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這6個方法管教孩子,父母不打不罵不發脾氣,卻比懲罰更有效

用這6個方法管教孩子,父母不打不罵不發脾氣,卻比懲罰更有效

01

故事一:貝貝媽媽的苦惱

貝貝是個5歲的小女孩,喜歡各種各樣的芭比娃娃,毛絨玩具和積木。家裡有很多,也算是孩子的好玩伴,經常一個人玩的開心。但有一件事讓貝貝媽媽特別苦惱,就是各種玩具到處亂扔,陽臺上,客廳,房間甚至廚房都不能倖免。玩過以後從來不收拾,搞的家裡總是亂七八糟。媽媽為此生氣,發脾氣,訓斥,甚至打屁股,可是都沒什麼用。她只能跟在屁股後面一次次的去收,再一次次的生氣,孩子也是哭哭啼啼。也強迫她收過,可下次又這樣。打也打了,罵也罵了,訓也訓了,並沒啥長久的效果。

故事二:星星媽媽的苦惱

星星已經是個三年級的小學生了,可媽媽卻越來越苦惱。因為寫作業的事兒,因為學習的事兒,常常動手打孩子,最後把自己氣的飯也吃不下了。原來是星星從一年級開始,就不好好寫作業,每次都是拖拖拉拉,而且不認真。然後她就陪著寫,看著寫。有時候工作忙沒時間陪,孩子就又不行了,然後就罵就打,還算有點效果。一二年級成績還算勉強。可是上了3年級,她工作忙根本沒時間坐在旁邊盯著寫,孩子不僅拖拉還各種偷懶,成績急速下滑,都掉到最後幾名了。打罵根本就沒用,頂多讓孩子哭一頓,有時還頂嘴,完了該啥樣還啥樣。

這兩位媽媽的苦惱,或許也是很多父母的困惑。我們是父母,我們都是為孩子好,可是,我們說的話,我們提出的要求,他們卻總是不聽。我們只能用生氣,發脾氣,訓斥,威脅、打罵等這樣的方式去懲罰孩子,強迫他們去改變不好的行為,我們以為這總該有效了吧。然而並不是這麼回事,短期來看可能還有些效果,可這些招數用的次數多了,孩子就像產生抗體一樣,效果越來越差,甚至還會反彈,孩子表現的越來越糟。

用這6個方法管教孩子,父母不打不罵不發脾氣,卻比懲罰更有效

為什麼我們的懲罰並不能讓孩子按照我們的要求,去改善她的不良行為,不能真正的解決我們想要解決的問題?

1、傳統的育兒方式已經不適應現在的孩子了。時代變化,社會不斷進步,民主的理念影響了整個社會氛圍,也深入的影響了我們的生活方式,平等的理念深入人心。父母不再享有絕對的權威,不再享受超越孩子的權力。身處在這一個環境中,孩子自然也能感受到。所以,傳統的育兒方式行不通了,我是大人你就得聽,敢不聽我就懲罰你,你就會聽的事情已經成為過去了。

這也就是家長在一起經常會嘆息的,現在的孩子不一樣了,跟我們那會兒完全不能比。我們小時候那敢這樣,哪有這麼多想法。時代變了,孩子變了,而我們的育兒方式還是老一套,自然是行不通了。

兒童心理學家、教育家魯道夫.德雷克斯在《孩子:挑戰》一書中這樣寫到:

我們必須意識到試圖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是毫無用處的,沒有那種懲罰能得到持久的服從。現在的孩子寧可受到懲罰,也要維護自己的權利。父母困惑不已但又無可奈何,錯誤地希望懲罰後會帶來良好的效果,他們不知道,其實這樣一點用也沒有。懲罰只能幫孩子發展出更強烈的反抗和挑戰。

2、當我們用打罵懲罰孩子的時候,也剝奪了他在內心深處對自己錯誤行為進行反省的機會。我們曾經都是孩子,我們現在變成大人管教自己的孩子,這些經歷一定會讓你有這樣的感受,當我們用打罵的方式對待孩子時,管教往往已經變成了一種對抗。在對抗中,孩子關注的,心裡想的一定不是我哪裡做的不好,我應該如何改正。

用這6個方法管教孩子,父母不打不罵不發脾氣,卻比懲罰更有效

而且,當你打罵他時,他會覺得他已經為自己的錯誤行為受到了懲罰,這樣已經夠了吧。就會變得心安理得,心安理得的不去反省,甚至心安理得的下次繼續犯錯。

而恰恰自我反省的過程對於改善自己的錯誤行為又是無比重要的。沒有反省,就很難從內心裡認識到自己的問題,自然不會生出內在的動力去改變。而我們知道內因才是關鍵,靠父母用外力懲罰得來的改善自然不會長久。

02

雖然我們和孩子之間的地位是平等的,可他們畢竟缺乏經驗,經歷也很少,所有在成長的過程中需要我們的引導。只是我們不能再用打罵的方式強迫命令他們來服從我們,來改善自己的不良行為。而是要用相互尊重,贏得合作的方式來替代,讓孩子願意接受我們的引導。

面對孩子的錯誤行為,建議採取這6種方式代替打罵、威脅等強迫命令式的懲罰,效果會更好

1、客觀的描述自己對孩子表現出來的某個具體行為的強烈不滿的感受,並告訴孩子你期待的行為是什麼。

我們必須要清楚一點,孩子的思維方式和理解能力跟我們大人是不一樣的,不僅對於概念性的、抽象的描述難以理解,而且不會解讀你隱含的意思。有些時候,你覺得孩子的行為不當,但孩子可能不覺得,如果你表達方式不當,他或許根本不能理解。並不是故意不聽或者對抗。

用這6個方法管教孩子,父母不打不罵不發脾氣,卻比懲罰更有效

給大家舉個例子,有一次逛超市,看到一個媽媽推著購物車,旁邊還跟著一個小男孩。很快小男孩就開始被各種東西吸引,到處跑。媽媽就喊,不要亂跑。孩子繼續跑,媽媽又喊,馬上停下來,孩子依然不理。這時,媽媽很生氣,後果很嚴重,直接追上去抓住孩子,還打了兩下,孩子傷心大哭。

如果我們換一種方式,或許結果就會不一樣。當孩子剛開始亂跑的時候,媽媽就走到他跟前,拉著他的手,蹲下來跟孩子說:你到處亂跑,讓媽媽感到非常生氣,你這樣跑不僅影響別人購物,擔心不小心撞到你;也讓媽媽沒辦法買東西,怕找不到你,必須跟著你看著你。媽媽希望你跟在媽媽身邊,陪媽媽一起幫我們家買東西。孩子就會知道自己的行為讓媽媽生氣,也影響別人,媽媽喜歡的行為是跟著她。

2、給孩子提供選擇,讓孩子自己做決定。人們都喜歡做選擇題,不管你的上司,還是你的對手,又或是你的孩子。提供選擇,往往更容易達成一致,因為他可以選擇,就意味著他可以自己做決定,人們對於自己的決定往往更願意接受,更容易遵守。如果沒有選擇,就意味著沒有餘地,很容易讓對方為了維護自己的決定而與我們衝突。

用這6個方法管教孩子,父母不打不罵不發脾氣,卻比懲罰更有效

還是上面那個逛超市的例子,那位媽媽也可以讓孩子做選擇,告訴孩子,要麼跟在媽媽身邊,要麼坐在購物車裡。如果你不願意跟在媽媽身邊,總是到處亂跑,那媽媽只能把你抱進購物車,你坐在上面我推著你。當孩子能夠預見自己的行為會產生什麼樣的不利後果時,往往會調整自己的行為。

3、說到做到,堅定自己的態度和行為。孩子的有些不良行為是故意在試探我們的底線,看看我們會怎麼樣,會是什麼樣的態度。這個時候我們根本不用打不用罵,也不要生氣發脾氣,只要堅定立場,做自己該做的事兒即可。

如果媽媽已經告訴孩子,如果他到處亂跑就會被抱進購物車。孩子已經知道了,也告訴媽媽不會亂跑,結果過一會兒又開始亂跑,這個時候,媽媽只要走過去,把孩子抱進購物車即可。當孩子知道我們一定會說到做到時,他就不需要再去試探,也知道他一定會為自己的錯誤行為承擔不利於自己的後果,他就會主動減少這樣的行為。我們與孩子之間的衝突自然也會減少。

4、讓孩子承擔自然後果。孩子不會覺得這是父母的懲罰,而是自己的不當行為帶來的。他就會反省自己的行為。這一點很容易理解,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如果某個錯誤的行為,對他自己本身不產生任何影響,你說他做的不對,讓他該,往往會很難。可當這個行為對自己產生不利影響時,就不一樣了。

用這6個方法管教孩子,父母不打不罵不發脾氣,卻比懲罰更有效

就拿小孩子不好好吃飯這事兒來看,他不好好吃,你就會追著喂,哄著吃,還會答應額外的好處,他一定不會餓肚子的時候,很難改。可如果他不好好吃,你不用罵也不用生氣,只要不追著喂不哄著吃,讓他體會到不吃飯就會餓肚子即可。你就會發現讓孩子好好吃飯並不難。

5、引導孩子找到方法去彌補自己的錯誤行為造成的後果。比如說孩子在家裡玩,結果把地上搞的都是水,地被踩髒了。我們可以給孩子提供選擇,可以讓他承擔自然後果,來避免以後再出現這樣的行為。可是也別忘了引導孩子去彌補自己的錯誤,比如說讓他自己把地拖乾淨。

我們常用的做法是把孩子罵一頓,然後自己再把地拖乾淨。讓孩子把地拖乾淨和我們自己把地拖乾淨可是大不同。這個時候拖地不是為了懲罰他,而是希望我們的孩子將來長大以後,如果做錯了什麼,做了自己後悔的事,他能反思我該如何去面對,如何去積極的解決。而不是消極的認為,我真沒用,我又做錯了。止步於此,於事無補。

用這6個方法管教孩子,父母不打不罵不發脾氣,卻比懲罰更有效

6、邀請孩子參與,敞開心扉的進行溝通交流,一起討論,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當某些行為或問題反覆出現,引起我們和孩子之間的衝突,或者雙方一直未達成一致,長期存在的問題,相對比較複雜,我們應該採用一起討論的方式,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達成共識,付諸行動。就類似工作中常用的頭腦風暴法一樣。就某個問題具體可以分這樣幾步去做:

讓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我們再說說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每個人把自己能想到的解決辦法都說出來,記下來,列出清單(這個時候先不要急著去否定,這不行那不好)

一起找出雙方都能接受的建議,付諸行動。

這樣的方式不一定全部是按照大人的意志來辦,但一定有助於問題的改善,而且也教會孩子參與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會讓他終身受益。

用這6個方法管教孩子,父母不打不罵不發脾氣,卻比懲罰更有效

這6種方式有時候單獨使用,有時候需要結合起來效果更好。與我們常用的懲罰方式相比,不僅可以更有效的改善孩子的不良行為,同時有利於維護親子關係,因為在我們的言行中讓孩子感受到的是尊重,是合作,是解決問題,而不是脅迫,不是對抗,不是爭奪權力。就不會傷害親子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