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定陵發掘現場,國寶級文物被毀,教訓深刻!

1956年定陵發掘現場,國寶級文物被毀,教訓深刻!

朱翊鈞(1563年—1620年),即明神宗,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朱載垕第三子,生母孝定太后李氏。隆慶二年(1568)三月十一日被立為皇太子,正位東宮。隆慶六年(1572年),明穆宗駕崩,9歲的朱翊鈞即位,年號萬曆,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登基初期,面臨內憂外患,由內閣首輔張居正主持萬曆朝新政。親政初期,他勤於政務,在軍事上發動了“萬曆三大徵”,平定了哱拜叛亂和楊應龍叛亂,對外幫助朝鮮擊敗侵朝日軍。執政後期荒於政事,因無像張居正的人可以督導、國本之爭等問題而倦於朝政,自此不上朝,國家運轉幾乎停擺,強徵礦稅亦是在位期間被稱為一大詬病,使明朝逐漸走向衰亡。

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二十一日,明神宗崩,終年56歲,廟號神宗,諡號範天合道哲肅敦簡光文章武安仁止孝顯皇帝,葬十三陵之定陵。這裡還葬有他的兩個皇后(孝端、孝靖)。定陵坐落在大峪山下,位於長陵西南方,建於1584~1590年(萬曆十二年至萬曆十八年)。

1956年定陵發掘現場,國寶級文物被毀,教訓深刻!

明定陵的萬曆皇帝地下玄宮的發掘可謂是一波三折,自從1956年5月動工以來,考古隊僱傭大量的民工,耗費一年多的時間,在陵園內的明樓挖了三條約27米深,近百米的深溝。

其實,60年前最早確定發掘的並不是定陵,而是明永樂皇帝的長陵。後來由於長陵的建造面積實在太大,一時難以找到墓道,考古學家們只好放棄了原來的計劃,決定先找一個小一點的陵墓進行挖掘,等積累一些經驗後在挖掘長陵,在其他十二陵的調查中,他們偶然發現定陵有塌陷漏洞,由此定陵成了計劃的試驗品。

1956年定陵發掘現場,國寶級文物被毀,教訓深刻!

根據當時參與考古工作的人員後來的描述,傳說中的陵墓的機關、暗器一概沒有,但是難聞的氣體很濃。根據多年後zh趙其昌一篇回憶文章中的描述了當年的情景“有人說皇帝的陵寢佈滿暗箭,箭頭是用毒汁浸泡過的,碰到就送命,又說墓門之後,有上千斤的滑動踏板,稍有不慎,要不粉身碎骨,要不就失足深淵”還有一種最廣為流傳的的說法“墓室中有小河,河上有小河,八字相合的人才能坐船進到墓室”

對於此類流言的流傳,定陵考古隊認為這些說法很荒謬,唯一需要注意的是,大概是屍體腐爛形成的有毒氣體。當考古隊站在梯子上從金剛牆上抽開第一塊城磚時,只聽到“撲”的一聲悶響,一股黑色的煙霧從洞中噴射而出,一股黴爛潮溼的氣味頓時瀰漫開來。過了一會,霧氣由黑變白。當金剛牆打開一個稍微大的口時後,有人提議先找條狗進去,沒承想,這狗太兇悍,怎麼都不肯進去。這時,又有人提議,乾脆抓只雞放進去,又不會弄壞裡面的文物。拿繩子拴住雞爪放進金剛牆內,幾天後,公雞還能打鳴,工作隊這才讓趙其昌腰栓粗繩,第一個走了進去。

趙其昌曾感嘆:“損壞沒有發生在發掘之初,而發生在發掘之後,這是萬萬沒有想到的,無不痛心,更無不遺憾,但是遺憾再也無法彌補”

1956年定陵發掘現場,國寶級文物被毀,教訓深刻!

定陵出土的3000多件文物中,絲織是最有價值的。在定陵的發掘之前,民間和少見到明代的絲織品。存留至今的實物更是鳳毛麟角。定陵的整匹絲織品,每捲上都有腰封,寫著尺寸、時間、產地、質地、極為難得。

1956年定陵發掘現場,國寶級文物被毀,教訓深刻!

然而由於經驗的不足,考古隊員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塑料)加入軟化劑”,塗抹在半腐的衣物上,過了幾個月就全部變黑,變硬,變脆。再加上當年的文物庫房太過簡陋,四面漏風,根本談不上恆溫、恆溼、避光,以至於後來出版的考古報告裡,大多數呈現支離破碎的損壞狀態。

1956年定陵發掘現場,國寶級文物被毀,教訓深刻!

更大的傷害是,文革期間,以夏鼐為首的考古學家們被迫離開了自己崗位。已經打開的皇陵就那樣被擱置,大多數的珍貴布料和木料被直接暴露於自然條件下,迅速乾枯腐敗。萬曆皇帝的金絲楠木棺材被扔到野外,讓農民們劈了當傢俱。萬曆和他的兩位皇后的屍骨,更是被一把火燒的乾乾淨淨。

1956年定陵發掘現場,國寶級文物被毀,教訓深刻!

自從1956年定陵發掘以來,十三陵一直沒有專業的文物儲藏室,定陵出土的3000餘件文物在院內普通的平房裡經歷了近60年的寒暑。直到2015年11月19日,明十三陵“文物大搬家”工作宣佈完成,定陵出土的3000多件文物重回“地下”搬入政府斥資3000多萬元修建的地下文物庫。

由於定陵發掘教訓深刻,代價極為慘痛,從此國家不主動發掘帝王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