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一句话概括自己的读书经历?

魔轮的记忆


很难用一句话介绍自己读书的经历,我只知道很累的时候,书籍可以净化身心灵,快节奏的时代,我们都需要等等自己的影子和灵魂!

当下是一个流行流浪与离开的世界,所有人看似平静的内心都有一颗躁动的心,每个人疲惫的身心都想活得随心随意,却又被尘事中的肉身与灵魂牵绊着无处安放,都想放飞自己,可是,我们都在流浪的平行线对岸。

凡尘的我们,并不擅长浪迹天涯与告别。

很多时候很想静下心来读读书,每次出去不逛街只逛书店,然后带几本书回家,想看书却不知道翻开哪一本。当下拼命的生活,很多时候实在无法静下心来读书。

从前的生活很慢,车马也慢,书信更慢,过去的慢生活,安宁且自在。

而今我们内心的快乐渐渐消失,每个人看似充实的生活实际一地鸡毛且无从诉说。

这个时代,缺失文化与慢节奏,人人都用金钱至上的思想与行为拼命着,快捷与快餐式的生活,让每个人都迷失在规划的公式里,一切都以流量与大数据为主导,每个人都在拼节奏,用短平快的速度达成目标,当满足心灵的需求时,很多人却没了灵魂深处的安宁与祥和。

这个时代,一切发展太快,我们要知道知识才是人类的灵魂与力量,它能让迷失的自己还能静于一处修心与修身。

回首所有,一切的安好与平静只能用书籍安慰自己。

我不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但我努力去学习与成长,遇见的每个人都是我的老师。

这一世,余生的日子只想平淡的生活,闲暇时去逛世界,回家后安安静静地看书和写作。安好,天下!





漫旅逛世界












手机用户62433039212


年少时,轻书;成年后,补书;中年了参书

 

我简单说一下我的读书经历:我是一名90后老阿姨

 

1.     书是统治阶级,统治的工具?

年少时,轻狂,觉得自己天下第一,像一个炮仗,一点就着,没原因的自信。加上学习又是一个反人性的事情,自控能力差,家里长辈都在忙事业,后来又不记得在哪看到了一个理论:书是统治阶级,统治社会的工具。于是更是不屑于读书,但是我还是比较喜欢读杂书的,因为杂书可以让我在跟别人沟通时脱颖而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可以抖一抖自己的机灵,显摆一下,引起别人的注意。

 

 

2.     疯狂补书后,我发现一个致命问题!

成年后,有一件事极大的影响了我,我的邻居考上了香港大学,从此再没回来,我不是说香港大学有多好,我突然明白,他也许会看到我这辈子都看不到的“风景”。

于是有一段时间我开始疯狂的补书,从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曼昆的《经济学原理》,罗素《西方哲学史》又看了《易经》《道德经》,总之开始疯狂的看书,我曾经一个月看了7本书。

有一天,我突然发现了致命的一个问题。我翻阅之前看过的书,完全不记得这本书讲过什么,跟朋友聊起来,脑子一片空白。

    

我去找如何读书的书籍,学到了一个道理,读书一半时间用来读,一半时间要用来思。每一天大脑接受信息的量是有限的,读书是个慢功夫,急不得。

 

3.     看了16遍的《易经》!

现在的我读一本书,需要看完这本书时长的2—3倍时间,我会将更多的时间会用来思考,凝练,记忆,反复。伟大领袖在看《易经》时,尚且看了16遍,以他的领悟能力,以你我的资质你觉得需要读几遍呢?所以遇到一本经典巨作时,不要急,不要怕慢,慢慢读,你会看到不一样的世界。

 

我是一名90后老阿姨,世间繁华万千,愿你披荆斩棘,归来时仍是少年。

相遇就是缘分,点个赞+关注呗,感谢!





张飞撩书


总结一句话:任凭风吹浪打,仍旧风雨兼程!

小学在农村学校上学,全校一共60多人,一个年级10几个人。虽然父母都是农村学校教师,但是对我也疏于管理,基本玩多学少,没有英语老师,小学毕业26个英文字母都没认全!

初中在县城最好的学校上学。因为自己从农村来,生活环境不一样,不会说普通话,上课也不敢回答问题。自己认识的朋友和同学基本都在镇上上学,开始基本没有朋友。英语是自己最大的障碍,最开始只能考50-60分,很差劲!从那个时候开始,懂得坚持,并把爱拼才会赢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一直努力学习。

高中的话,高一因为自己理科比较差,学习成绩也一般。因为自己从小喜欢历史,文科成绩一向好,所以高二开始,基本年级前20名左右。但是,后来喜欢上一个女孩,懵懂的追求爱情。月考成绩下降,几次回家辍学,最后被父母劝回来。高三后半学习,成绩渐渐稳定,最后如愿考上了本地不错的大学。

希望学子们,特别是寒门学子,都能坚持自我,坚信自己能够成功!记住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但是能证明自己行,要证明自己不比别人差。


一休Hy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说起自己读书的故事,一段特别的经历。

因为家境贫困,母亲供不起家里的孩子都上高中,我不得不去一所普高,后来哥哥辍学了,把上高中的机会留给了我,我考上了一个普通的一本院校,读了一个很冷门的专业,庆幸的是我不断地努力,做兼职供自己上午的生活费,努力学习拿下了很多奖学金,后来保研,硕博连读。虽然专业不尽人意,但在这过程中,我体会到了读书的价值,知识改变命运,文化造就性格。

读博,必然要求读很多很多的文章,很多很多的书籍,刚开始的时候觉得有些大家的文章写的真好,好有道理。而有了一定的积累和沉淀之后发现,尽信书不如无书,需要保持批判精神去读书,既看到别人的优点也看到别人的不足,并要有自己的想法,这才是读书的意义。而对于某一问题的深入研究后,就更加肯定了前人研究的价值所在。这个过程即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AII小太阳


几十年每天读书没带来实际的好处,但有一点体现的出来,那就是“我傻我知道”。


镶嵌玫瑰


阅读,我以为是和人生一样的,分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r

泛读,多为快餐式阅读,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第一层境界,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读过即忘为常态。当与人谈论起来,只会说“我也看过”、“对,是这样的”……但这有什么要紧的呢,你只要享受了阅读的乐趣,开阔视野就好。平日里,看小说,多为泛读。\r

精读,却大不相同。精读是以掌握阅读方法、发展阅读能力、理解文章内容、积累知识为目的的读书方法。即精细深入的阅读。要求“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乎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r

精读要经历“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否定,再回归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否定之否定,从而螺旋上升。\r

被推荐读《理性乐观派》,我用大概一星期时间把字看完。其间好几次根本看不下去,想着弃书算了。但我读书有个特点,珍惜与每一本书的机缘,一次只读一本书,一旦开始就要读完。于是我只有硬着头皮读下去。是,只是白纸黑字的看完了,通篇不得要领,不知道讲了什么。\r

—“看完了?”\r

—“看完了!”\r

—“讲了什么?”\r

—“不知道。”\r

—“有必要再读一遍。”\r

—“好吧!”\r

于是,我又用一个星期再读一遍。这次,我知道了文章的核心是“交换创造价值”。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日新月异的社会变革并不是某个人的功劳,也不是社会体制问题,而是专业分工的自由发展。 \r

又以这本书讨论了一番。\r

—“这次有什么收获?”\r

—“有!”\r

然后巴拉巴拉了一大堆书中论点,罗列了一些书中的数据,试图证明我是有思想的读者。\r

—“怎么没有自己的观点”\r

—“非要这个样子吗?\r

—“还得再看一遍”\r

—“好呀!”\r

现在,我在看第三遍,边看边做笔记。还不知道会有多深的领悟,有可能要读第四遍、第五遍……\r

By:晨曦中奔跑的瑛\r


晨曦中奔跑的瑛


当年不知书中意,再读似是书中人。

我的童年时代,正是金庸、古龙、温瑞安和梁羽生的武侠小说鼎盛时代。金庸的“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古龙的《天涯明月刀》、流星蝴蝶剑〉、《小李飞刀》,梁羽生的《白发魔女传》、《萍踪侠影录》、《七剑下天山》,温瑞安的《逆水寒》、《四大名捕》,这些经典作品,被几代人追崇。直至如今,都是武侠小说的灵魂作品。当然,作为一个真正的武侠迷,说到武侠小说,不得不提倪匡的经典作品《六指琴魔》、以及后来的科幻小说《蓝血人》,黄易的《大唐双龙传》、《寻秦记》,他们在武侠小说中的地位,时至今日,都是灵魂领导者。

个人最喜欢的是金庸大侠的《神雕侠侣》,还记得当年还是读小学六年级,大年三十晚上一个通宵看完《神雕侠侣》,大呼精彩!这部小说也是所有小说中,我重复看过次数最多的一部小说。《神雕侠侣》影视剧拍了好几个版本,个人都觉得远远不如小说精彩纷呈。唯有后来古天乐、李若彤版本的《神雕侠侣》,个人觉得拍出了原作八成的精髓。一部《神雕侠侣》精彩诠释了什么叫做“问世间情是何物 直教生死相许”:杨过与小龙女的生离死别,李莫愁的悲情,以及郭襄、公孙绿萼、陆无双、程英等一众佳人“一见杨过误终身”的无奈。

当年只读出精彩,多年以后,才读出情的无奈……



知行合一88688


从幻儿园到大学读了十几年的书,用一句话概括这十几年读书经历只能用“为了求知而读书”。

出社会了,用一句话概括读书经历,有一句话非常好“为了生存而读书”,这个社会千变万化,为了立足,发须每天刷新自己知识,否则很容易被淘汰。

生活中,用一句话概括读书经历,有一句话“书是唯一不死的东西——丘特”生活如此单调,用什么充满精神,书籍是最好的粮食。

社交中,用一句话概括读书经历,有一句话叫“有朋至远方来,不亦乐乎”在人际交往中,人个的学识底蕴是非常重要的,有了学识才能广纳天下友人。




经典国画石


幼家贫,嗜书如命。遍搜家中及亲朋近邻各家字纸,其痴傻程度,犹如蝗虫过境,一字不留。然囿于环境所限(西北边鄙小城,几无藏书之家),只觅的些《三言二拍》、《李自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书,连四大名著未曾谋面,知青文学倒是看了一大堆。小学暑假,去农村外婆家,无书可读,竟将小舅舅高中课本通读几遍,文言文直接蒙,但文革期间课本,多为农谚和气象知识。后认识一气象局朋友,从百叶箱侃到卷云积雨云,被其惊为博学。繁体字基础,就是当年所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