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玉枕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

——李清照(1084—1155)《醉花阴》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山东章丘明水人,18岁时(1101)在汴京(开封)嫁给长她三岁的赵明诚(1081—1129)。婚后因赵明诚在太学读书,只能在每月初一、十五告假回家;婚后次年因“元佑党争”,李清照之父李格非被罢官离京回乡,李清照随往,四年后才因大赦回京与赵明诚团聚。夫妻二人长期聚少离多,李清照往往独守空房、怅廖之际、无以言说,于是便寄情于诗词,寄信给赵明诚一诉衷曲。

据《琅嬛记》载: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正易安作也。(《外传》)

重阳佳节,李清照一个人,把酒黄昏,写下这销魂词句。因何销魂?因为瘦。为何瘦?因为冷。缘何冷?在玉枕。秋夜思君,孤独抱枕,孤枕难眠,端的是“寤寐无为,辗转伏枕。”(《诗经•陈风•泽陂》)。人的一生有超过四分之一的时间与枕为伴、伏枕而眠。枕头枕头,人生头等离不开的物件莫过枕。最早的枕可能就是根木头,也可能是块石头,或者一把草。枕,卧所荐首也。(《说文》)就是躺着时垫头的玩意儿。荐,黍蓬(《尔雅》),就是蓬蒿之类的草吧。什么都没有,就枕自己胳膊,“曲肱而枕之”(《论语》)。头与枕接触之部位是枕骨,即后脑勺那块骨头,有一穴位叫玉枕穴,都是因枕而得名。

李清照所谓玉枕,是玉做的吗?非也,是瓷枕。

根据考古发掘的情况,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瓷枕一般认为是河南安阳隋代张盛墓(开皇十五年,595)出土的长方瓷枕。准确地说,这只是个模型,只有3.9厘米长,是陪葬品,而非实用器。在古代墓葬中有很多陶制或瓷制的模型,比如房屋、牲畜、生活用具等,意思是说人死后要啥有啥,活着时没有的也都给置办上,死了比活着过得还要好。这个瓷枕模型,不能说明隋代的现实生活中就有瓷枕,这个模型可能是照着绣花枕头做的。在唐代的墓葬中,也有三彩枕出土,是陪葬器。就尺寸而言,是生活用枕的缩小版。

李清照的玉枕

三彩枕,唐代,约公元八世纪,高6.6cm,横19.7cm,纵12.9cm。大英博物馆藏

现今所见瓷枕,多为宋(辽金)代,就人体生理学对照那个时代的瓷枕尺寸而言,并对照非洲木质枕头的尺寸,瓷枕高度一般在14厘米左右,可以认为是实用器,但并不是枕着睡觉用的。睡在一个硬疙瘩的瓷枕上,非但不舒服,而且会睡出颈椎病。瓷枕应该是靠枕或抱枕,夏日消暑之用,也是床头的玩赏之物。

北宋张耒(1054—1114)《谢黄师是惠碧瓷枕》诗云:“巩人作枕坚且青,故人赠我消炎蒸。持之入室凉风生,脑寒发冷泥丸惊。梦入瑶都碧玉城,仙翁支颐饭未成。鹤鸣月高夜三更,报秋不劳桐叶声。我老耽书睡苦轻,遶床惟有书纵横。不如华堂伴玉屏,宝钿敧斜云髻倾。” 黄寔(字师是)赠给张耒一个碧瓷枕,此枕出自河南巩县窑,釉色青碧,看上去如碧玉一般,冷清冰凉可谓消暑佳器。自唐至宋初,巩县窑盛产白瓷和彩釉瓷器。1957年巩县窑发掘,确曾出土一白瓷长方形枕面瓷片。

而今常见的瓷枕多有磁州窑出产。磁州窑是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窑址在今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的彭城镇和磁县的观台镇与一带,宋代为磁州境内,故名。磁州窑创烧于北宋中期,并达到鼎盛,以生产白釉黑彩瓷器著称,刻、划、剔、填彩等工艺兼用,将图案、纹饰绘于瓷器之上,黑白对比,鲜明醒目,有跃然欲出的生动感。磁州窑瓷器还有一特点是器身上写有诗词、名言、警句等文字,瓷枕也不例外。例如:“久夏天难暮,纱橱正午时,忘机堪昼寝,一枕最幽宜。”“绣顶聚金不胜情,夏使磁枕自凉生。清魂内入游仙梦,有像纱橱枕水晶。”说的正是瓷枕的用途。

李清照的玉枕

虎形枕,磁州窑,北宋,十一世纪,长41 cm,宽18 cm ,高9.5 cm。法国吉美博物馆藏

李清照的玉枕

叶形瓷枕,磁州窑,北宋,十二世纪初,高19.6,横28.3,纵26cm。大英博物馆藏

李清照的玉枕

风花雪月枕,磁州窑,金代,约公元十三世纪,高8.1cm,横28.5cm,大英博物馆藏

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藏有一件磁州窑“枕赋”枕,赋曰:“是时也,火炽九天,时惟三伏,开北轩下陈蕃之榻,卧南薰蕲春之竹。睡快诗人,凉透仙骨,游黑甜之乡而神清,梦黄粱之境而兴足。恍惚广寒之宫,依稀冰雪之窟,凛然皂发之爽,悠然炎蒸之萧,思圆木警学之勤,乐仲尼曲肱之趣。庶不负大庭太故之物,又岂持不困于烦暑之酷而已也。”在三伏天卧于榻上,把玩瓷枕于怀,玩味枕上文章,清凉在手,舒爽在心,不亦快哉。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瓷枕都可称作玉枕。

据称,可称为玉枕的,应是青白瓷。青白瓷是宋代以景德镇为代表创烧的一种瓷器,也叫“影青”、“隐青”、“映青”,釉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间,青中泛白、白中透青,被誉为“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

李清照的玉枕

青白瓷仕女枕,南宋,景德镇窑,高11.1 cm,长22.9 cm。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据说,瓷枕还有养生功能,可明目清心,这得辟谣了。网上有文章说“瓷枕具有实用养生功能。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讲道:久枕瓷枕,可清心明目,至老可读细书。”李时珍是这样说的吗?查《本草纲目》没看见,倒是看到这个——《本草纲目 谷部第二十二卷 谷之一》附方,新一。 明目枕∶苦荞皮、黑豆皮、绿豆皮、决明子、菊花,同作枕,至老明目。(邓才《杂兴》)所谓明目,取决于草药,而非冰凉的瓷器。

酷暑节气,怀里抱个瓷枕头是能睡个安稳觉的,乾隆诗曰:“瓷枕通灵气,全胜玳与珊。眠云浑不觉,梦蝶更应安。”(有一乾隆御题南宋官窑枕头待考)。不管是石枕、瓷枕、玉枕还是药枕、棉枕、绣花枕,希望在头挨着她的时候,都能够心安理得、物我两忘。枕头是有记忆的,她可以记住你的头型、你的气味,记住你左右为难、辗转反侧折腾时的思想。当你放平自己的时候,不管枕个什么样的枕头,想着她的黑夜,想着她的容颜,都希望能够勾起美好的记忆。

李清照的玉枕

白釉孩儿枕,定窑,北宋,公元十一世纪,高18.3,长30,宽18.3cm。故宫博物院藏

传说北宋年间有一对夫妻,是烧窑能手,结婚十余年,却无子嗣。于是,他们夫妻去天后宫请了一个泥娃娃,希望能栓个娃娃。但一年过去,他们仍然没有得子,丈夫一气之下将泥娃娃摔了个粉碎。没成想妻子因此做了一梦,梦见一小娃娃依偎在她怀里。醒来后,她照梦里所见画了一个样子,挑了一块上好的坯土,做了一个小孩样的瓷枕头。半年后妻子怀孕了。依照民间习俗,请回泥娃娃的妇女成功怀孕后,每餐要给泥娃娃安排碗筷,逢年过节还要摆上水果糕点,换上“百家衣”。于是,家里的孩儿枕便也有了同样的待遇。后来,他们的孩子顺利出生,孩儿枕就成了孩子的大哥,按照民间习俗,叫这瓷枕为“娃娃大哥”。

深秋时节,李清照断然不会枕着凉初透的瓷枕头睡觉,只是用玉枕来寄托夫妻间的一种默契,思念凉凉,繁花落地成霜,两相望、难相忘。李清照和夫君赵明诚并无生养,赵明诚死后,李清照再嫁依然无后,凄凉而逝。

牛宪锋《玩意儿》系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