基層治理體系。

人民群眾是基層社會治理的力量源泉,村(居)民自治是基層自治的重要載體。鑑於此,梅州不斷規範、培育村民自治組織,將自治與德治有機結合起來,全市新成立村民理事會7179個,讓農民成為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平遠縣長田鎮發揮村民理事會積極作用,化解基層矛盾,培育文明鄉風,推動鄉村美麗升級便是最好的例子。

在法治方面,梅州充分整合資源,建立健全聯動工作機制,形成了綜治、信訪、司法、公安多部門齊抓共管的合力,有效深入推動基層治理。

記者認為,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基層治理的最終目標是在堅持群眾主體性立場的基礎上實現善治,也就是使基層群眾生活環境更加美好,生活更加富裕。換而言之,實現基層“治理有效”的過程,其實就是讓基層群眾邁向美好生活的過程。

因此,在加強和創新基層治理的過程中,在“五治一體”的實踐中,都必須堅持以基層為本位,以群眾為主體,直接面向基層群眾的社會生活實踐,從他們最迫切的現實需求中,探尋具有可持續性的基層善治之道。

■對話

山西大學中國城鄉發展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廣東省南方三農諮詢服務中心特聘首席專家馬華:

創新基層治理是實現

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

近年來,梅州不斷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為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接下來,梅州將如何深入推進基層治理?南方日報記者就此專訪了山西大學中國城鄉發展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廣東省南方三農諮詢服務中心特聘首席專家馬華。

南方日報:創新基層治理,對推動鄉村振興有何積極意義?

馬華:十九大報告對鄉村振興提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二十字總要求。我認為,鄉村振興的重點在治理有效,也就是說,加快推進鄉村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

鄉村治理能夠將產業、生態、鄉風和生活等諸多要素有效調動起來,進行優化配置。實際上,這些要素的優化配置過程,也就是鄉村社會治理的創新過程。

現階段,要實現農業產業振興,就要推動以“三權分置”為標誌的農村集體產權改革。在梅州蕉嶺、豐順等地的農村集體產權改革推進中,對集體、農民和下鄉企業等產權主體的邊界進行了重新界定,這既是經濟體制的變革,又是治理體制的變革。實際上,梅州的做法體現了以基層治理機制的創新,多主體協同的方式促進農業產業發展的應有之意。

南方日報:近年來,梅州努力打造“五治一體”的新時代梅州“楓橋經驗”,2018年再次榮獲“全國社會治理創新示範城市”稱號。對此,您有何評價?

馬華:梅州一直都是廣東乃至全國農村改革的排頭兵,尤其是在基層治理方面的創新成果豐富,極大地改變了梅州農村的面貌,這些經驗和精神是很寶貴的。

在基層治理創新的具體做法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梅州以此為基礎又加入了“政治和智治”,努力打造“五位一體”的新時代梅州“楓橋經驗”,可以說是很好地堅持和加強了黨的領導,又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普遍性和具體性相結合的原則。這一做法將基層治理與黨建結合起來,既講政治,講原則,同時又結合梅州客家文化特點,發揮具有民間自治性質的村民理事會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全市7179個村民理事會的成員,大部分都是威望較高、熱心公益的老人和鄉賢,在鄉村道德規範的約束下參與治理,體現了治理主體的群眾性。

此外,梅州通過“送法下鄉”“律師掛村”“綜治中心+網格化+信息化”基層社會治理平臺建設等,促使基層治理創新具有現代治理所要求的法治性和智慧性等特徵,我認為這是很好的模式。

南方日報:結合梅州實際,您對梅州下一步推進基層治理有何建議?

馬華:我認為,當前梅州基層治理至少仍存在以下三點不足:一是傳統治理模式與現代治理模式的契合度還不夠。具體來說,就是德治、自治與法治之間的協調性有待提升。比如過於重視治理者的德性,可能會因為過於依賴治理者的人格魅力,而忽視法治的作用。

二是基層治理的精細化程度不高。梅州的基層治理創新經驗很多,但其中提出的部分模式是理論性和想象性的,若要複製推廣需要經過反覆總結、提煉、經驗檢驗。

三是傳統文化的挖掘程度不夠,也就是說傳統治理資源的現代性轉化不足。梅州作為世界客都,是客家人的集散地,也是現階段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交互最明顯的地區。同時,梅州又是廣東唯一全域原中央蘇區、廣東重點革命老區,蘇區紅色文化、客家優秀傳統文化、宗族文化以及鄉約文化等,都是基層治理的優勢資源,需要進一步加以挖掘活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