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老建筑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婺源老建筑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瞧,这就是园区的主建筑 谦和堂 !”隔着庭院里的一方池塘,顺着“厚塘庄园”女主人刘芳的手势望过去,一栋白墙黑瓦、巍峨气派的楼阁赫然呈现于眼前,独属于徽派建筑的神韵让人迷醉。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徽派建筑不仅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成中国人江南情结的关键意象。作为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的江西婺源,境内明清至民国时期的老建筑遍布乡野,已查明各类不可移动物质遗产多达万处。

“徽派老建筑多为木结构,不少年久失修,极易漏雨、发潮,白蚁侵蚀也很严重。”婺源县文物局副局长胡红东说,如何保护这些老建筑,是婺源县面临的一大挑战。

婺源县城乡规划局副局长汪季伟说:“老建筑在功能上已无法适应现代生活,再加上老百姓缺乏修缮、保护的财力,毁损、消亡的速度很快。”

45岁的李见华是婺源县江湾镇前塘村人。从2007年收藏第一栋徽派老书楼开始,李见华已经买了20多栋古建筑,通过异地搬迁的方式进行保护。“购买、拆卸、修复、再重建,投入很大,但我觉得自己对家乡的这些老宅有义务。”李见华说。

婺源老建筑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花田溪民宿中以榨油桩改制的酒吧吧台。新华社记者 朱昊晨摄

2008年,李见华认识了毕业于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的刘芳,在结成一段姻缘的同时,两人携手营建厚塘庄园,修复建筑的同时试图复活400年的古徽州生活。徽派老书楼如今成为厚塘庄园内的“方塘书屋”。

“ 活化 古建筑需要在考虑其特点与承载能力的基础上,注入合适的业态,通过保护实现利用,再以利用来反哺保护。”刘芳说。

在厚塘庄园内,“谦和堂”被赋予了餐室的新功能,“方塘书屋”则集住宿、茶室、书屋于一身,在继承传统起居美学的同时,与现代生活无缝接轨,游客方能“喜新恋旧”。

“除了这种 县内异地搬迁 模式外,我们还有 认养 和 整村保护 两种古建筑保护模式。”中共婺源县委书记吴曙介绍说。

舒服的沙发椅、摆满洋酒的吧台、高大的落地窗……位于思溪延村的花田溪民宿乍看之下颇为摩登,但内里却还是老建筑的灵魂。这本是村里最破败的一处清代建筑,被来自上海的的马志刚通过认养的方式改造成了民宿。

“2015年初我因为旅游和它结缘,那时候整栋建筑的倒塌面积超过70%。”马志刚回忆说,他投入600多万元进行了两年多的保护、改造,并于今年正式对外开放。“老房子往往给人压抑、阴暗的印象,但它同样可以是明亮、轻松、欢快的。”

马志刚在花田溪内对大量老物件进行了活化:从民间收来的榨油桩用作吧台,门楣残件用作餐桌,一条差点被当柴火烧掉的雕花梁成了壁炉边的绝妙装饰。他还打造了一面只有一米多高的徽派砖墙,希望住客能够直接触摸到这些精美的传统文化。

婺源老建筑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马志刚告诉我们,他特意把院墙改低,以便游客能触摸到精美的瓦当。新华社记者 朱昊晨摄

而拥有一百多栋徽派古民居的篁岭,则是古建筑整村保护模式的代表。2009年起,篁岭采取搬迁安置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市场化运作,对全村产权进行收购。村民由山上搬迁至山下,住进了交通便利、宽敞明亮的新徽派风格安置房;山上则对原有古建筑进行进一步的统一科学规划与保护,并回聘原有村民从事旅游及周边产业,脱贫致富。

“把旅游产业与古建保护充分结合,正是婺源县变 包袱 为 财富 的秘诀。”吴曙说,这样既保护了传统建筑,又增加了农户收入,还解决了老建筑修缮缺乏资金的问题。

因村制宜地采取不同的古建筑保护方式,让婺源县留住了乡愁的载体,但仍有一些问题有待解决。马志刚说,认养古建筑不仅仅需要情怀,还需要专业化的考察、设计、运营能力。此外,大量老手艺的失传或濒危也对老建筑的修复极为不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