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一幅壁画,揭开了孙悟空真面貌,学者:果然不是源于印度!

作为中国最受欢迎的神仙,孙悟空的来历一直备受争议:是吴承恩创造了一个人物,还是本就有历史依据?敦煌千佛洞里一幅900年前的壁画,揭开了孙悟空的真面貌!

西夏一幅壁画,揭开了孙悟空真面貌,学者:果然不是源于印度!

孙悟空的最初原型是谁?从古至今,可谓争议不断。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胡适和鲁迅两个人的观点!

民国大师胡适,不仅认为中国象棋源于印度,还认为孙悟空的最初原型也是印度神猴,即印度神猴哈奴曼,在他的著作中说道:

我总疑心这个神通广大的猴子不是国货,乃是一件从印度进口的。也许连无支祁(中国神话中的水怪,形状像猿猴,大禹派人把它镇压山下)的神话也是受了印度影响而仿造的。

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还不少,尤其是民国之后,崇洋媚外的思想作祟,和中华文明西来论的风潮中,不少学者认为孙悟空是“外来的和尚”。

西夏一幅壁画,揭开了孙悟空真面貌,学者:果然不是源于印度!

但鲁迅却不认同这一观点,经过考证之后,认为孙悟空的最初原型是无支祁。原因很简单,无支祁和孙悟空有很多想象之处,比如无支祁敢于反抗权威,孙悟空有大闹天宫,而印度神猴却只是顺从权威;无支祁被大禹锁在龟山足下,孙悟空被如来压在五指山下等等。

其实,鲁迅的观点也不稀奇,在古代很多文献中,都提及了孙悟空和无支祁的关系。元代《唐三藏西天取经》(西游记前身)中就有“无支祁是他姊妹”。

从史料上看,《山海经》说:“水兽好为害,禹锁于军山之下,其名曰无支奇(无支祁)”。后来,古人又进一步“编造”无支祁的故事。比如,宋朝《太平广记》中的《戎幕闲谈》中,就有详细描述了无支祁的传说,早了《西游记》500余年。

从前后顺序来看,吴承恩受到无支祁传说的影响,从而构造了一个孙悟空形象,是符合逻辑推理的。如今,专家学者也普遍认可这一观点。

西夏一幅壁画,揭开了孙悟空真面貌,学者:果然不是源于印度!

然而,解决了孙悟空的原型问题,却还是没有解决孙悟空的真面貌,即:它到底是吴承恩彻底的虚构,还是有真实的历史依据?

在甘肃安西县,有一处著名的佛家遗址,这就是敦煌千佛洞。研究千佛洞时,专家在其中的东千佛洞第二窟里有了惊人的发现,原来西夏所作的壁画上有一幅《玄奘取经图》,形象的描绘出了孙悟空的真面貌(见上图,左一猴面人物)!

图中这一“类猴”人物究竟是谁呢?原来,这就是孙悟空的最初起源!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有记载:玄奘来到西域之后,收了一个叫石磐陀的胡人为徒,在度过玉门关之前的“瓠卢河”时,石磐陀对玄奘起了杀心,但一番交锋之后,石磐陀自己一个人返回,唐僧继续西天取经,图中所画的河,可能就是“瓠卢河”。

一些专家考证认为,胡人石磐陀,又被称为“胡僧”,与“猢狲”是谐音。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锦池认为,“唐僧取经,胡僧帮忙”易传为“唐僧取经,猢狲帮忙”,最终就成就了吴承恩笔下的孙悟空!

西夏一幅壁画,揭开了孙悟空真面貌,学者:果然不是源于印度!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孙悟空的来源,应该是先有胡僧石磐陀这一真实历史依据,然后吴承恩给予加工,将无支祁的传说叠加到石磐陀身上,才形成了《西游记》中的孙悟空。

至于胡适的观点,后世不少学者不客气的指出“哈奴曼说根本不足信”,“孙悟空与哈奴曼之间毫无任何亲缘关系”。

当然,吴承恩未必看过《玄奘取经图》,但《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记载的石磐陀,和宋朝流传下来的唐僧取经故事,给了吴承恩足够的灵感和启发。总之,孙悟空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一个典型,和印度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