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的習俗有哪些,你都知道嗎

正月初二又被稱為“迎婿日”。

在這一天嫁出去的女兒會帶著丈夫、兒女回孃家拜年,要給孃家人發小紅包,以示婚後生活的幸福美滿。回孃家就是古時候說的“歸寧省親”,春節期間回孃家與平日裡大有不同,外嫁的姑娘回孃家前必須置辦一些餅乾、糖果,由母親分送給鄰里鄉親,雖然這些東西並不是什麼貴重禮品,但是體現的是姑娘對故鄉鄉親深深的思念之情。

春節的習俗有哪些,你都知道嗎

正月初三被稱為赤狗日。這一天出門會遇到會不吉利,減少與他人發生口交爭辯之事,宜在家靜養。

正月初四被稱為迎灶日。按照民間說法,這是諸神降臨人間的日子,要供拜諸神。尤其是做生意的人,在這一天也應閉門歇業,民間認為若不這樣做的話,會招致諸神的憤怒,對自己生意不利。

正月初五被稱為破五節。所謂破五就是趕走“五種窮困”,即:“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在這一天大家黎明起來放鞭炮,打掃衛生,包餃子吃。

春節的習俗有哪些,你都知道嗎

正月初六被稱為馬日。一般來說這天是商店酒樓正式開張營業,傳說這天12歲的男孩大受歡迎,因為12是6的倍數,寓意六六大順。

正月初七被稱為人日。傳說從初一開始,上天創造萬物的次序是“一雞二狗,三豬四羊,五牛六馬,七人八古”,所以初七是人日。

正月初八被稱為穀日。民間農俗傳說這一天是穀子的生日,如若這一天天氣晴朗,則該年將是個豐收之年。若天氣陰沉,則該年會歉收,農民需提前做好應對之策。

春節的習俗有哪些,你都知道嗎

我們已經過了許許多多個春節,但是很多人尚不清楚春節到底是怎麼來的。按照民間流傳最廣的說法來看,很久以前有種怪獸叫“夕”,這種年獸在每年年關之時就出來四處騷擾百姓。於是乎老百姓使用紅綢和鞭炮來驅趕年獸,終於成功地趕走了年獸。為了紀念這件事,就把農曆每年的最後一天叫“除夕”,把新年的第一天叫做過年。

春節的習俗有哪些,你都知道嗎

春節這個詞在古代是沒有的。要知道古代用的歷法與現代公曆是不同的,最早的農曆春節被叫作“元旦”,“元旦”一詞最早出現於《晉書》:“

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這種使用方法一直沿用到了清朝末年。

春節的習俗有哪些,你都知道嗎

直到民國時期,為了與西方接軌,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統治,建立中華民國後,正式採用西方公曆以便統計。於是在中國就出現了兩種曆法體系,一種是官方認可的公曆,另一種是民間慣用的農曆,兩種曆法同時並行,服務於農時與日常社會生活。

後來袁世凱考慮到其他少數民族的習慣問題,將傳統農曆新年歲首正式易名為“春節”,傳統的“元旦”“新年”名稱被安置在公曆的1月1日這一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