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维护天朝上国的脸面,雍正隐藏了一段秘史

我们都知道,清朝一直闭关锁国,以「天朝上国」自居,将其他国家视为藩属。因此,就自然不存在正常的外交关系,最终与世界脱节,导致错过了工业革命。也因为外交及公平贸易问题,与列强交恶,这也是后话了。

今次要说的一次后世认为是雍正时期的外交事件-雍正帝先后两次派遣使者访问俄国,去到万里远的莫斯科,觐见俄国女皇安娜一世。这件理应被记载的大事,但在所有清朝官方史料中都没有丝毫记载,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在清朝灭亡后,人们从清朝内阁档案中,发现不少中俄双方来往的文件,其中包括雍正帝派人访问俄国这件事。另外,俄国方面对此事也有全面详细记载。在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清朝收到了俄国方面的国书,说明沙皇彼得二世继承帝位。

为了维护天朝上国的脸面,雍正隐藏了一段秘史

沙皇彼得二世

据《清代中俄关系档案史料选编》记载,指出在雍正七年六月,清朝处理外藩事务的部门理藩院,向俄国萨那特衙门(即枢密院)行文,载:「今值尔汗承继皇位喜庆之日,我国特派使臣前往致祝。随同我使臣一同前去者,尚有我前往土尔扈特部地方之官员」到十一月,俄国萨那特衙门回文,表示「甚为欣悦」。于是雍正帝在这年,正式派遣访俄使团,以赏侍郎衔的托时为「团长」。使团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在雍正九年一月抵达莫斯科。

为了维护天朝上国的脸面,雍正隐藏了一段秘史

雍正帝朝服像

但这时,俄国国内的情况发生急变,就是彼得二世病死,由姑母安娜·伊凡诺芙娜继承皇位。俄国方面把这一消息,通知了清朝理藩院,因此雍正帝又派内阁学士德新等人组成新使团,前往俄国。原本的访问使团托时等人,在莫斯科期间受到隆重接待。公元1731年1月26日,托时等人分乘9辆四轮马车,在军乐队的乐声中进入克里姆林宫。

俄国女皇安娜·伊凡诺芙娜先后两次接见清朝使者,托时等人向俄国女皇「行叩首之礼」,「跪颂祝词」。托时等人在莫斯科待了两个多月,直到3月初才离开莫斯科,踏上归途。途中还遇到德新所率领的使团。而德新使团则先去圣彼得堡,之后才去莫斯科。

为了维护天朝上国的脸面,雍正隐藏了一段秘史

俄国女皇安娜·伊凡诺芙娜·罗曼诺娃

托时、德新使团从北京出发,等到返回北京时,时间已经过去了两年。但是这么重要的一件事,清朝官方史书居然没有丝毫记载,显然在一股力量在极力隐瞒。这样如此有力,就是清朝官方本身了。为何他们要极力隐瞒?其实答案很简单,都是为了保持天朝上国的体面。

首先,文章早前也说过,天朝无外交,清朝作为「天朝上国」,其他国家都是藩属,不存在正常的外交关系。当时,清朝派遣使者去外国,应该只有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册封该国的国王,而根据以往经验,国王是要向清朝使者下跪的。然而这次访问俄国,清朝使者向俄国女皇行下跪,行三叩首之礼,所以这个被认为是丢人的行径,为了保持天朝体面,是不能写在史书的。

为了维护天朝上国的脸面,雍正隐藏了一段秘史

《平定准部回部得胜图》中,清楚看到准噶尔火枪骑兵和清军弓骑对垒

另一方面,清朝出访也有另一目的。事缘雍正两次派遣使者,名义上是祝贺俄国沙皇登基。但其实,清朝当时正与巴尔喀什湖以东伊犁河一带的准噶尔部交战,雍正派遣使者,是希望俄国不要援助准噶尔,甚至表示可以划出部分领土给俄国。但显然俄国并没有理睬雍正的请求,直到乾隆继位,最终才平定了准噶尔部。平叛过程相当困难,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俄国向准噶尔输出火器。对于这样的俄国,乾隆自然没什么好感,而且为了脸面,自然也不能让这次失败的外交记载在史书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