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雨后如何管理?

植保小贴士


目前我县小麦正处于抽穗扬花期,4月24日的有效降雨解除了麦田旱情;但降雨对小麦病虫害的发生亦十分有利,将会影响小麦的正常生长,对夺取小麦高产不利,因此必须加强管理,确保小麦稳产、高产。具体措施:  

1、小麦抽穗扬花期遇雨十分有利小麦赤霉病发生危害。对正在扬花的麦田,雨后要抓紧时间喷施一次“多菌灵”或“甲基硫菌灵”,减轻赤霉病的危害。  

2、小麦抽穗至扬花前麦田充足墒情有利于吸浆虫出土危害,吸浆虫主要发生在老王坡、人和蓄洪区,雨后要及时喷施“高效氯氰菊酯、吡虫啉”进行预防,因为吸浆虫有傍晚出土的习性,打药时间应在下午5点以后进行,确保防治效果。喷施“高效氯氰菊酯、吡虫啉”,对后期小麦穗蚜的发生亦有很好控制作用。  

3、喷施“磷酸二氢钾、烯唑醇”,预防小麦倒伏。今年我县小麦群体普遍较大,此次降雨将会加快小麦穗下茎的生长,加重根部病害的危害,使小麦后期倒伏的几率增加。喷施“磷酸二氢钾、烯唑醇”,可以使小麦茎秆壁加厚,弹性增加,有效控制小麦茎基部病害的蔓延,明显提高小麦抗倒伏的能力。  

以上药剂可以混合喷雾,可以起到一喷三防的作用。但用药时要注意用药量。          


土匪洞小伟


  一、因地制宜,补追粒肥   对于部分小麦根系发育不良出现脱肥现象的旱地麦田,应抓住雨后墒情好的有利时机,抓紧补追粒肥,以弥补因根系浅、吸收功能差的不足,满足小麦灌浆需要。此期追肥量不宜过大,以免追肥过多造成贪青晚熟,一般每亩追施尿素 4-5公斤。   二、叶面喷肥,推广“一喷三防”  小麦生长后期叶面追肥,不仅可以弥补根系吸收作用的不足,满足小麦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增强叶片功能,延缓衰老,减少干热风危害,增强灌浆强度,提高粒重,增加小麦产量。因此,在灌浆初期喷施天达-2116或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料,并加入杀菌剂、杀虫剂,起到壮苗、防病、防虫、防干热风等“一喷三防”的效果。各镇街要早部署、早动员,把“一喷三防”工作做为当前小麦增产的重要措施,切实抓实抓好。一般每亩用 40%多菌灵乳剂 50~80毫升、50%辛硫磷乳油 50~75毫升、天达-2116植物细胞膜稳态剂 50 克,对水 50 公斤配成混合液,进行叶面喷施,可起到同时防病、防虫、防干热风等“一喷三防”效果。叶面追肥最好在晴天下午 4点以后进行,间隔7~10天再喷一次,喷后 24小时内如遇到降雨应补喷一次。  三、做好预测预报,及时防治病虫害  我镇小麦生长后期主要病虫害有麦蚜、锈病、白粉病、赤霉病等,雨后湿度大、气温回升快,有利于病、虫害的发生,要做好预测预报,及时防治。防治麦蚜可用2.5%敌杀死乳油每亩 10~15毫升或 50%辟蚜雾可湿性粉剂每亩 8~10克,或可用 10%吡虫啉乳油每亩10~15克对水喷雾防治,可兼治灰飞虱;防治一代粘虫可用50%辛硫磷乳油50~75毫升喷雾防治;防治小麦吸浆虫可在田间小麦70%左右抽穗时用50%辛硫磷乳油50~75毫升或用50%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30毫升对水喷雾,兼治一代棉铃虫;防治锈病、白粉病可用20%粉锈宁乳油每亩50~75 毫升或25%百理通可湿性粉剂每亩30克喷雾防治;防治赤霉病、叶枯病和颖枯病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亩75~100克喷雾防治。小麦赤霉病和颖枯病要以预防为主,应在小麦扬花后喷药预防。以上病虫混合发生可采用对路药剂一次混合施药防治。要完善防控预案,适时开展应急防治,大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提高防治效果。各镇街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继续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基层、田间地头搞好技术指导。通过宣传栏、举办专题讲座、举办培训班,印发明白纸等形式,加强技术指导,努力实现夏粮有个好收成。   





娟姐拍摄


淋过雨的小麦在收割前,一定要看麦穗头晾干了没有,麦穗头晾干后,才能便于收割机里对小麦的清理和分选;否则水份过多,收割机不容易分离籽粒,麦粒容易随着渣滓带机外,造成小麦大量的损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