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建了工人文化宫、体育馆、凤凰山公园,唐天宝年的休宁古城

休宁古城,今安徽黄山休宁县县城,设海阳镇。唐天宝九年(750年)始,这里一直是县驻地。它背倚松萝、凤凰、白鹤、玉玑诸山,夹溪江、横水穿饶而过。宋始筑城,当时城墙周长九里三十部,辟有六门,后增为七门,几经重修,至民国仍保存完好。建国后,因建设需要,城墙被陆续拆除。今城区东北和西南侧,有部分旧城垣遗迹尚存。旧时县城主要街道有县前街、东街、西街、南街、北街、中街、后街、柳塘街等,街巷均为石板路面。

兴建了工人文化宫、体育馆、凤凰山公园,唐天宝年的休宁古城


1952年,重修了西街、北街等处的路面,并疏通城区排水沟渠1373丈多。1953年,东、西、南、北街均安装路灯。1957年,拆迁房屋,拓宽南、北大街,重新加铺石板。1958年,曾拆除东、西街石板,改铺沙石路面,因无排水沟,遇雨则泥泞不堪。1961年重修东、西街,拆城墙石铺建路面。1963年,拆除南、北大街石板,改铺沙石简易公路,成为南、北车辆来往的交通要道。同时沿路栽植法国梧桐。1968年,又改沙石路面为柏油路面,并建下水沟道。1977年春,城区主要街道开始改装3.5米长马路用灯,原60瓦白炽灯泡换为125瓦高压汞灯。1978年下半年起,南北大街的下水沟道改为下水管道,至1979年上半年共铺管道1290米,1981年10月至次年春又铺设710米。1981年还拓宽了东街,修建下水道。1985年起,南、北大街开始全面拓宽,车行道由原7米增为10米,人行道由原各3米增为各6米,并全部改为水泥路面。同时淘汰了法国梧桐树改栽广玉兰、香樟等,以美化环境。1979~1985年,城区的15条巷弄也得到整修,共浇铺水泥路面3047·5米。

兴建了工人文化宫、体育馆、凤凰山公园,唐天宝年的休宁古城


主要景点;巽峰塔,位于休宁县下汶溪村旁的玉几山东。建于明隆庆元年(1567年),为楼阁式砖塔,塔形六角七层,全高约35米,每层四个拱门,内有168级螺旋形梯道直通顶层。塔顶有宝葫芦状塔刹,唐代风格。塔内有以佛教为题材的壁画,虽年代久远,线条仍清晰可辨。现为休宁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兴建了工人文化宫、体育馆、凤凰山公园,唐天宝年的休宁古城


丁峰塔,又名停凤塔。位于休宁县下汶溪村的玉几山西,与巽峰塔遥遥相对。建于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为楼阁式砖塔,六角五层,全高约30米。塔为实心体,辽代风格。现为休宁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富琅塔,又名"水口神皋"。位于海阳镇南面富琅村,与巽峰塔隔溪相望。建于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为楼阁式砖塔。八角七层,现存四层,外形完整,残高约17米。砖砌突伸的重檐,工艺精细。塔砖长1尺,宽5寸,厚3寸,上有"万历癸巳寅"或"万历癸巳宿"字样。现为休宁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万峰塔,位于秀阳乡汪金桥村太阳坞山头。明嘉靖年间建造。为六角五层楼阁式砖塔,高20米左右,底层高2.7米,径上逐层递减。顶部有塔刹。塔内原有螺旋形梯道通往顶层,现为休宁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夹溪桥俗称东夹溪桥。位于县城西门外。明嘉靖四年(1525)休宁知县李升举荐邑人程一募建。建桥之初,民工深挖桥基,曾于第三个桥墩下挖出一块石碑,石碑上刻有"石砌千秋桥,李候万古标;夹溪连内翰,西北出翰林"四句诗。嘉靖六年(1527)桥成后,桥正中建亭,以石碑诗意额"千秋"二字,故又名千秋桥。桥为10墩11孔石拱结构,桥墩船形,桥面铺青石板237块,长189米,宽6.6米,两边石栏高近1米,桥上有亭、庙、坊等,古朴雄伟,是休宁县最大的一座古石拱桥。明崇祯元年(1628)重修,清代、民国年间曾多次修缮。民国23年(1934)拆除桥上亭、庙、坊等建筑物,改为公路桥,成为屯(溪)景(德镇)公路交通要道。1978年在桥北另建钢筋水泥公路桥,公路改道后,此桥仅供人行;1990年县人民政府曾拨款维修,现桥身完好。

钟鼓楼是休宁县城的标志性建筑。至正年间的钟鼓楼,史称当时的休宁县尹唐棣集富户14人集资重修钟鼓楼,至正五年(1345)六月破土,次年十一月竣工,其时钟鼓楼为两层楼阁建筑。明崇祯十四年(1641)毁于火,知县朱统钰重建,改为三层楼阁。清顺治六年(1649)邑令翁人龙重修,拆去顶层,复改为两层,下层垒以5米高的石台基,正中砌有拱式圆门洞,以为人行通道,其后侧砌有登楼石阶,楼前悬有"休宁县"三字直匾,楼前还引水辟地,池上架一石桥,名"三思桥",明嘉靖年间知县宋国华改桥为照壁,作为县衙屏障。据清道光《休宁县志》载,钟鼓楼自明洪武二年起(1369),历经兵灾火焚,至清康熙十五年(1767),曾先后重建8次。如今,我们看到的钟鼓楼是经1984年大修、1986年竣工的建筑,如今该楼辟为"状元博物馆",南北两侧空地将建成"状元文化广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