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被大家批评的“丑书”,其本质是什么?

布谷公社


“丑书”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当今的确有不少书法是丑书。当今的丑书大体有5种。另外还有一种“假丑书”。

第一种丑书是胡子连着辫子,满纸乱涂,字与字根本分不清,即使书圣王羲之父子、草圣张旭、怀素也分不清看不懂那些人胡乱写的是什么内容。

第二种丑书是结构缺胳膊少推,扭曲的变形,毫无传统书法功底,代表人物的欧阳泰斗和范大师。

第三种丑书是毫无功底的江湖霸气象形字。

第四种丑书是看似有点功底,但是结构死板,千人一面,毫无意趣的印刷体正楷字,代表人物是二田。

第五种丑书是俗书,看似有点功底,但是结字章法平平无奇、庸俗无趣,一点一画功底缺乏古意,看了如同嚼蜡。。。代表人物是当今书协主要负责人苏某。。。


最后说说“假丑书”,代表人物王鏞,这种字笔法高古,取法汉简或者草圣的《古诗四贴》结字奇逸,道骨仙风。。。外行用于见识浅薄,没有听说过更没有见过,所以误以为是丑书。

这种字笔笔见功底,字字高古不凡。

最后这幅字是中国易经协会专家、著名书法家吴海萍先生写的,天书高深难懂,在只会死板正楷的初学者、以及外行眼中,这种书法也是“丑书”。当然也是“假丑书”的一种。


字画娱乐圈


经常见诸于被大家批评的"丑书″,其本质就是"丑″!就是"恶″,就是"邪″,就是"俗丶滥″。

当代丑书成派,成风。因之成名者也多有其人。

"丑书″一词,史无前例。起码在中书协成立之前和成立之初,没见有批评此类之社会舆论。因为古无此道。

从"存在即合理″丶"因果律″等哲学观点说,這是一个有其必然性的现象,其形成,是有非主观丶非理性的社会原因的。

我说的是一个"道″之理。何谓道,"一阴一阳,谓之道″。事物总是相对而生的,发展变化总是此消彼涨的。丑是与美对决后的奖牌。当今丑书之讥丶之评,是舆情,不是权定。舆情是民心,是众论,是风向标。《红楼梦》上的话,"不是东风压了西风,就是西风压了东风″。



"丑书″属阴性。凡践行丑书和支持丑书者,都不愿接受這个"丑″字,它有遁词,什么改革了创新了很多名词和观点辩解,甚或反讽反讥。可以联想一下其他社会现象,同样道理,过失也好有意而为也好,凡是走到不正当路上去的,都不会自认,都要遮掩和躲避,迫不得已时便收敛。如写"瞎书″的张强教授,其作起,是乘顺风之势。如今面对強烈的批评之势,恐怕也没有再继续炒作逞能的底气了。這是从典型案例讲普通道理。

美,正,和,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道风丶学风丶艺风。這是阳上之气。在书法传统上,为什么以王羲之为代表的书风永占主流?其实也是非主观非理性的自然法则,因果规律。邪不压正,阴不胜阳,人心所向。《三字经》开头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本性之善也是艺术审美的基因。



类别,理同。文学丶音乐丶戏剧,等等艺术形式,也都是在大浪淘沙中去芜存精,保持着经典传统之美的主流风格,否则无以为继。最典型的京剧,那字正腔圆,一板一眼,举手抬足,一招一式,程式化,但永远不会彊死,小改小革是前进是提升是加强。决不能往面目全非的另类上搞。

书法,类似京剧,类似武术,类似古琴,类似格律诗。它基本的东西已经程式化了,你嫌它死板束缚手脚,要在短短的几年,或自己的一生,来一番面目全非的否定传统式的变换,你不如舍此而就它。传统文化艺术,熟透程式就是全部。能戴着那套枷索翩翩起舞,那才叫成功。另搞一套那是自已的东西,那是冒的随时被淘汰的风险。传统是民族的公产,不容个人随意侵占。莫说农民工沒有文化丶五音不全,不具艺术的评判资格。不要看不到要害的一点,丑书成名的大师都是靠国库俸祿养着的。你有成名的机缘条件,但是智商丶意识未必超常于社会基础大众。更不要说"书法″是"小众艺术″。既然是小众艺术,又为什么要孜孜于搞社会轰动效应?

当今"丑书″现象的实质,首先是对传统的"离经叛道″。再就是社会现实急功近利的"浮躁″。這也是现象和成因。论其危害,是社会性的,也是广大深远的。尤其对青少年,对下一代的影响丶误导,是不容忽视的。

(没有比较便没有鉴别。本文选配两幅图例,请读者品鉴,孰优孰劣,社会应鼓励哪种书风?)


真空妙有无量寿


经常被大家批评的所谓“丑书”其实根本不能归类为“书”法之道,可以认为是小丑的表演。其本质是人性的堕落与欲望,为博人眼球,为追求标新立异已经无所不用其极了,最可悲的是周围那些为其拍手叫好者,为其提供了发展的土壤。这种“丑书”我也不愿多说,说多了炒热了,他们还高兴呢。

真正的书法之中的“丑书”跟被大家批评的“丑书”是完全两回事。美与丑本身是互相对立存在的,没有美也就无所谓丑,没有丑同样也就没有美了。老子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如果天下只有一种美,那就不是好事了。天下任何事物,都符合阴阳之道,丑与美既是阴与阳,孤阴不长,孤阳不生。

书法大的风格自古就有妍美一派和古拙一派,妍美一派清新妍丽,符合大多数人的审美标准,属于雅俗共赏一类。古拙奇趣一派,用笔苍劲质朴,给人一种沧海桑田的沧桑美。例如十八岁的少女给人一种青春之美,而年近古稀的老阿婆,满脸的皱纹何尝不是时光雕刻出的岁月之美。

书法中的隶书,有秀丽飘逸类如《曹全碑》,有雄放态肆类的《石门颂》,有方劲古朴类的《张迁碑》,也有工稳端庄类的《礼器碑》,也有如下里巴人一般的简牍书体。

书法中的楷书,有法度森严的唐楷,也有意趣天成、不合规范的摩崖石刻;有二王一脉的飘逸俊美之美,也有颜真卿的雄浑厚重之美。

《兰亭序》书法,符合传统书法的最基本审美观:“文而不华,质而不野,不激不厉,温文尔雅”。其笔法刚柔相济,线条变化灵活,点画凝练,书体以散求正,具有敬侧、揖让、对比的间架美感,成为“中和之美”书风的楷模。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因为是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写的,因此不顾笔墨工拙,书家的用笔随着情绪的变化而跌宕起伏。此幅作品神采飞扬、笔势雄奇、姿态横生,甚得自然之妙。而这幅作品我年轻时竟然把它归结为“丑书”行列。

书法之美是有内涵的,我们绝对不允许打着创新的旗帜,让书法蒙羞。这种如小丑般的“丑书”表演,就像过街老鼠一样,应该人人喊打。


翰墨今香


要评价丑书,就要先正确地认识中国传统书法之美、之妙;有了这种认识与对比之后,才明白丑书为什么丑,又丑在哪里。

中国传统书法的精髓之处就是,在一定的规矩与方圆之内,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举个大家熟识的例子,就是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其创作的背景是他的兄弟常山太守颜杲卿起兵讨伐“安史之乱”的叛军失败,全家30余口被灭这一历史事件的。

作品中可见作者悲愤交加,情不自禁的情感倾注,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可谓实至名归。


《祭侄文稿》局部


《祭侄文稿》与他的标准化颜体可谓有天壤之别,算是颜真卿的丑书了。

但这种丑,可谓是一种大美。


那么,今天的丑书为什么丑,其本质就是脱离了书法的法度与规矩,一厢情愿地想要创造出一种新的书法形式出来。

不要说今天的书法家难搞出新的东西出来,即便是被尊为草圣的张旭,在酒喝多了的时候,用自己的长发蘸了墨汁,狂放而书的创新作品,也没有被记载或保留下来,说到底,也就是一种实验和尝试,仅此而已。

吼书缔造者


也就是说,今天丑书从本质上来归纳,就包括了小众的艺术尝试、创新失败者,江湖术士和借书法之名欺世盗名之辈。

实际上,今天书坛一些不知所谓的丑书,往往是一些书法艺术之路走不下去了,在要天赋没天赋,要才情没才情的情况下,自己瞎搞的一套体系。

<strong>

吼书缔造者


比如喝个半醉的吼书,拿几根注射器往宣纸上射墨汁的那个老头,还有四川一个闭着眼睛往美女身上涂墨的叫兽,他们的字基本属于丑书之列。

另外,还有那些根本不会写字,被归属为江湖书法家的人,他们的字可以统称为丑书。

当然这里还包括某些名流,政要,他们利用影响力或者权势,借书法之名,欺世盗名之,这种丑书的性质最为恶劣,比起前面的那些类型,对世人的影响更坏。


布谷公社


美,大概可以分作具象(形式)之美和抽象(意义)之美。就像那句话"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各有各的不同″。皮囊好赖一眼看到,灵魂善恶几多考量。

晋韵、唐法、宋意其实正是书法由形式美的单象追求到形式和意义并重的双象追求的必然过程。

现在丑书横行,关于丑书的探讨和评论也是十分热闹,自然是贬多于褒。但是许多评论并没有抓到本质。个人以为,丑书的本质在于其内在意义的缺失,在于内在逻辑的缺失。我们拿弘一法师的孩儿体比较丑书便后明白,既使丑陋的皮相之下,也要看到和看懂是否存在有逻辑的意义表达。丑书的本质简单说,就一个字一一乱!



老陈聊书法


丑书与反祖现象

时下对丑书的评论,大都抓的是表象,说丑书是丑,狂,怪。其实,丑书与恶书,还不是一个等同现象。仔细研究一下所谓丑书,它们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许多人的丑书中,都可以找得到其原始所本,即这种书法存在的最原始的样版,样书。他们并不是在那里胡写乱画。他们所写有他所本的“祖书”。但是,他们在书写过程中,把他见到幻祖书的某些地方夸大了,或把某些地方缩小了,这样,使不成熟的地方越来越不成熟,丑的地方越来越丑,甚是引起了观者的反感和心理,生理反映,于是,开始对他们痛斥。

反祖现象是人类社进步的过程中,当事物的发展已经达到某种高度以后,会出现停止不前的状况。为了前进与进步,许多人就开始进行探索前进的道路。书法和其他艺术一样,要前进,必须对艺术的历史发展有更深刻的了解。于是,这些探索者就重新回顾艺术的历史,希望以中找到前进的突破口。这种追溯,有的追宋元,有的法晋唐,有的宗秦篆汉隶,有的用金文甲骨,封泥竹简,无不涉及。

他们的思维与郑板桥不同。郑板桥企图用东麟西爪构出新图样,丑书的追求者们希望从金文甲骨,封泥竹简中找出新面目。所以,在反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追求的越耒越古,超出了一般书法创作者创新的底线,被人们称为异类。

丑书的作者今后会有两条路可走,一是越走越远,越写越丑。二是经过长时间的探索,这条探索的路越来越走不通,他们会重新回归过去正常发展的道路。但是,他们的丑书探索,会给他们提供前进的新动力。


魏美智


谈到“本质”,固然要从“深层次”出发,不能单纯的以自己的喜好来评断一件书法的好坏。

以前曾讲过数次,“丑书”只是一种书风的称呼,其实真正“丑”与否,应该是没有一个标准的,大多数人是以自己的喜好来判断,太过主观,而且每个人对此的憎恶程度有所不同,所以结论就数不胜数。

以此来说,这就是一个“歪说”,因为他们没有一个合理的判断标准。

丑书,或说“流行书风”,他应该从两方面来看。

第一,是从传统角度来看。

丑书是有“法度”的,法度自传统中来,这可以一会再说。

第二,从流传根源来看。

<strong>丑书虽然从日本传进,但是在中国清末就有关于“碑学”影响,所以二者是有区别的。

其实这也是“丑书”是不是真丑的评判标准。

简述一下,日本流传过来的丑书,以线条的表现能力为主,是纯粹的“外部表现”,因为其“书道”的影响,所以对于我们所讲的传统法度是有“弱化”的,更注重表现力。但也仅仅是弱化,而不是没有。

所以很多日本的“流行书风”(丑书)可以看成是笔墨艺术,甚至是不以汉字为载体的艺术。这在他们国内就有争议,而且也分成了两个流派,所以这里不过多说了。

而中国,一直在保持“法度”,毕竟根红苗正,对于这种技法的要求,还是非常严格的。如去看日本的井上有一楷书,有气象,但是法度不严谨。这绝不是丑书的影响,而是日本传统书法追求的影响。

中国在康有为的带领下,崇尚碑学,用北派笔法,以刚硬方笔露锋为主。所以在民国初年,众多学者都受到这种思想影响学习魏碑,如于右任,林散之,弘一,胡适等都是学的魏碑。

后来,康有为也发现这种追逐太主观,所以在晚年的时候也曾说还是应该以碑帖结合为好。

当然,这一点很多先辈都认识到了,所以走上了碑帖结合的路。

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很多初学者不懂如何看碑的笔法,如果这种笔法不用在楷书上,就分辨不出来,用在行草上就会被骂成“丑”,这是如孙伯翔一类人受好多爱好者唾弃的原因。

而流行书风,是在日本的形式和表现力上加以碑帖的笔法,如曾翔以碑为主,王镛则是学习敦煌帖,而沃兴华则则是碑帖结合。

所以这一类在形式上与古相反的道路被骂的更多。

而像孙伯翔这类纯属躺枪。

日本丑书没有这些讲究,他们有法度,很弱。他们注重墨的变化,甚至可以不用汉字做载体。

但是在中国不行,中国可以在形式上学习日本,在墨色上夸张古论,在运笔上虽大胆但是严守法度。

初学者不识,所以骂成丑。

追逐名利者不识,盲目追从,不打基础,所以就“丑上加丑”。

本质,只能通过自己学习去体会,听百遍也是迷迷糊糊的。

如果水平到了,可以不喜欢流行书风,但是一定不会骂丑,因为这样显得太无知了。


名师巨典


对于真正出于各种目的博取眼球,毫无底线的"丑书"(多为江湖杂耍),我认为最好是不理他,一理他就上了圈套。

对于书法界,有人认为现在丑书横行,到了非整治不可的地步了。于是发动群众运动,清剿丑书,我认为这种想法很可笑,也很危险。

首先,书法是雅事,是清玩。是最无是非标准的。爱之者耽之溺之而不足;恨之者置之死地而后快。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下里巴人爱之者众,岂能以大众的口碑裁定艺木水平的高下?对于那些在创作中的可贵探索,即使稚嫩,即便"丑"吧,那也比四平八稳,取媚于世俗要有价值得多。

其二、如果书法界真如此不堪,"丑书"肆虐已目不忍视了,以我亿万民众的雪亮之眼何可遁形?丑书危害之烈太危言耸听了吧!如此兴师动众,裹挟民意,大张挞伐,让人不禁想起文革之风,想想就有点害怕。

其三、艺术界的繁荣的标志就是百花齐放,从来不是唯我独尊。我们的书协管理者来点虚怀若谷行不行,有一点宽容的气度行不行!大汉之所以强大就在于它兼容的气度,大唐之所以繁盛,就在于搜罗万象的胸襟!

至少要有"我不同意的观点,但我坚决捍卫你发言的自由″的志度。

丑书讨伐可以休矣!


彼山苍苍


对于这个问题我谈谈个人的观点。同时希望大家能共同参与讨论。

而今,一种名叫“丑书”的“书法”充斥着我们的视野,而我认为这“丑书”也是通过网络传播开来的,因为网络的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块。于是,让很多人领略了丑书的风光,并且还能一睹“吼书”“挪移书”“射书”等风采!

关于丑书,我们已经说过很多回了,关于“丑”其实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因为书法也最忌讳来标准来限定,历史上,各个书家都有精彩绝伦的书法。所以,书法没有一个固定的审美标准。那么丑书呢?丑书有什么衡量标准呢?我觉得丑书同样也没有标准,很多人们看不懂的书法,有些人也认为是丑书。当然了,这是两码事儿。

我们今天的丑书,是你一看便觉得奇丑无比,虽然没有标准,但你会一口认定它就是丑书,因为实在太丑了!来看看怎么个丑法:
看到了吧!不仅丑,而且还不忍直视!当然了这只是其中一派了!还有很多没有登场!

那么这些丑书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我总结了有以下几点。

第一,丑书根本不是书

大家看看,这些丑书是书吗?这种行为恐怕也不能称为行为艺术,它的最大本质就是恶搞,博人眼球,达到某种不为人知的目的。其险恶用心可见一斑了!


第二,写丑书者根本写不好书法

这些丑书为什么会诞生,就是因为这些写丑书的人写不好书法,不懂得书法,我们知道,学习书法是一个长期并且艰苦的过程,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但是这些人耐不住练习书法的寂寞,坐不了冷板凳,受不了寒窗苦,又在名利心的驱使下,渴望一夜成名,于是就搞出了这种千人瞧,万人看的丑书了。

第三,丑书的本质是书写者的心理扭曲

写丑书者,一类是知道自己的字丑,但是已经积重难返,不知道正确的汉字该怎样去写了,忘掉了自己的祖!甚至不想重新去学怎样拿毛笔了,只会拿拖把扫帚了。还有一类是不知道自己写的是丑书,世人都知道,就他不知道,这大概就是心理的扭曲吧!因为他已经不辩好坏了,也没有一个正常的审美观念了,他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能自拔,继续写常人不能懂的丑书之路!

其实丑书的出现和泛滥还有一个最大的原因,那就是它有着生存土壤,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一些一些喜欢“创新”的人士喜欢看这种丑书表演,也就是说他们是臭味相投的,这样一来,丑书就有了它发展的空间,我们经常都会看到一些丑书视频,一番“浓墨重彩”之后,在四周围观的人拍手叫好,这让我想起了鲁迅先生的话了。


这些围观的人,不辩好坏就是一通叫好和拍手,其实他们这些人普及丑书的“功劳”比写丑书者更大!什么时候没有这些人了,我想丑书也就走到了尽头了!

以上就是我的观点,对此,你有何看法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感谢关注,我是铁匠读文史!


存希斋书法


我是一人。丑书的本质,是人的欲望。

用一个很多人调侃的句式:现在这么多“丑书”,是道德的沦丧还是人性的扭曲。

其实是人性的欲望。

放一张书圣“王羲之”的图,镇楼辟邪,开始说说。

字因人贵古来有之,当代更甚。

写“丑书”的人各有各的原因,不过大体分成两类。

一、有基础的练家子,迎合权威,把自己的字写得和权威一样。

这种事情很多,不只是书法界。

一开始能够进书法家协会,尤其是比较正规的书法家协会。

特别注明:现在书法家协会很多,其中有不少都是“私自建立”。

有些书法家协会,进入还是看书法水平的,不说多么高,但是肯定是要练过的。不要小看有些书法家协会的要求,没有练过的人,如果按照字的要求进协会,绝对进不去。

那么问题来了,比较正规的书法家协会,都是会写字的吗?

比如蔡振华先生,第2届世界杯团体赛男团冠军。

但是做了第十届中国足协主席,执掌中国足球8年。

那么可以理解了吧,很多事情你不是专业的,本业没有问题,因为需要的是你的管理能力。

所以各个书法家协会,为什么会长一定要是会写字能够写字的。各个书法家协会的会长和管理,一定要字写得最好。

既然会长和管理们的字可以写得不那么好,作为普通的会员和他们写得一样,也是一种生存的方式。

所以,各个书法家协会,对说了比较多话的田英章,田蕴章两兄弟,特别不友善。

尤其是田英章,说话非常直白而且不加修饰。他哥哥田蕴章说一些问题的时候还是有典故,有修饰。所以田蕴章稍微比田英章好一些,有一部分也确实是田英章自身学养不是很高造成的。

田英章的更大问题,书法教育培训非常成功,非常壮大。本身各种书法家协会,掌权的不一定会写字,会写字的为了生存模仿掌权的字。

田英章不需要硬撑面子,也不需要阳奉阴违。就能活得还不错,嫉妒的人是不是很多。

因为目前田英章的影响力还是很大的,所以各种书法家协会,普遍抵制楷书。

学习楷书四大家,想要进各种展览,那是难上加难。

难得难得有个写欧颜柳赵的进展览,还是有种种原因的。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田英章影响力增强,各种书法家协会内部会更加的不喜欢楷书,至少是欧颜柳赵的楷书。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各种书家协会,不得不写“丑书”。

二、充满理想的改变书法的业余“书法家”。

书法家是一种职业或者说“职称”,这很重要。

毕竟是个职业,也有一些各种原因成为“书法家”的人。

他们没有什么基础,也不好好练,但是想着创新。他们不属于,走火入魔的一派,因为他们根本没有练过,他们本来就是妖魔鬼怪。

各种表演,这类人有些成为某个书法家协会主席或者会长,有些是大学教授等等。他们的来头都不小,因为书法本身的实力不强,当然就要靠书法以外的实力来弥补。

继续不点名,练过字的,看看他们写得字,就能看出来。

这类人取法不高,不是找古人野碑,就是找“日本书道”,就是不碰书法史中这么多年公认的字。

日本书道,有这样参加展览的。

可是日本还是有这样写字的,如下。

日本在他们的“书道”中,不拘于我们中国书法,但是他们还是主要认我们传统书法中的字。

充满理想的业余“书法家”,又不肯练字,只是想要各种创新,字当然很难“不丑”。

一人有感

不管是有童子功的书家,委曲求全为了生存学习和附和并不是很好的字,还要帮着诋毁他人。

不管是不会写字不愿写字的人,他们可能是协会会长和主席,或是大学教授,他们没有基础,为名为利非常浮躁,他们永远只能写出“丑书”。

那么我们需不需要焦虑呢?不需要。

因为当代社会中,书法不是那么重要和必要。这样造就了书法有些不良的发展,但是也让书法界不能翻起很大的风浪。

喜欢书法,想要研究书法,不需要迁怒这些糟粕,这些人会随着时间慢慢的消失,

书法不那么重要和必要,就是书法界的权利影响不到太多人,折腾不到什么利益,也折腾不了多久的。

大家加油,做好自己就行。

以我仅有的知识,尽可能地客观求真。欢迎大家一起讨论,一起进步。

我是一人,喜欢书画和艺术相关,关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