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项脊轩”

古往今来,为名山大川、宫廷楼阁写文作传者众,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名篇,如苏东坡《石钟山记》、杜牧《阿房宫赋》、欧阳修《醉翁亭记》、范仲淹《岳阳楼记》等等。这些文章或用春秋笔法,借古喻今,读起来大气磅礴,荡气回肠。然而也有一篇小文,写的是自家的一座小屋,讲的是作者和小屋的故事,没有惊世骇俗之笔法,也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是读完后,你会有很强的的代入感,让人感动不已。这篇文章就是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项脊轩志》。

很多人对这位散文家并不了解,下面简要介绍如下:

归有光(1507年1月6日—1571年2月7日),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汉族,苏州府太仓州昆山县(今江苏昆山)宣化里人。明代官员、散文家,著名古文家。

嘉靖十九年(1540年),归有光中举人,之后参加会试,八次落第,遂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众多。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倭寇作乱,归有光入城筹守御,作《御倭议》。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归有光六十岁时方成进士,历长兴知县、顺德通判、南京太仆寺丞,故称“归太仆”,留掌内阁制敕房,参与编修《世宗实录》。隆庆五年(1571年)病逝,年六十六。

归有光均崇尚唐宋古文,其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是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被称为“今之欧阳修”,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与唐顺之、王慎中并称为“嘉靖三大家”,又与胡友信齐名,世称“归、胡”。著有《震川先生集》、《三吴水利录》等。

今天录写了归有光《项脊轩志》一文,写着写着几乎泪目,再次为其真性情真良知所深深感染!刘勰《文心雕龙》曾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入情。” 归有光《项脊轩志》一文,以清淡之笔写平常之事,以细节之微叙人间至情。一间小小的老屋,见证了几代人的悲欢离合。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项脊轩”。

清明小札|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项脊轩”

笔者录写的手稿

清明小札|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项脊轩”

清明小札|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项脊轩”

附:《项脊轩志》 归有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堦(jiē)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cuàn。异爨,分灶做饭,意为分家。),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家有老妪(yù),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bǐ)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扉,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hù)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jiōng)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余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2、古诗文网:《项脊轩志》 归有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