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大师足迹,游学30多欧美国家,归来仍是“讲汉语的中国人”

文图/温星

追寻大师足迹,游学30多欧美国家,归来仍是“讲汉语的中国人”

《山地回响》美展主人、艺术家陈晓鸣

《山地回响》——陈晓鸣油画作品展,4月23日上午,于昆明市博物馆隆重开幕。展览由云南艺术学院、云南省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承办,由云南艺术学院院长郭浩总策划、青年艺术家彭楹文执行策划,包括汪叶菊、曾德钧、罗江、陈流、李建东、银小宾、寇元勋、肖凡……等省内外名家在内,近两百人出席开幕式致贺,气氛热烈。展览将一直持续至5月6日。

陈晓鸣,何许人也?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教育系创始人之一、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云艺风景油画工作室负责人,还是全国高校师范专业认证专家——这些,似乎都不足以清晰地勾勒出陈晓鸣完整的轮廓。

追寻大师足迹,游学30多欧美国家,归来仍是“讲汉语的中国人”

陈晓鸣自画像

郭浩说,陈晓鸣的作品,有着最简单的表现方式、最朴实的绘画语言,返璞归真;罗江说,在陈晓鸣笔下,能看到十九世纪法国印象派风景画的影子,和一颗恬适纯净的艺术心灵;陈流说,陈晓鸣是云艺老一辈美术教育工作者的优秀代表……

性格散淡,为人与世无争,数十年来浸淫于美术教育之余,也一直坚持创作。“不敢说画得好,但也不能老是藏着吧,拿出来,给我的学生们看看。这些作品,其实大多数都是在带他们走遍云岭大地写生的过程中创作的,见证了孩子们的成长,也记录了我自己在艺术上的足迹。”他淡淡地说。

游学欧美

1961年生,陈晓鸣生于丽江束河古镇一个纳西族家庭。爷爷是滇军抗日名将鲁道源的副官,爷爷的哥哥做过省政府督学,父亲则毕业于师范学校,于美术、音乐等方面皆颇有造诣。七十年代,进文工团,学表演,也搞舞台美术,由此,打下美术方面的坚实基础。

“就是电影《芳华》里的那个年代,充满梦想与激情的年代。”陷入回忆的他,脸上满是单纯的笑容。

追寻大师足迹,游学30多欧美国家,归来仍是“讲汉语的中国人”

追寻大师足迹,游学30多欧美国家,归来仍是“讲汉语的中国人”

陈晓鸣作品

20岁那年,考入云南艺术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仍执鞭不辍——陈晓鸣的艺术和生活经历,似乎就是如此简单。

不简单的则是,为学画,他走遍了30多个国家。在欧美众多顶级美术馆中,他与伦勃朗、拉斐尔、波提切利、米开朗基罗……等世界级大师的真迹相对,沉浸于这些人类艺术瑰宝强大的气场中无法自拔。他深深地被震撼,审美的视角,艺术的胸襟,皆由此洞开,有了飞跃般的提升。千百次凝视,万千帆过尽,最难得、甚至令人有些惊讶的是,他却依然对故乡红土高原的苍茫大地情有独钟。

他笔下,多为这片大地上的山地、坡坎、田野、森林,看似平凡,却无不在构图、运笔、用色等方面,投射出一种深切的情感含量。

追寻大师足迹,游学30多欧美国家,归来仍是“讲汉语的中国人”

这张照片角度有意思,可命名为“对影成三人”

文化选择

在展览前言中,本次展览总策划、云南艺术学院院长郭浩如是写道:“我们日常熟视无睹的景色,在画家情感色彩的驱使下,通过写生创作,呈现出了风格多样、面貌多姿的作品。一幅幅意境如诗般的画面,在折射出文化传承的同时,体现着作者对故土的热爱,流溢出家乡不同凡响的生机,同时,表征着画家不同的文化身份和文化选择。”

“我的文化身份和文化选择,我一向都非常清晰而又坚定。”多年以后,陈晓鸣依然记得,自己第一次以访问学者身份去到巴黎艺术城时,那种心灵被猛烈撞击的幸福感。巴黎圣母院就在那旁边,周围全都是各种美术馆和大师的故居,他一住就是长达半年。

追寻大师足迹,游学30多欧美国家,归来仍是“讲汉语的中国人”

他跟大师们“交朋友”,看一副大师的作品,一盯就是好几个小时,目不转睛,一动不动,突然“醒”来时,竟到浑身酸麻的程度;他也跟所访学、游学的许多国家的普通民众交朋友,他们并非艺术家,但家里几乎都会设一间画室,偶尔提笔,随意挥洒,他记得有一次黄昏时分经过一位朋友窗前,被朋友沉浸其中的身影深深打动……

“西方国家的艺术氛围明显比我国好,可能是我们教育体制的问题吧。”陈晓鸣不由感慨,“有时候,中国孩子的艺术天赋真的会被毁掉,甚至整个人也都可能被毁掉。”

审视自我

但是,尽管看懂了西方艺术和西方教育的优点,他依然选择回归。

“走过了半个世界,我愈加认识到我是一个讲汉语的中国人。我从小就是吃大米长大的,从小就是在东方文化的熏陶下长大的。”在认准这个“核心”的前提下,一定程度上,陈晓鸣可以说实现了融贯中西,尽管仍是从事油画的教育和创作为主,却能将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艺术元素运用其中,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一种风格。

追寻大师足迹,游学30多欧美国家,归来仍是“讲汉语的中国人”

追寻大师足迹,游学30多欧美国家,归来仍是“讲汉语的中国人”

追寻大师足迹,游学30多欧美国家,归来仍是“讲汉语的中国人”

出席开幕式的三位当代著名艺术家,陆续为:郭浩、罗江、陈流

“东方的绘画语言崇尚古雅、简约,更多把自己与对象的交流体现在作品里面,绝对不会太写实,更不会画得太满,一定要留白。西方则完全不懂留白,不懂东方的含蓄,这里所表现出来的,就是东西方气质和文化的冲突与差异。”

然而,即便是冲突与差异,在陈晓鸣的作品中,依然呈现出一派平和、平淡之气。亦如其人,选择将艺术与生活的境界,归于平淡。这,也就是他几乎从不参加美术界任何活动的原因。但他说,圈内的一些事情,一些纷纷扰扰,他也会关注,只是,宁愿选择保持距离,绝不愿让它们来干扰自己内心的宁静。

或许,作为一位艺术家,陈晓鸣的心态和心境,总难免会有一些多面性,甚至矛盾。犹如他揽镜自照,所看到的那个自己。

追寻大师足迹,游学30多欧美国家,归来仍是“讲汉语的中国人”

开幕式现场名家云集

在他的个展《山地回响》中,陈列在展厅门口第一位置的,便是那么一张自画像,作于2016年,眉宇间带着一丝忧郁,面目透出峥嵘——连他自己,都有些怀疑。这,是我吗?

“这就是艺术的复杂性,也是人性的复杂性。审视自我,认识自己,永远都是最难的吧。”在观展人群的簇拥中,陈晓鸣笑而自问,若有所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