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艺生疏的观察者”胡正刚,摘取华语青年作家非虚构大奖

第四届华语青年作家奖,于4月27日在四川宜宾揭晓。生于1986年的云南诗人胡正刚,以一部《丛林里的北回归线》,摘取其中的非虚构作品奖主奖。定位于力争比肩日本“芥川文学奖”的这个奖项,由成都市文联《青年作家》杂志社、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联合打造,每年一届,专门针对中国当代45岁以下的优秀青年作家予以奖掖与扶持。

“技艺生疏的观察者”胡正刚,摘取华语青年作家非虚构大奖

《丛林里的北回归线》,胡正刚著,中国青年出版社·小众书坊出版

《丛林里的北回归线》一书,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小众书坊、于2018年6月出版。有着一个很特别的副题:“云南特有族群及原生文明田野调查笔记”。

2011年大学毕业第二年,在云南初露锋芒的青年诗人胡正刚进入《艺术云南》杂志,担任记者、编辑。在朋友介绍下,第一次接触到了端公和傩面具的采访,并由此,开启了他的田野调查之路。

七年的时间里,为了深入调查,胡正刚接触过许多民族,也到过不少人迹罕至之地。他在大地上细致地行走,细致地调查,细致地写作,整整七年,方完成了收录于这部书中的所有作品。成书前,全都在《艺术云南》杂志一个叫做“发现”的栏目发表过。

胡正刚发现了什么?

为其作序的著名诗人雷平阳如是写道——

胡正刚沉默寡言,醉心于查看和分析,像一个旷野上的守夜人,总是把自己的时间和空间交付给大海捞针式的田野调查。没有先入为主的立场,也不想借机扮演僧侣、巫师和草木之王的角色,他只想以旁观者的身份,把不同的族群、信仰和调查对象的现实状态忠诚地呈现给人们。在云南的山野中,可以用来肥硕自身观念的文化资源何其多也,克木人、莽人、俐俫人、契丹人等等没有命名的“民族”,以及散落在大地上的歌书、关索戏、梅葛、面具、户撒刀、土陶,他们(它们)所承载着的神性与人性,往往都是文化人类学者和作家诗人加持自己的灵丹妙药,但他越是靠近他们(它们),就越发小心谨慎,一再地抛开自己的诗人身份,做了一个平心静气的记录者。

最让我感动的是,作为一个出生于1980年代中期的年轻后生,他从不依靠电脑资料,总是一个人或与摄影师程新皓一起,坐着公共汽车,一次次投身到云南最为荒僻的深山老林中去,饿体肤,劳筋骨,穷尽意志,人猿般地做着他想做的事情。

“技艺生疏的观察者”胡正刚,摘取华语青年作家非虚构大奖

胡正刚笔下的克木人

胡正刚“人猿般地做着他想做的事情”。这是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也是一个胡正刚找寻自我的过程。

在一次做莽人的田野调查时,他跟随一对进山采摘草果的莽人夫妇,在高海拔的中越边境原始森林生活了一周。完全没有网络和手机信号,连喝水都非常困难,食物极其紧缺,时值深秋,晚上很冷。好几次,几乎被冻死。

他无法为自己的这个系列文本归类,说不清楚自己写的“究竟是什么东西”。于笔下的那些特有族群文化,他觉得自己注定只是一个形色匆匆的过客,一个技艺生疏的观察者。“与之相反,他们的文化、观念、生存智慧,以及与他们相处的田野调查经历,却深刻地滋养了我。”他说。

“技艺生疏的观察者”胡正刚,摘取华语青年作家非虚构大奖

胡正刚笔下的坡芽歌书

摘取第四届华语青年作家奖非虚构主奖,于胡正刚而言,是一个“天大的意外”。这固然是一个堪称重量级的奖项,但对于他而言,最大的意义,在于帮他坚定了非虚构写作的方向。

在未来近两年的时间内,他都会一直在巍山县南山村担任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工作内容自然与写作毫无关系,但对于非虚构这种深入大地的写作形式而言,则可谓别具意味。

“技艺生疏的观察者”胡正刚,摘取华语青年作家非虚构大奖

人物档案

胡正刚,作家、诗人。1986年11月生,楚雄姚安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参加过《诗刊》社第33届“青春诗会”。著有诗集《问自己》,非虚构《丛林里的北回归线》。曾获2015年度扬子江青年诗人奖,现为大理巍山县南山村驻村扶贫工作队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