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實的劉備武功了得,為何卻被《三國演義》刻畫成一個大哭包?

Prajna211


《三國志》描述劉備的性格是“少言語,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這樣的人怎麼會是一個做事黏黏糊糊的“愛哭鬼”呢?所以,在正史上,劉備在中原輾轉,多次敗績,沒有哭過。關羽,張飛被殺,劉備一樣沒哭,而是埋下復仇的種子。夷陵之戰輸得大敗,劉備還是沒有哭,只是覺得慚愧和憤怒。白帝城託孤,劉備更沒有哭,哭的是感動得一塌糊塗的諸葛亮。但是,正史上,劉備還是哭過兩次的,而且都是在荊州時期。



其中有一次是在劉表去世後,劉琮決定投降曹操之時,劉備路過襄陽,劉琮不敢出來相見,劉備只好帶著跟隨他的荊州士人,往江陵方向去了。途中,劉備一行又路過劉表的墓前,便拜祭了劉表,然後流涕而去《三國志》注引《典略》。根據《魏書》記載,劉表去世前,是把荊州和劉琮託付劉備,而不是把荊州讓給劉備。所以,劉備可能想起當初劉表的託付,覺得對不住他,因此流淚,當然也有收買人心的意味。

另外一次記載劉備哭泣,是在劉表活著之時。當時,劉備去了一趟廁所,回來就哭了,座上的劉表覺得很突然,沒有欺負劉備呀,難道是便秘?於是劉表怪問之。劉備解釋道,吾常騎馬上陣,身不離鞍,大腿上哪會有贅肉呀?可是,如今很久沒有上陣了,年紀又一天天大了,贅肉橫生而功業未立,所以才悲從心起《三國志》注引《九州春秋》。可見,劉備可不是好欺負的,常常親自上戰場,回顧一下劉備的歷程,就會發現其實他的武力不低。



劉備雖然自稱皇室之後,又師從東漢大家盧植,但是他卻是以戰功入仕。早在劉備年輕時,就好結交豪俠,年少爭附之,關羽,張飛就是此時加入的,並忠心耿耿。要注意,劉備可不是什麼富豪,而是販履織蓆為生,手上沒有“兩把刷子”,能結交豪傑,吸引關張?又有平原劉子平,知道劉備勇武,推薦劉備為從事,抵禦黃巾軍。可見,劉備打起仗來,是很勇猛的。比如在下邳時,跟隨都尉毋丘毅抵禦黃巾軍,劉備力戰有功,除下密丞。後來,劉備投奔公孫瓚,數有戰功,領平原相。所以,劉備早年也是憑著本事幹出來的,沒有武力哪行呢?



但是,到了《三國演義》裡,劉備被描寫成一個“大哭包”,主要是為了表現劉備的仁德和魅力,但是在今天看來,就有些黏糊和虛偽了。趙雲是劉備哭來的,一直到老死都為蜀漢盡力。諸葛亮也是劉備哭來的,臨時託孤再一哭,結果諸葛亮鞠躬盡瘁了。張松被劉備一哭,自動把蜀中山河之圖獻上等等。另外,劉備分別在吳國太,孫夫人面前一哭,得已逃脫東吳“牢籠”,建立蜀漢。所以,小說裡,江山等於是被劉備哭出來的。


大飛熊騎士


劉備真的不是“大哭包”,武力值也很高,砍起人來絕不手軟。

咱們先看看劉皇叔的戰力,有理有據才行。

首先,打督郵那事兒,其實不是張飛乾的,是劉備。《三國志》記載,劉備年輕的時候鎮壓黃巾軍有功,就被安排到一個縣上做小官。後來朝廷出了一個規定,因為軍功封官的,要裁減一批。

劉備就害怕啊,好不容易混個公務員工作,不會丟了吧?正巧,有個督郵就是負責辦理這個事情的,於是劉備想要去探探口風。哪知道這個督郵非常不給面子,裝病不見劉備。

皇叔這脾氣能是吹的?帶著一幫人衝進去,揪著頭髮就把督郵拉到衙門外面,綁在樹上就是一頓打,足足用棍子打了兩百下,差點把督郵打廢了……《三國演義》覺得這事兒乾的太暴力,不符合劉備的仁慈形象,所以就給了張飛。

(張飛打督郵)

想想看啊,打人家兩百棍(肯定也不是真心想打死人家),要是身上沒力氣沒本事,能把自己累死……


還有其他的擊殺記錄。

楊奉、韓暹當年沒混好,跑到徐州揚州一帶當起了流寇,在呂布的授意下,去搶劉備的東西,劉備能忍?於是,“先主邀擊,盡斬之。”

還有徐州刺史車胄,因為太傲慢,劉備看不慣,砍了。

曹操手下的汝南太守蔡陽,《三國志》記載“曹公遣蔡陽擊之,為先主所殺”,也是被劉備砍死的(演義中說是被關羽殺的)。

……

實際上,劉備雖然得民心,但是早期確實顛沛流離,手底下沒什麼大將。拿到荊州,穩定之前,經常要親自上陣拼殺。

再看看劉備的形象,“身長七尺五寸、雙耳垂肩、雙手過膝,目能自顧其耳。”身高還行,手臂很長,在戰場上絕對有優勢。

所以,劉備砍人絕對很厲害,一定不是演義當中的文弱形象。


至於《三國演義》為什麼要把他表現為一個“大哭包”,很簡單啊,劉備仁義啊!

為了表現劉備的與眾不同,心地善良得人心,必須表現他喜歡動感情。所以,有什麼能比一個大男人哭更合適的了?

劉備一哭,大家就覺得很感動啊,這樣的主公,真心待人,值得追隨……

劉備很有個人魅力是真的,小時候家裡窮,一個同學的爸爸經常幫他交學費,原因很簡單,就是覺得劉備不一般。

劉備拉隊伍的時候,呼啦啦的一大群人爭先恐後的來了,這一般人可是做不到的。

(三英戰呂布)

既仁義又極富個人魅力,才能讓劉備混出一番天地。《三國演義》畢竟是文學作品,肯定要突出表現某種特徵,可以理解。


七追風


如果探究歷史上真實的劉備,武藝雖然比不上關張趙,但還是相當不錯的。不過在《三國演義》這部劇中,有兩處還是體現出了劉備的武藝,一是三兄弟剛相聚時,劉備徒手分開正在大戰中的關羽和張飛。二是劉關張三人大戰呂布也能體現出劉備的武藝!



這兩處都是輕描淡寫,沒有著重,劇中劉備的哭戲之多,看過這部劇的人都很有印象。這主要因為想體現出劉備作為一個皇室宗親,看到大漢江山如此動盪,內心的不甘和無助。另一方面體現出劉備的仁義之情,不管當時的情況如何,抱有寧可天下人負我,我絕不負天下人之心!



最後一點,劇中把劉備描寫成一個大哭包,也體現了劉備坎坷曲折的一生。雖然做到了三分天下,但是匡扶漢室的夢終究不能實現,一生悲壯又淒涼!


用戶105170645794


劉備,傳說他是西漢時期中山靖王劉勝之後,這應該是比較真實的,因為關於他的身份,東漢皇帝漢獻帝並未否認,還尊稱他為劉皇叔。那麼,劉備既然原來是皇室後裔,為什麼後來會家庭落寞呢。這牽涉到西漢武帝頒佈的推恩令,諸侯王可以將自己的封地分成幾個部分傳給自己的兒子,封地越分越小,對中央的威脅也就越小,傳了四五代之後,王侯將相也就變成了普通人。劉備也是如此,到他這一代,就只能當平民百姓了。

傳說劉備小時候很奇特,志向遠大。小時候和小夥伴兒玩耍,他們家門前有一棵大樹,枝葉茂盛,劉備就坐在下面,讓小夥伴兒們抬他,說我以後就要這樣。他的叔叔看到後認為他與眾不同,於是供他讀書,學習知識,曾經和公孫瓚等人一起學習。

劉備的身影真正出現在歷史上,可以從黃巾之亂說起。黃巾之亂是東漢末年最大規模的一次農民起義,直接動搖了漢朝的統治基礎,從此之後東漢朝廷開始軍閥割據、中央形同虛設,劉備作為一個平民百姓,卻認為自己有責任來消滅叛亂,平定天下,最後因為作戰有功被封為一個小官。後來在討伐董卓時,他毅然招募兵將,雖然被袁紹袁術等人嘲笑自不量力,也在所不悔。這足以看出他的意志堅定。

關於東漢朝廷為什麼會分崩離析,劉備認為是因為天下人失去了仁義之道,百姓生活困苦,軍閥割據,互不信任,中央形同虛設,都是因為人們使用狡詐權術的緣故(和曹操不同,曹操以智取勝),這才是天下大亂的原因。所以,他決定使用仁義來糾正時局,匡正天下。

至於說歷史上的劉備雄才大略,三國演義中卻把他說的比較膿包,這其實是作者羅貫中弄巧成拙罷了。羅貫中在小說三國演義中比較喜歡的人物有劉備和諸葛亮。歷史上的劉備確實能夠團結人心,從趙雲、關羽、張飛、法正等人投靠他,忠心耿耿,就可以看出劉備是比較仁義的,並且,他的身份還是中山靖王之後,屬於皇室後裔。在大亂的東漢王朝來匡正天下,名正言順,所以羅貫中認為劉備無論在身份還是在方法上都比曹操和孫權正當得多。

因為在羅貫中看來,劉備是皇室代表,既然朝廷亂了,他出來消滅叛亂,統一天下是理所應當的。況且他採用的仁義之道也是儒家傳統。曹操就不行了,曹操和孫權是割據軍閥,是奸賊,又不姓劉,統一天下輪不到他們。

所以,小說三國演義實際上是為了表揚讚頌劉備,只是手法過於細膩,最終把他刻畫成了一個只會哭的膿包。諸葛亮也是這樣,魯迅就曾說,羅貫中把諸葛亮寫的無所不能,近似於妖怪了。


江南楚月


如果劉備只是想做一個帶兵打仗的將軍,他的武力值絕對夠用,可是他志在天下,要匡扶漢室,他身份是有了,但是手下沒兵,是不行的,在三國時期,所有的諸侯都比他強,所以他要示弱,沒兵沒錢,就只有打感情牌,古代有句話,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時,在古代一個男人,而且還是一個漢室之後,哭訴自己的報復,就不能不讓人動容,所以,劉備的哭,是一種自保手段也是拉攏人心的最佳選擇,唯一看透他的就是曹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