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歲跳橋男孩:不是勇氣,只是父母並沒有教會我如何去愛

17歲跳橋男孩:不是勇氣,只是父母並沒有教會我如何去愛

這樣的事例又發生了,這一次不再是揮刀向母的殘忍,而是跳橋輕生的痛心。

視頻中可見,母親將車停在高架上,下車試圖與後座的兒子交談,但似乎並不如意,再一次上車後數十秒,男孩下車,快速衝跑到橋邊跳落,母親奮力追趕但還是沒有抓住,眼睜睜地看著孩子掉了下去,最後捶地痛哭。

這不是演戲,也不是惡作劇,這是一起真實的跳橋輕生案。根據後來瞭解得知,跳橋男孩年僅17歲,因在學校與同學發生矛盾,在放回回家路上被母親批評,最後在車開至上海盧浦大橋中段時,選擇下車跳橋輕生。

17歲跳橋男孩:不是勇氣,只是父母並沒有教會我如何去愛

這結果,讓人痛惜。5秒鐘,從下車到跳橋,這位年僅17歲的男孩只用了5秒鐘。

而5秒鐘後的世界,是一條鮮活生命的消失,和一個不得救贖的母親出生。

有人說這是現實教育的失敗,孩子被迫用生命完成對母親的反抗;也有人說這是孩子性格的懦弱,用死亡解決問題是最愚蠢的行為。

但不論如何,逝者已逝,留下的只能是旁觀者對家庭教育的無限思考。

曾經聽說過一個哭窮的教育,很多家長不論實際情況如何,總是在給孩子灌輸一種貧窮式的思維,告訴孩子這個買不起,告訴孩子那個太貴了,並且常常把“家裡窮”掛在嘴邊...

17歲跳橋男孩:不是勇氣,只是父母並沒有教會我如何去愛

這些家長可能是想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不易,也可能是想讓孩子對自己心存感恩,還有可能是為了讓孩子學會節省…

但結果往往是,哭窮的教育會使孩子自卑、懦弱,並且認為錢比一切重要,忘了生活的真諦,這樣的孩子沒有人情味,沒有人文關懷,只剩人與人之間的算計和度量。

17歲跳橋男孩:不是勇氣,只是父母並沒有教會我如何去愛

如同那個跳橋輕生的男孩,可能有著受批評的委屈,和被批評的怒氣,使得他有勇氣縱身一躍,但我想,承載他勇氣的,也一定與他父母長久以來的教育有關···

有這麼一個事例:

一個年輕的媽媽著急帶孩子去參加一個比賽,但出門的一瞬間,從臥室裡趕出來送孩子的姥姥腳底打滑摔了一跤,癱在地上不得動彈,但老人卻還一個勁地擺手說孩子比賽要緊。

媽媽手忙腳亂地打120急救,等救護車來時候,因為也恰逢開賽時間,孩子在一邊焦急地擰著衣角,又不敢吭聲。

姥姥招呼媽媽讓她趕緊帶孩子先去比賽,自己去醫院就行了。

媽媽擺了擺手,回頭看著孩子嚴肅地說:

“姥姥才是最重要的。”

然後幾句話安撫孩子的情緒之後,引導他開始打下手,一起照顧姥姥。

事後她對孩子說:

“人的一生,贏的機會有很多,但值得愛的人很少。”

就是這麼一個簡單的事情和道理,不僅教會了孩子愛的重要性,也給孩子樹立了正確的價值觀。

但多數家長卻不懂得如何正確引導,他們用成人的思維和說話方式去教育孩子,他們用怒吼替代道理,用責罵替代溫情。

簡單說,就是我告訴你了,你記住就行,並不跟你說明原因,也不顧及你的感受,更別談反省自己。

正是如此,形成了孩子所謂的青春期叛逆。

也正是如此,形成了一場場家庭教育的失敗。

17歲跳橋男孩:不是勇氣,只是父母並沒有教會我如何去愛

人人都想當英雄,卻沒人想幫廚房的媽媽洗碗;人人都想考第一,卻沒有人想幫外面的爸爸送瓶水。地球上並不需要多一個站在高級寫字樓的精英,他們需要的是:一個擁有責任感的丈夫、一個孝順的孩子或者一對會體諒的父母。

所有孩子的行為動作,取決於他的身體機能;但所有孩子的思想理念,完全就取決於家長的培養教育。

你若不往正確的方向來,他也一定不會走對正確的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