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港之夜!參閱艦船返港畫面披露 今起舉行艦艇開放日

23日下午16時許

參閱艦船陸續返港

受閱艦艇昨夜返港,記者近距離拍攝霸氣十足

軍港之夜!參閱艦船返港畫面披露 今起舉行艦艇開放日

軍港之夜!參閱艦船返港畫面披露 今起舉行艦艇開放日

軍港之夜!參閱艦船返港畫面披露 今起舉行艦艇開放日

軍港之夜!參閱艦船返港畫面披露 今起舉行艦艇開放日

軍港之夜!參閱艦船返港畫面披露 今起舉行艦艇開放日

軍港之夜!參閱艦船返港畫面披露 今起舉行艦艇開放日

軍港之夜!參閱艦船返港畫面披露 今起舉行艦艇開放日

23日晚受閱艦艇陸續返回青島港碼頭

今天開始

將舉行艦艇開放日、業務交流

以及包括舢板、籃球、

足球、拔河比賽等在內的多項文體活動

“走向深藍”見證大國復興

晁星

這次歷史節點的盛大閱兵似一面鏡子,映照出強起來的中國與世界的交往方式。在“中國號”巨輪一路劈波斬浪駛向復興的偉大航程上,這種自尊、自豪、自信、自強也應當成為一種時代表達,成為國民心態的基本面。

藍鯨凌波,戰艦馳騁,銀鷹翱翔……昨天,中國海軍迎來70華誕,盛大的海上閱兵精彩上演。這一刻,萬眾矚目、國人歡呼;這一刻,慷慨激昂、熱血沸騰。除中方參閱兵力外,俄羅斯、印度等13個國家的18艘艦艇也參加了檢閱活動。滔滔碧海,鐵流澎湃,映照著交流合作的美好願景,激盪著友好和平的永恆追求。

“向海而興、背海而衰,不能制海、必為海制。”這是歷史給予中華民族刻骨銘心的教訓——從1840年到1949年的一百多年間,世界列強共計470多次從海上入侵中國。甲午一役更是擊碎了“世界第九”的虛幻,空餘“此日漫揮天下淚”的嘆息。走出屈辱歷史,成長之路千難萬難,人民海軍成立時只有13個人,裝備不過“幾艘基本喪失戰鬥力的鐵殼船和木船”,司令員出海視察甚至都要借用漁船。今天,積貧積弱的歲月一去不返,中國海軍在大海之上縱情馳騁、廣會賓朋,以豪邁而又自信的姿態,展示著一個大國海軍的雄壯風采。

“三十年陸軍,五十年空軍,一百年海軍。”中國海軍從白馬廟駛向深藍,離不開國力的支撐,也見證著國力的成長。憶往昔,“鐵釘要進口”“自行車都造不出”,“踮著腳尖”看別人航母艦載機的劉華清上將,多次提出建造航母方案,無奈國力有限屢遭擱淺。而今“換了人間”,近年來,媒體經常用“像下餃子一般”來形容中國海軍新型艦艇的列裝速度,國產航母下水,國產大驅入列,殲-15艦載戰鬥機批量交付……不斷“刷屏”的新聞背後,是海軍的大跨步飛躍,更是經濟體量、工業體系、製造業水平等的升級換擋。這些全方位的發展成就,真實標註著今日中國的成長與成熟。

“中國伸出友誼之手!”當看到多國軍艦陸續抵達青島,為“閱艦式”做著最後的準備,路透社記者如是感慨。的確,這次歷史節點的盛大閱兵似一面鏡子,映照出強起來的中國與世界的交往方式。戰艦轟鳴、劈波斬浪,呈現出一個新興大國的慨然底氣,更展現出一個和平大國的崛起姿態。不恃強凌弱,而是講信修睦;不倚勢凌人,而是協和萬邦,這樣的處事方式貫注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貫穿於中國走向世界的方方面面。600多年前,當世界其他國家還處在舟楫遊弋時,鄭和率領的中國海上艦隊從未對任何國家構成威脅,而是成為和平使者、友誼使者。現如今,這份融於民族血脈的特質,正驅動中國向著西方國家不理解的目標遠航——護航亞丁灣、索馬里,讓“最危險海域”重新成為“黃金航道”;和平方舟醫院船到訪43個國家和地區,將希望與健康播撒全球。“中國艦”劃出的一道道航線,繪就的是文明古國的大國氣度。

“當今世界,要說哪個政黨、哪個國家、哪個民族能夠自信的話,那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經歷了5000多年的艱難困苦,中國依舊在這兒!面向未來,中國將永遠在這兒!”自信,來源於奮鬥的汗水、來源於實力的蛻變,自信,也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支軍隊繼續堅定走向未來的動力。在“中國號”巨輪一路劈波斬浪駛向復興的偉大航程上,這種自尊、自豪、自信、自強也應當成為一種時代表達,成為國民心態的基本面。身處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身處距離偉大復興最近的歷史節點,我們需要的,是不斷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展現一份大國國民的自信從容。驅艦闖大洋,礪劍海天間,繼續前進必然會遭遇“婁山關”“臘子口”,也始終要面對外部的波譎雲詭、嘈雜紛擾,不斷明確和堅定自我認知,涵養大國心態,用持續的奮鬥,在新徵程上為自己打開新的時間窗口,這樣的自信滿滿,步履鏗鏘也是民族復興的題中應有之義。

70年篳路藍縷,70年砥礪奮進。讓我們從黃海之畔再起航,與世界同行,與時代同步,與夢想齊飛。這是這個澎湃大時代的脈動,亦應是每個中國人心中的潮湧。

再次一起回顧

人民海軍70年經典瞬間

軍港之夜!參閱艦船返港畫面披露 今起舉行艦艇開放日

軍港之夜!參閱艦船返港畫面披露 今起舉行艦艇開放日

軍港之夜!參閱艦船返港畫面披露 今起舉行艦艇開放日

通訊員:李秀林 張子棟

部分綜合@軍報記者


監製:張力 蘇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