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公攤面積,房價要漲嗎?

對於一箇中年人來說,最失敗的不是買不起房子,而是買了套100平米的房子,居住面積只有70平,最後只能坦然接受…

前幾天,住建部發了一份徵求意見稿,房地產交易將正式告別“公攤面積”。

“公攤面積”一直是一筆糊塗賬,我們必須要先搞清楚。

公攤面積,就是買房時分攤的公用建築面積的簡稱,包括大堂、公共門廳、走廊、過道、電(樓)梯前廳、樓梯間、電梯井、電梯機房、垃圾道、管道井、水泵房、消防通道、變(配)電室、值班警衛室等等等,公攤面積與套內建築面積之和構成了一套商品房的建築面積。

由於缺乏統一標準,不同商品房的公攤面積會出現很大差別。比如,有些房子的公攤面積佔到建築面積的20%,有的佔30%,甚至有的高達40%,這樣就導致實際住房面積很低。

如果買一套100平米的房子,套內實際居住面積只有70平或60平,購房者就吃了一個啞巴虧,而且精裝修、物業、取暖費還是按照100平米來交,簡直就是虧上加虧。

多說一句,公攤面積這種模式起源於香港,90年代內地房地產市場崛起後,我們就直接複製過來。除了重慶以外,內地房產交易都是按照公攤面積計算。可是,2013年香港有關部門意識到這一模式的弊端,就出臺文件,強制要求商品房銷售按照實用面積計算,正式告別了公攤面積。而在國際上,發達國家均不存在公攤面積一說。看來要告別這一模式,是歷史的必然。

那麼,取消公攤面積,房價是漲還是跌呢?

從市場的角度看,一套房子的總價是多少就是多少,不會因為計價方式變化而變化。比如一套100平米的房子100萬,按照公攤面積計算,房價就是一平米1萬,按照套內面積70平米計算,一平米就就是1.4萬。取消公攤面積,只會推高實際房價,而房子總價不會發生變化。

當然,對於購房者也有好處,就是以後的物業和取暖收費更加規範合理,更加透明,房子住了70平,就只交70平的費用,豈不美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