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小升初后孩子的命运就不同了,你怎么看?

杀死自己58281840


孩子去年刚经历了小升初。以他和他小学最好的两个哥们小升初后的人生分叉来谈一下这个问题。

孩子所在的小学,算是中档学校。天津从2015年开始实施公立校摇号录取政策,这个摇号政策本意是杜绝教育分层,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认可教育平均化的家长立刻把重心转向私立校。这种“洗牌”彻底改变了中学的教育生态:私立中学升为一档校,优质公立降为二档校,普通公立依旧收底校。

以孩子所在区为例,第一批先公立摇号,很多高分学生不会弃摇,优质公立仍然能获得很多好生源。第二批私立凭分录取,高分学生第二批基本都会被私立校瓜分。第三批随机分配。

孩子班上学生的分流:名列前茅,成绩优异的孩子基本去了优质公立校和私立。成绩一般的孩子被随机分配到了第三层次的收底校。

现在距离小升初已经将近1年,孩子们的人生轨迹出现了什么样的分叉呢?我以与孩子,以及和他关系最好的两哥们W和M为例来说一下这个问题。

这三个孩子小升初的成绩:我孩子最高,W次之,M最后。

我自己的孩子:升入优质公立,班级生态:好中差学生分别占1/3,属于正态分布。

他的好哥们W:第一轮没有摇入优质公立,进入第二批,通过分数升入私立中学,班级生态:基本都是成绩中上学生,学生质量比较均衡。

他的好哥们M:被随机摇号到了公立收底校。班级生态:基本都是成绩中下学生。

初一上半学期,我孩子和W,学校引导,家长重视,重心依然在学习成绩的提高上。俩孩子周末辅导班在一起,平时也经常性地会有交集。跟小学比较,除了学习更努力以外,其他都是按部就班,没出现啥大的拐点。

但遭遇随机分配的M却变化太大了。升入初中后,感觉这个孩子好似彻底撒开了欢。从与我自己孩子的日常交流,以及对孩子朋友圈的观察,M初中后的人生几乎只剩下了吃喝玩乐:电脑游戏,早恋……学习似乎已经成为点缀。

初一(上)全区期末统考,三个孩子的成绩变成了:W反超了我的孩子,但两个孩子差距并没有拉开,都属于名列前茅的孩子。而M的世界里,似乎已经没有了对学习成绩的关注。

回到我自己的孩子,他所处的班级呈现为一个成绩正态分布的状态,这是我当时看重的一点:孩子身边既有好学生激励又不至于压力太大沦为“考试机器”。一个多学期下来,班级各科老师对孩子的反馈很正面,除了一点:孩子的交友问题。好几位老师都委婉提醒我们需要注意让孩子规避班里其他贪玩孩子的负面影响,这也可以算作当时没有刻意择校的一点代价吧。

这样,仅从就读环境而言,初中之于人生的分叉意义就很容易理解了。

当然,不否认有出污泥而不染,自律性极强的孩子,身处逆境,依然我自岿然不动,但大多人都是随波逐流的情形。

面对这种状况,家长应该怎么办呢?我的建议是:如果家长很在意自己孩子的学习成绩和成长环境,那么,家长要格外重视小升初的择校环节,尽其所能让孩子升入一个在周围环境和管理上都不错的学校。但如果时运不济,孩子不幸沦落到了一般学校,那么,家长也不要灰心,这不意味着世界末日。上述我所提到的M在初中的放纵除了受环境影响,也与父母的教育缺失有很大关系。家长需要做的是:在三年的初中生活中丝毫不能放松对孩子的监督和管理。家长的责任心和有效陪伴,鼓励,身体力行对孩子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抵消周围环境对孩子的不利影响。

以上,供参考。


孙卫华


小升初是孩子在学习生涯中所面临的第一次重要抉择,虽然也谈不上决定命运,但对孩子之后的学习生涯绝对有很大的影响。

不同层次的学校有着不同的学习环境、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有着不同的老师,同学和学习氛围,这对一个初中生的学习有极大的影响。孩子到了初中阶段慢慢开始有了自己独立的思考和想法,容易受到身边同学的影响,有了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必然会对成绩的提升有促进和帮助作用。

以我带过的两个学生为例,谈谈在重点中学和一般中学所体现出的差异。

在小升初那年,两个学生基础都差不多,甲同学更活泼些,乙同学稍微内向些,学习成绩都不相上下。

同时去参加某个重点中学的考试,结果都刚刚过线。甲同学家长一直也打算让孩子去那个学校读书,所以就去了那所重点中学;而乙同学由于多种原因,选择了一所普通中学。

按照甲同学的成绩,进了重点中学,成绩很一般,也只能进入普通班,好在开学还有分班考试,在急促艰苦奋斗了几个月后,甲同学顺利考入了重点班,虽然成绩在后面几名。乙同学直接进入了普通中学的重点班,成绩排在前十名以内。

在整个初中的学习中,乙同学的成绩一直稳步在全班前十,语文稳步在100左右,数学稳步在110左右,英语在115左右,还算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成绩。甲同学所在的是重点班,个个都是高手,甲同学很努力的追赶,成绩跟乙同学的不相上下,但总的排名只能在中等偏后。

乙同学一直按照自己的节奏去学习,不紧不慢,成绩一直很稳定,数学成绩在初三时略有波动,但语文和英语一直很拔尖,在老师和家长看来,考到本县的高中一点问题都没有,冲一冲重点班还是很有希望的。因为甲同学所在的学校有自己的高中,而且还想到相当不错,很多去上初中的目的就是为了考上高中,因为它的高中部对外招生名额特别少,绝大多数都是从自己初三选拔上来的。所以甲同学的家长一直很急躁,怕孩子在以后考不上本校高中,所以给孩子的学习压力很大,各种各样的补习不间断。

到了假期,甲同学们的作业很多,有复习题,还有预习任务 ,很多题目都是代课老师自己整理的题,难度很大,整个假期学生很忙碌。乙同学的任务相对轻松,完成好假期作业即可,预习任务也不是很重。到了初二下半学期之后,明显感到两个学生之间的差距体现出来了,在思维能力、知识层面、做题速度都体现出了差距。乙同学虽然基础扎实,但应变能力不强,一些有难度的题目基本做不出来。甲同学做题思路比较清晰,有很多的方法和技巧,虽然从成绩上两个学生的差距体现不出来,但是明显感觉两人在学习力上的差距。

明年六月中考,如果不出什么意外,甲和乙都会考入自己预想的高中去,虽然都是高中,差距不是一般的大。一所今年考取了十多个清华北大,而另一个每年就稳步在一两个上,所以他们之后的差异现在还是能想象得到的。

其实,初中只要孩子勤奋些,成绩不会差,相同基础和勤奋程度的两个孩子之间所体现在成绩上的差距不大。但孩子在思维和知识广度和深度方面的差异已经为高中的分层埋下了伏笔,都知道高中拼的是思维,学习力,勤奋可以让你保持良好,但要达到优秀,可不是仅仅有勤奋就够的。在初中阶段所打下的知识基础和思维能力将决定一个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潜力。

所以,初中很重要,中考的成绩决定您能考到什么样的一个高中,你在初中阶段所打下的基础将决定在高中阶段的学习潜力,这些已经在初中三年形成,不同学生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开了。


胡老师数学教育


和题主一样,除了是数学老师,本人也是一个六年级学生的家长。最近孩子班级组织小学毕业合影,感触还是挺深的!六年的成长陪伴,六年的言传身教,其中的酸甜苦辣甜,只有小升初的家长会深刻感触!暂不论若干年后他们小伙伴是否还会相聚,正如我们。我是王老师,致力于小学数学的精品问答!我更认为初中是另一个起点。不管保送,不管国际学校,不管选拔考试,也不管学位房,进入初中,还是要有归零的心态,还是要继续努力,而且更加取决于孩子自身的实力了。所以我认为,基础是一方面,成绩不好靠学位房进入名校,不依然要面临分班吗?所以过早讨论孩子命运,相当于过早给一个人贴上标签,就会为不努力找各种借口!

以上!人生的选择权还是在自身!


一学堂王老师


很残酷,但也很现实。我以重庆来说吧,小升初按国家规定是就近入学。但是成绩好,经济条件过得去的基本都会选择去重点中学,再好的去重点中学的实验班。特别是几所直属(省级重点),更是趋之若鹜。为什么会这样,就是教育分配的不均衡。

除了教育资源和理念,还有圈层的划分,直属重点的孩子,要嘛是学霸,要嘛非富即贵,一个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世界观和环境亦开始形成。你能想象一个直属的孩子圈层能和一所普通中学的孩子一样?话题不一样,思维不一样,行为不一样,那今后的结果就会更加不同。

所以,小升初是孩子人生中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选择。有条件,家长无论如何咬牙也要把孩子送到更好的学校去:去了孩子不一定成功,但起点更好,更容易受到精英教育,不去也不一定不能成才,但会负出更多的精力和成本,且概率上来说会低得多,你不能指望一个成天讨论游戏、化妆品的学习环境会出来很好的人才。


渝导菩提


是的,有道理

一是凡是能举办小升初的学校,一般都是当地名校!一些“公办民助的”学校、私立学校(贵族学校)……一旦进入这些学校,孩子的生活、学习习惯就会很快培养好,与进入普通学校的孩子比较,“赢在了起跑线上”……

二是如果孩子智力水平还可以的话,将来会有更大的发展潜力,初中毕业之后,再上个本校高中,或者重点高中,不出意外的话,学业一般是“一路绿灯”……

三是凡事有利有弊,如果孩子是一个喜欢“特立独行”,个性比较强的孩子,建议还是上普通初中,不要进这样的学校,他们封闭式管理,要求很严格,稍有一点错误,就会被严厉训斥!我一个朋友的孩子,智商很高,个性很强,结果考进了这样一个学校,受不了这种严格管理,因为给一个女孩牵手,直接被开回家反省……折腾几次,最后辍学……一个优秀的孩子就这样耽误了!

四是初中阶段是人生最重要的阶段,他是青春期的开始,必须多方形成合力,才能是孩子成人成才!单靠学校单方面用力,有些孩子能行,优秀孩子就不一定行!家长也要注意,不要有认为放到这样学校之中,就“万事大吉”了;不是的,“万里长征才开始了第一步”,接下来还有很多的艰难险阻等着你和孩子……

总之,搞清楚孩子属于那种类型,再参加小升初,定能成功!


追求有趣


不是小升初后孩子的命运就不同了。孩子的命运,从生下来那一刻起,就跟别人是不同的。

有的人是衔着金钥匙出生,有的人生下来就是乞丐。但更多的,生下来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

我们很多家长自己是普通人,但是对于孩子的期望值却非常高,望子成龙也是这样来的。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对于孩子,还是要正确引导,不要给与太大的压力和抱怨,那么多孩子一起去竞争,总有先后,只要孩子努力了,我觉得作为家长,任何结果都应该是欣然去接受。

所以,小升初,我们家长既要重视也不要太当回事了。我们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去为小升初做准备,去努力,但是对于最终你是否进不进得到了名校,能不能保送,可不可以上公费公办,我们还是平常心对待吧,也不要让我们成年人的功利性去影响天真无邪的孩子们。

该努力的,我们一起去拼,再坏的结果,我们共同面对。




龟友在线


我不同意此观点。原因有以下两个。

一是,小升初一般都是按区域就近上学,多数小学同一学校的孩子,初中也会上同一学校。在同一学校上学,孩子们面对的学校的教育资源和水平都是相同的。如果说有些孩子成绩好,有些孩子成绩不好。那是因为孩子的个体差异造成的。而决定孩子成绩如坏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个人资质,家庭教育好坏,是重要原因。至于题主提到的,去国际学校的,择校的,这些情况有,但只是极少数,都是有钱人。而大多数家庭孩子,都是按普通人的方式培养教育。再说了,有钱人的孩子,其实和普通家庭孩子的命运从一出生就有了。什么事都要看社会的主流,一部分小升初去了所谓的好学校,并不代表大多数孩子。再说了,孩子以后能否成才,还未可知。

二是,小升初对于多数孩子来说,只是成长中一个很小的开始,每个孩子的人生都有无限可能。小学时,好多孩子还处于懵懂无知期,尤其是男孩,并不知道要好好学习。上初中后,孩子们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了,多数孩子会努力学习。学习好的,在哪个学校都会好好学的,不努力的,把他送到美国去也没用。孩子的资质,早期的家庭教育,后期的努力,这才是孩子能否成才,有好命运的重要条件。再说了,现代社会有各种成才途径,不一定上了好大学就有好命运。每个孩子的人生都值得期待,过早给孩子灌输这种消极负面人生观,我认为不太好。


花朵5506


优秀的学生小升初考试之后去了是最好的初中之后基本都能上好的高中好的大学。得保证小升初考试是公平的,所在初中学生是一流的,管理是严格的,孩子本身也是不错的才行。资质平凡学生一切应该顺其自然,学习并不是改变命运唯一途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才能成为人才。好大学人数有限,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为重要,老师管不了那么多孩子,不要把孩子教育寄托给老师学校,孟母三迁的故事有一定道理,初中择校改变了一些区域不好师资力量薄弱却很优秀的学生,但不是全部。家长要认清自己精力和财力,也要明白孩子实力,孩子择校是家长的选择,能否让孩子成才还需要家长陪伴和支持,择校只是一个阶段,并不能代表结果。坚持不懈陪孩子成长学习,没能择校的学生一样能成才。


飞来飞去246573591


孩子小升初,我们为什么不鼓励支持,不告诉孩子他会遇到更多有趣的同学,更多新奇的知识,同时要迎来自己青春期的转变,最美好的学生时代其实是从中学开始的。

而告诉孩子,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悲观宿命论呢?

中国家长,不善于表扬孩子,但善于批评孩子。从事咨询工作以来,很多家长抱怨,我们当然不会表扬孩子,现在回家,爹妈都不会有什么表扬和鼓励,我都没经历过,我怎么给孩子呢?

中国家长认为,批评、惊醒都是在鞭策孩子。但是看看我们自己,你想让孩子成为以后的你妈?如果你不想,就不要用自己的成长模式来教孩子。

想想孩子背着巨大的心理负担开始中学生活,当然他也可能早就习惯了,左耳朵听,右耳朵忘。这是拜你所赐的心理保护机制,副作用是,孩子不再信服你的话。很快,之前的“武力威胁”就失效了,到那时,孩子就彻底脱缰自由。太多太多的家长在初二的时候,看见自己的孩子无能为力。

而到了大学,离开一直压抑自己的父母,报复式的行为就显现出来了。现在大学校园,大量的孩子在慵懒度日,不思进取,打游戏,谈恋爱,当然不是说打游戏、谈恋爱不能有,但是走到大学校园就会发现,真正学习的孩子,努力的孩子,寥寥无几。这就是“鞭策”的结果。


飞刀乱情


从职业角度来审视这个问题,我感觉至少缺少了地点状语。

如果是在中国,孩子出生后就被赋予了背古诗学英语做口算等学习重任,各种兴趣班更是令人眼花缭乱。但万变不离其宗,所有付出都是为千军万马独木桥的高考服务。所以,中国人在逼迫之下迷恋上了培训班,迷恋上了排名,班里排,校内排,市里排,省里排......最终,连欧美名校也被迫搞起了“百强榜”“全球排行榜”等功利有余的东西,教育的商业价值被过度开发,孩子的命运被功利型教育理念所绑架。所以,在中国,孩子的命运从其出生后就在经济杠杆的左右下出现了差距。经济条件好的花不菲的费用请知名家教,上一对一辅导,做VIP会员享受全天候名师陪读;条件逊色一些的,上大班群体课,上网络公共课,由有点文化底子的父母陪读;条件更差一些的,什么课也上不了,父母本身也无能为力,在学校里只能被老师用成绩和排名区别对待,忍辱负重,痛不欲生,逃课逃学,游走在社会边缘。当然,在中国还有令人肃然起敬的户籍制度。同样一个在北上广读书的同龄人,父母的户籍不同,本地孩子和外地孩子会有着令老外瞠目结舌的天壤之别!所以,在户籍高于教育,商业高于教育,人人崇尚“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社会氛围里,孩子们最终只能输在“终点”上。悲观一点地说,更多的人成为了教育的牺牲品,根本不知道自己的人生追求是什么,因为申请什么大学,就读什么专业都是父母和家人内定的,毕业之后何去何从就只能靠比拼父母抑或听天由命随波逐流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