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学子吴谢宇弑母案给我们带来哪些反思?读书教育重要?德育心理教育重要?

晓晓笔记


当我看到这个新闻的时候,我看待这件事的角度或许是和别人有区别的,大家肯定是对他的母亲同情多的,难道杀人者就不是受害者吗?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我们总是在谈教育,好像针对的都是孩子,通过这件事,其实我们应该看到其背后应该是我们都需要得到教育的。

其最可笑的事情有下面两点:

第一,母亲居然是个教师,教师是传授知识的,其实他还有一个可爱的名字,人类心灵工程师。

第二,其孩子居然是受到高等教育的,而且是北大的高材生。

这就让我不得不深思了,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我们每个人出生就是一张白纸,大家都是一样的,可是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发展结果就不一样了呢?

有一句话叫做环境造人,人生存在两个环境的时间最长,尤其是性格定型期,其环境的好坏对每个人的性格形成最重要。

人最早的生活环境是家庭的影响,其后是学校或社会,现在不上学的很少了,应该就是这两种家庭与学校。

可是,这个杀母者和其他的同学一样,都是在学校受到同样的教育,只有他杀人了,我们只能考虑是否是他的家庭环境造成的。

所以说,家庭教育真的是很重要的啊!

我从网上来看了其家庭背景(真实性我不知道)。

其母亲在他16岁时,父亲病亡,母亲受到了打击,变得沉默,易怒,一点小事就吵闹。

在我们现在看来,他的母亲其实是得了心理疾病了。

当然,现在此案还没有审理,他杀母的具体原因并未公布,但愿我分析的差不多。

杀人者的母亲是受过高等教育的,而且还是老师,对自己的孩子应该是从小就教育,要好好的学习,考上好的大学,在这期间一定是不停的唠叨,管教严格,只教育孩子要努力学习,而忽视了孩子的心理教育。

长期的高压管教下,使孩子的心理发生了病态,最基本的感恩的教育肯定是缺失的。

结果孩子学习成绩是好了,可是,心理教育的缺失,再加上遇到了父亲早亡的打击,造成母亲的心理也不正常了,孩子心里更加的不正常了,其实他们都得了心理疾病。

由于心理疾病研究,目前中国比西方国家还是比较滞后的,更主要的原因,很多人得了心理疾病,不好意思去看心理辅导,就这样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通过这件事,警示我们教育的问题,是所有人的事情,并不只是孩子的专利。

心理不正常时要想办法解决,而不是回避问题。

用一句歌词做结束语:转身就是一辈子,愿我们都善待人生吧!





老牛育教


这又是给为人父母和为人师者的一个警钟!

究竟是怎样的经历把一名优秀少年变成了食人的虎狼?每当细想,总令人不寒而栗。

战国时期,有人杀害了他的父亲,众人说他禽兽不如。孟尝君的一门客说,我看此人还不至于禽兽不如,只是等同禽兽,因为禽兽不知父亲是谁。但是禽兽知道母亲是谁,所以不会弑母。此人只是弑父,如果弑母的话才是禽兽不如。吴谢宇可谓之不折不扣的禽兽不如!

但是,谴责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严惩吴谢宇也不能挽回他的母亲谢天琴的性命,并且这也未必是她在天之灵所愿意看到的。

在同学眼里“神一样存在的优秀学生”,独生子,2010年父亲去世,母亲是一名教师,母子关系很好,“从高中到大学每晚都会与母亲通话”……然而却在2015年7月11日将母亲有预谋地残忍杀害。有计划杀人,高智商犯罪,手段残忍,心细缜密,处事冷静,其变态人格非我们普通人所能理解。但要简单地归纳其弑母动机,这应该是一个长年累月累积的结果,长期压抑,人格扭曲,最终爆发。

笔者不赞成以貌取人,但我又不得不说吴谢宇成人后的面相确实让人望之而生寒意。俗话说"相由心生"。一个人的相貌从出生开始就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他的经历、性格和心理活动都在悄悄改变着自己的模样。比如吴谢宇右边眉毛就是后来逐渐变高的。

没有人是天生恶魔,这些成为人间恶魔的全是后天造成的。

死者已矣!但我仍忍不住要恶意揣测,这位母亲究竟做了什么会让自己生养的孩子对她痛下杀手,而且如此残忍,如此冷静。这让人联想到去年的一个名为“留学生发万字长文数落父母,12年不回家拉黑父母6年”的新闻。这个新闻的主角与吴谢宇有诸多相似之处:独生子,学霸,曾经的北大优秀学生。

这名王姓同学他将自己与家庭决裂的根源归结为父母从小对自己的“过度关爱”。比如从小到大几乎所有的衣服都是按照父母的意愿和审美来置办的,几乎没有一次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进行选择的。他说:“如果教育的目的是控制孩子,那我父母真的是出类拔萃的模范!”“他们所有的付出只是为了控制。”

他考上北大,以为能逃离父母的控制,但“就在离开前,家人要求我跟北京的大姨打电话,请她之后多多照顾”。果然他大姨从此不断给他打电话,甚至悄悄联系他同学了解他的情况。这也伤害了王同学。

我们可以想象,吴谢宇的母亲在丈夫去世后,儿子成为他的希望和寄托。吴“从高中到大学每晚都会与母亲通话”,他会不会也认为是被“控制”?

但是,那位拉黑父母的王同学的心理其实是矛盾的:一方面,他极端痛恨被父母“控制”;另一方面却又在自己需要安慰的时候,渴望父母要及时“在场”。

比如旅游途中导游安排住宿,当着全团二三十个人的面开玩笑“这位北大的状元和两位小姑娘一起住,如何?”王瞬间僵住,不知所措。回到房间后,王不平地问父母导游为什么这么说,却遭到了父亲的训斥,“你马上要出去读书了,别人乱说话这类事会很常见的。”“但实际上,我需要的是他们的一个反应,哪怕哈哈一笑呢!”王说,“他们什么都没有做。”

再比如王上高中时,某次向父母反映自己调座位后身边的环境变得糟糕,也遭到了父亲的打骂,“你凭什么要学校优待你?凭成绩好?”高二时,再向父母反映学校的处境,提出想跟校方谈谈时,父亲依然没有支持,而是说“你必须学会跟任何人相处”。还有,王即将大学毕业时,与曾嘲笑他动手能力差的某亲戚冲突,“这次,父母依然没保护我,也没对亲戚说不。”

您看,这就是这些天之骄子的逻辑。这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既自负又脆弱,学习上的高智商却又是处事能力方面的低能儿,不敢与他人冲突,却“勇于”给最亲的人以致命一击。他们所感受到的所谓“”压抑”是自身极度脆弱的表现,其人格扭曲则是自视过高却又难以免于挫折而造成的。

拉黑父母的王同学与杀害母亲的吴谢宇是同一类人,只不过后者更残忍,更冷血。

“可父母就你一个孩子,把你抚养大,送进了令众人向往的高等学府,就这样决裂,你有想过他们的感受吗?”有记者曾这样反问王同学。“那是他们自作自受!”王回答得很干脆。

吴谢宇肯定也是这么想。


牟山花下客


从目前的案情发展来看,吴谢宇弑母案还没有公布详细的经过。要将北京大学读书的吴谢宇弑母案与教育本身关联起来,要看从什么角度来看。我要说的是,吴谢宇弑母与我们的教育有什么关系?这个要与弑母案的原因挂钩,如果我们简单的将弑母案与教育的缺失挂钩可能有不妥之处。从目前的公布的案情来看,对此做如下分析:

第一,我们的教育没有缺失德育

从教育的目标来看,我国的教育从小就非常注重孩子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其中的德就是对孩子的德育心理的教育。从教育内容上来说,从小学一年级我们那就注重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从小学一年级就有公民、思想品德与社会等具体课程。所以说,从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来看,我们都不缺失德育心理教育。

第二,教育的效果有待提升

虽然我们的教育有了对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但是课程教育的效果有待提升。很多学校都将思想品德课程作为副科,没有提到与语文数学英语一样的地位,很多是完成基本内容教学,但是教学效果影响不大。孩子通过学校的课程在品德行程中的作用不大。

第三,家庭教育情况对孩子影响很大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主要环境,家庭情况对于孩子的性格及品德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于案件中的吴谢宇的家庭情况没有具体说明,只是说父亲曾经去世,至于父亲去世之后对于吴谢宇的打击没有具体说明。还有吴谢宇对与母亲的关系也没有说明,吴谢宇为何要杀害母亲,肯定有一些不可调和的矛盾。是母亲对于孩子的过度要求,还是儿子希望通过杀害母亲获得金钱,因为他曾经向亲戚借款140万。因此,这个需要警方破案之后才可能获知,也才可能知道吴谢宇杀人的动机是什么。

第四,孩子个性形成复杂

吴谢宇从外表看是一个非常平常的孩子,那为什么会做出如此残忍之事?而且在杀人之后能够那么的镇静,可以看出,吴谢宇是一个性格复杂的孩子。他性格是如何形成的?与他的父母有何关系?与学校教育有何关系?这些都还不得而知,但是吴谢宇的高智商是不可否认的。从他能考取北京大学,说明他智商非常高;从他杀害母亲之后能够掩盖1年多才案发。然后多年后才被抓获,说明吴谢宇具有很强的反侦察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一定不是天生的。可以肯定,吴谢宇应该有个CS类似游戏的经历。从而对杀人、反侦察视为寻常。

总之,目前吴谢宇弑母案还没有水落石出,嫌疑犯还没有供述。至于该案件教育肯定需要反思,我们培养出这样高智商的学生,为何其道德品质如此低下。期待案件的进展,在做进一步的分析。


义哥说教育


的确,这个事件令全社会都震惊了,但是也要引起我们对教育的反思。我们生于世上,必然受到教育才能前进,人才会进步成长;

读书教育固然重要,因为知识可以改变你的人生,为你的人生铺好道路。但是心理教育更加重要,无论你学历有多高,你所进去的是哪一所大学都好,最主要是看个人的心理。

一个人的心理若是非常完好的,那么这个人就是教育系统下的“佳品”。相反,如果是出现歪曲,即使资历多好的一个人,始终都是“烂掉了心”的“劣品”。德育心理教育做好了,孩子才会健康成长,告诉他们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哪些是应该做的,哪些是不应该做的。

我们不要让一个孩子“死读书”,而不注重于心理教育。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每个学校都应该要做到让孩子心理和学习相结合。这才是教育的精华。


状元桥


我认为德育在先,其他在后,在考核一个人的时候是按照德能勤绩进行考核的。但现在的教育太偏重成绩了,导致很多学校和家长轻视了德育。这个问题从上到下已经意识到,最近,作为一线教育者的我,感受到了改正的趋势,但愿以德育为第一要务能得到进一步加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