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歲家長掌摑5歲男孩,”孩子受欺負,這位媽媽開啟這樣的操作

前段時間,網上有這樣一則新聞:

“一位50多歲的家長掌摑5歲男孩”

這是什麼操作?以大欺小?

“50歲家長掌摑5歲男孩,”孩子受欺負,這位媽媽開啟這樣的操作

聽到這個事件的時候,我也被嚇的一身冷汗。那麼事情到底是由什麼引起的呢?

3月17日下午,一位姓蔣的先生接到了幼兒園老師的電話說,在貴陽市小孟工業園附近,黔雅思幼兒園讀大班的兒子竟然被同班同學的家長給打了!蔣先生立馬從鄉下趕過來,從幼兒園瞭解當時的情況,幼兒園工作人員調取了事發時的視頻:

視頻中,一名黑衣男子闖入學生教室,向教師裡的學生詢問了幾句之後,就一巴掌打在了蔣先生兒子的臉上,孩子開始嚎啕大哭,旁邊老師及時將孩子抱開,這才阻止了黑衣男子的行為。

看完監控之後的蔣先生說:“那一巴掌比打在自己的臉上還要痛。”

“50歲家長掌摑5歲男孩,”孩子受欺負,這位媽媽開啟這樣的操作

事發之後的第二天,蔣先生把兒子帶到了醫院去做了檢查,檢查結果為左側臉部輕度紅腫,初步診斷為面部損傷,慶幸的是,孩子耳鼓膜完整。蔣先生還告訴記者,孩子從被打之後就開始發高燒,神情恍惚,精神萎靡不振,半夜起來哭個不停。

“50歲家長掌摑5歲男孩,”孩子受欺負,這位媽媽開啟這樣的操作

之後經過調查,這位50歲的家長自稱:因為自己的孩子被蔣先生的孩子所打,所以就嚇唬嚇唬……

其實無論是嚇唬還是有意為之,道理都是說不過去的。孩子之間有點小矛盾,本來就是孩子學習社交的必然經歷,大人情緒過激,不僅沒有保護到孩子還有可能傷害到其他孩子,造成高危事故。

2017年9月20日,杭州一位38歲的爸爸,因為兒子被其他孩子欺負,衝進小區對著一個6歲的小孩連扇耳光,還將孩子的母親打傷。

2018年12月8日,在渝北區的中藝玫瑰城幼兒園,兩位小朋友鵬鵬和婷婷自由活動時,發生了一些身體接觸。婷婷的爺爺看到後,火冒三丈,直接衝上前去,對鵬鵬一通撕扯.兩個小孩子其實沒有多大的矛盾,但是婷婷的爺爺把鵬鵬的臉都抓破了。

“50歲家長掌摑5歲男孩,”孩子受欺負,這位媽媽開啟這樣的操作

2018年1月6日下午,遼寧省鐵嶺市銀州區某商場淘氣堡內。兩名家長因孩子玩耍中產生摩擦,其中一名男家長和兩名同伴對另外一名女家長及其兒子瘋狂毆打,打人者甚至掄起凳子砸向已倒地男孩(13歲),致女家長肋骨骨折,孩子昏迷。

“50歲家長掌摑5歲男孩,”孩子受欺負,這位媽媽開啟這樣的操作

“50歲家長掌摑5歲男孩,”孩子受欺負,這位媽媽開啟這樣的操作

“50歲家長掌摑5歲男孩,”孩子受欺負,這位媽媽開啟這樣的操作

記得以前看漫畫《父與子》裡的《孩子吵架大人鬧》中有這樣一個片段:

“50歲家長掌摑5歲男孩,”孩子受欺負,這位媽媽開啟這樣的操作

畫中的兩個孩子打架,各自向父母告狀,雙方爸爸互不相讓,爭執不斷,很快就大打出手。

而兩個孩子觀戰半天,越看越沒有意思,最後兩個腦袋湊到一起,蹲在地上玩起了小石頭。有時候大人覺得很嚴重的事情,小孩子反而會不以為然,因為這是每個孩子成長過程中必須要經歷的。

同時,這一件件的案例警醒著我們每位父母,護犢心切是每個父母的天性,但是反應過激,暴力行事,就會造成嚴重的後果。要麼會使孩子從小就養成暴躁易怒的性格,要麼就會成為一個依賴父母的懦弱膽小者。

父母的過度反應,反而會傷害孩子的自尊

一位50多歲的家長,當著全班同學的面打5歲的孩子,自認為是“替子出頭”,但是以後誰還敢和你孩子玩?有沒有想過孩子以後在幼兒園怎麼生活?老師同學會如何看待你的孩子?

前不久,在知乎上看到了一位媽媽這樣說,我的女兒6歲了,但突然開始叛逆,剛上小學,厭學情緒就特別嚴重,自己應該怎麼辦?

後來經過了解,才知道她女兒因為剪了一個很失敗的短髮,在學校被同學笑,甚至還給起外號,她有點不開心,所以就和媽媽抱怨。但是沒有想到,她媽媽覺得孩子委屈,當天晚上就在家長群裡發飆,說的也比較難聽,替自己家的孩子出氣。

“50歲家長掌摑5歲男孩,”孩子受欺負,這位媽媽開啟這樣的操作

就是這樣一個小插曲, 導致孩子沒了面子,成為了學校裡的笑話,人緣越來越差,最後連學校都不想去了。

有時候,父母的過度維護,會讓孩子在同齡人中失去位置。衝突和紛爭是孩子學習社交的一個過程,父母的過度干預,反而會剝奪孩子成長的機會。

父母的暴脾氣,會讓孩子學會暴力

心理學家班杜拉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針對於3到6歲的孩子,他把這群孩子分為兩組,其中一組讓他們觀察暴力行為,另一組什麼都不做。

一段時間後,分給他們同樣的洋娃娃,結果發現,觀看過暴力行為的那一組孩子,頻繁對娃娃“施暴”。

“50歲家長掌摑5歲男孩,”孩子受欺負,這位媽媽開啟這樣的操作

說起暴力,有位網友就給我們分享了一個事例:

我表姐家的孩子樂樂總是容易暴躁易怒,動不動就大喊大叫,不知道如何與人相處,不高興就打人。為此,全家人都很苦惱,父母對孩子一直寵愛有加,在家裡也從來不大聲說話。孩子的易怒到底是從哪兒學來的?

直到有一次和表姐逛街,才知道孩子的易怒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在親子樂園,幾個小朋友看上同一個玩具,開始理論起來,我在一旁看著他們幾個孩子怎麼解決這個問題,沒想到,樂樂還沒有開口,表姐倒是衝了上去,一把搶過玩具,說道:“是我們家孩子先看見的”。

起初樂樂看見還一臉懵,但很快就開始心安理得地擺弄玩具。

孩子本可以學會更溫和的方式處理紛爭,卻有模有樣地早早學會了暴力解決問題。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學習的重要途徑,父母總喜歡把“搶過來”,“打回去”等口語詞掛在嘴邊,孩子就會學的有模有樣。

父母的暴力行為,就會給孩子傳達這樣的信號“面對無法解決的問題,暴力是最好的解決方式。”

想給娃“出氣”,不妨試試這樣做!

孩子被欺負,要不要替娃出氣?當然要!但採取什麼樣的方法也是至關重要的。

01.家長要正確看待“受欺負”這件事

處於幼兒園或者剛上小學階段的孩子之間打鬧行為,並不是真心想要欺負別人,這是孩子學會人際交往的一個開始,都是避免不了的。

有些孩子可能因為生理原因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也有的孩子是通過過激的方式引起關注。無論何種情況,把孩子間的衝突關係簡單地看成是欺負與被欺負的關係,這顯然加入了成年人的主觀意識,而沒有深入瞭解孩子們的想法。如果大人用過激的方式處理,對孩子的成長會造成不利影響。

02.給孩子成長的空間,不要小看孩子

心理學家李松蔚曾經講過一個故事,有一次,五歲的女兒被小朋友用水彩筆在手上畫了畫,回家以後怎麼也洗不掉。

他教育女兒,以後不許讓小朋友亂花了。

女兒也很驚慌,一直反駁:“是她自己要畫的”。

他又生氣的說:“下次她再畫,你要告訴她不行。”

可第二天,女兒還是被畫花了。

後來他發現,原來“不行”這兩個字在孩子的世界裡是行不通的。

後來,他轉變了策略,不是提供解決方案,而是問女兒:“你有什麼辦法不讓小朋友在你手上畫嗎?”

女兒得意地說:“我要給她說,再畫就不是好朋友了。”

果然這個方法很奏效。孩子再也沒被畫過。

“50歲家長掌摑5歲男孩,”孩子受欺負,這位媽媽開啟這樣的操作

其實,當孩子之間發生矛盾,鼓勵他們自己去解決問題,才是最好的方式。作為成年人,我們都瞭解清晰的邊界在哪裡,可是孩子之間的人際關係根本是一個野蠻生長的無序世界,在這個世界裡,他們其實有一套屬於自己的規則,我們應該教他們去尋找維護自己邊界的方法。

美國心理學家喬治·斯派維克說:“從小習慣自己解決問題的孩子,長大後才能冷靜應對困難,並拿出好決策。”把屬於孩子的問題交給孩子,是父母的一趟必修課。

03.培養孩子不容易被欺負的性格

不難發現,很多受欺負的孩子多半都是過於聽話的“乖寶寶”,遇到欺凌之後就一直默默忍受,就算是有機會反抗,甚至體格上佔盡優勢,也始終不敢說不。所以說,孩子受欺負的根本原因不是體格,而是性格。

如果一個孩子,總是表現出內向,膽小,懦弱,就很容易成為受欺負的對象。

“50歲家長掌摑5歲男孩,”孩子受欺負,這位媽媽開啟這樣的操作

微信後臺有寶媽留言說過,自己的兒子,在幼兒園開學那天被同學搶走了心愛的玩具,回家之後就被他爸爸說了一通“自己的玩具都保護不了,你還好意思哭!”

她後來也慢慢發現,孩子以後有什麼事情很少給他爸爸說,有一次在給孩子洗澡的時候,她才發現孩子身上青一塊紫一塊的,孩子說是自己摔得,直到幼兒園老師打電話告訴她,孩子的頭磕破了,她才明白,兒子身上的傷都是被同學欺負的。

父母的冷暴力,就是對孩子的二次傷害,作為孩子最親近的人都無法包容,時間久了,孩子就會變得膽小懦弱。在孩子被欺負時,父母積極的回應,才是孩子行走世間最大的底氣,有了安全感,他們的內心才會強大起來。

04.教會孩子拒絕,時刻保護自己

曾經在推特上看到一位美國密歇根州的寶媽Alanya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次她和兒子公園玩,沒多久就被一群小孩圍上來,要我兒子分享他的變形金剛、模型和卡車,兒子當時不知所措,把玩具抱在胸口,目不轉睛地看著媽媽。

“50歲家長掌摑5歲男孩,”孩子受欺負,這位媽媽開啟這樣的操作

Alanya霸氣地讓兒子自己選擇。孩子果斷拒絕,母子倆就在一群人的黑臉中繼續開心地玩耍。她這樣的做法贏得了很多讚賞。她說:“我的兒子是不需要對孩子們的分享有求必應的。如果他拒絕了,就沒有義務要分享。”

“50歲家長掌摑5歲男孩,”孩子受欺負,這位媽媽開啟這樣的操作

Alanya的理由很簡單,如果一個成年人走進公園吃三明治,沒人會要求他拿出來半個和別人分享。那麼對孩子來說也一樣,他們不必分享。

為人父母的我們,從孩子出生那一刻,就發誓一定要把最好的給孩子,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受到委屈,做父母的豁出性命也要給孩子討回公道,但有時候,這些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須所要經歷的,我們要尊重他,替代不了孩子,但是可以給他足夠的安全感和支持,培養他們應對問題的能力。與其凡事擋在孩子前面,不如給孩子自我保護的鎧甲,讓他們能儘早的適應這個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