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常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万卷书等于现在多少书?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鸿鹄迎罡


我先来说一说我如何估算古时的万卷相当于现在多少本书。

古代的卷一般作为韦编和丝编的量词,即用皮绳或麻绳丝绳将竹简串在一起,一卷可短可长,如果取个平均值50cm长的话,基本上会有30多片竹简,以每个竹简30个字来计算,那么一卷书大约有900个字。(以曾经出土的孔子向弟子授诗的文献为参考,31枚共980余字)。那么万卷即9,000,000左右个字了。以一本不太厚的书100K字数来核算,那么万卷基本上是90本书的样子,如果再考虑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区别,按1:3扩展,那么也就是90*3=270本左右的样子,注意,这不到三百本的书都不是很厚哟。

有了万卷的概念,再说说我如何理解杜甫的这句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我个人觉得这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多少少被世人误解了。
杜甫的这句诗是在他36岁时写给“副”丞相的,一方面感激他的荐举,一方面也坦述了一下他个人的感慨,虽然仕途不顺,但他自认还是相当有见识水平的,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说阐述他自己学识的两个事实:博览群书+文章流畅,只是我理解这两个事实其实是相对独立,并不具备大多数人认为的因果关系,也就是说,“读书破万卷”并不是“下笔如有神”的充分或者必要条件。

事实上,确实有些人“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但也有很多人,老天爷天生就赏饭吃,即便不看太多的书,写出来的东西就是妙笔生花,像旅美俄罗斯作家托斯的作品一样,“上帝给了托斯一支流淌香水的笔,笔尖经过,一片芬芳”。同理,很多博览群书的人拿起笔,却相当“难产”。我个人就饱受文字“便秘”的折磨。

以上都是个人观点,供商榷。


整天幻想88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咋看一下就觉得吹牛皮,万卷书,想想古人的书不过是刻于竹简之上,布帛之间而已,一卷书能有个几百字就算不错勒,这样算下来,能有多少字,能过千万吗?老子看个网络小说,没有个几百万字都不好意思出门见人呢,动不动就千万字,搞了半天古人吹的牛皮还不如哥读一部网络小说的字多呢。我啷个下笔没有神,依然只会说卧槽卧槽.....究其原因,在于一个破字,真破啊!

孔子说韦编三绝,说的是这老哥看书,把穿书的牛皮带搞断了好几回。这样看书,书肯定是看破了啊。大家都有读纸质书的经验,能把书看烂都不知道要看多少遍,况竹简乎,况布帛乎。得看个无数遍吧。什么书值得这样看呢?这就涉及到一点,选书。只有值得看的书才会被人看上无数遍,直至于破。否则如我看网络小说一般,一部千万字的,要花一个星期肯定是太长了。真正有用的书,值得看的书,在如今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还是很多的,而值得为人反复诵读,看无数遍的却是不多的,这就需要经典。孔子韦编三绝,一部周易字很多吗?选择真正有用的书,无论是对自己技能提升,思想有所悟的书都是至关重要的,毕竟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只有选择真正的好书,才是对自己有限生命时间的合理安排。

破嘛,不单单是要表现在书搞破了,更重要的是能看破作者所写涵义,讲的是一个什么道理,运用了哪些技巧,这个过程就需要看书人的不段思辨。要不,咋那么多人给书写注解,写读书笔记之类的。为何?那是他们看书时,结合自己的经验知识,在书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所以我们要把书读破,就必然要带上自己的思考,只有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书中两相对照,才能发现此书好处,到底有何助益。进而才能有所得。

说到下笔,看过之后,读书笔记,内涵解析当然算是下笔了。若是自己另开篇章,写文章,要不如我这般动不动卧槽卧槽,自然要去思索写得好,被传颂流传的书籍之技巧,他们是如何把自己见解知识说得让人看了喜欢,表达精确的。在看破书,书看破的基础上,知识见解的积累也有了,发现一些技巧,然后自己加以运用,或者加上自己的构思,对词句有所讲究,自能吸取别人的优秀经验,所以我们看来就是别人的书如有神助。神助原因何在,一来表达精确,说的好。二来嘛,进步太快,昨天写的干瘪瘪,今天盘得极其圆润。这才神嘛。

王阳明说知行合一,知除了自己生活中所得所思,更要通过看书,看其他人的所经过所思,两相结合,才能达到自己的知。而不能将之加以运用,做到行之一步,那也不能算真正的知。最后归于题目,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其实说的就是一句话,读点有用的书,真正加以理解,然后把他溶于自己的表达之中,有内涵有技巧。不但要读,也要下笔写,两者缺一不可,才能如有神助,否则啊,大概就是神经病的神了,卧槽卧槽......


白石龙寄居蟹语


如何看待“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原问题)

说白了,即使再火爆的话题,老祖宗已经早已经说透了。后人的冗长阐述,无非就是重复又重复,咀嚼吐了再咀嚼。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意思就是如果读书很多很多的话,那么写作当然会很神很神。倒真有人探讨起来破万卷是个怎样的破法,如有神又是怎样个神法,真乃隔靴搔痒,吹毛求疵也!

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讲,没有输入,就没有输出,没有足够的输入,也就没有足够的输出;没有有质量和数量的输入,输出也是乏善可陈的。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输入和输出的道理。当然省略了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环节,那就是加工和创造。并不是故意省略掉的,而是,主要为了谈一谈输入和输出的关系。好多学生家长来不来给孩子报个作文培训的速成班,你想想,作文是可以速成的吗?

倒不如好好报个指导阅读,教授引导阅读方法的班。有史以来人们最爱“速成”二字,速成便意味着一劳永逸,速成就意味着万事大吉。

其实也往往是速成害了不少人。

破万卷也好,如有神也好,绝对不是三天两天的事儿。那些崇拜速成的家长也用脚后跟想一想,作文能够速成吗?

人们最认识不到的是,孩子作文不行,既不是组织语言的能力不行,也不是思维的敏捷度不够,更不是猜题破题的方法有误,问题却恰恰出在阅读上面。是阅读不够多,阅读的数量太少,阅读的质量不佳,阅读的习惯没有形成。

总而言之,是孩子的输入有了问题,并不是输出有什么问题。

那些上过作文班的孩子都是个什么结果?

也许,心急火燎的家长连后续效果都没能力说出来呢。

令人好笑的是,面对这个问题,有人却研究开“破万卷”的可能性和“如有神”的程度是个啥?

一个人的信息,只有输入足够多了,才能有条件精准有效地输出。

而读书却不仅仅是输入输出这么简单和机械,不论阅读也好,还是写作也好,都有思维的参与呢。作者的思维,作者的审美,作者的观点,作者的情趣,还有行文方式、知识点滴等等这些都会潜移默化地到了读者心中。如此而来,久而久之,读书真的不仅仅是在读书,而是一种复杂的综合学习过程。

于是,作文该如何去做,当然其中也有了答案。

当然,如果从因果关系上来讲,下笔如有神如果是目的,读书破万卷不啻为最好的手段。而读书破万卷如果是平时的积累,那么下笔如有神也就是作文时普遍的结果。

真的懂得话,还用你分析如何“破万卷”以及怎么“如有神”吗?这就是审题的滑稽和可笑了。还是阅读太少,阅读不动脑子导致的。



阿尚青子


总之;读书多了,满腹经伦,基本括含百科全书,也就是什么都了解,无所不知,相当于全方位的博士,对于演讲,论文,著书都是小菜,笔下生辉,述写极快而准确。俗称笔下有神!

所说的读万卷书;然而,论卷字不能分多少为一卷,每卷书要写一件大事始终或是一个阶段的各种事由的反应效果,再就叙述一个朝代分为几个时期来论述及成一个时期写成一卷。目地是时间,事由始未,段落清晰。

因此所讲读万卷书,万卷书里含概内容可想而知是千变万化,所得学文用来分析,处理,记录,著书来讲就是根本的保证。

宗上所述,读书就要达满罐不响,不能半罐叮当,真正有学问的人,是扎扎实实学来知识,是虚心的连学带问才得来的学问。

有学问,知识广泛,博大经深,方能圣任各种工作,才是真正的高等有用人才,才能为国家建设出谋化策作贡献。……


张师傅5107


读书破万卷,最关键的是这个“破"字。破有所记,破有所立,破有所新,破有所固。同时,“破字也包含着有两层意思,一是量化,二是质化。首先要求是要多读书,积累知识财富。其次是要时时有所发现,发明,悟出道道来,提高个人读书质量。做到有读有思,有读有用,以致发挥读本中的最大效益。许多的科学理论家,在写学术论文的同时,要翻箱倒柜许多的有意义有实用价值的书籍中的有关资料,进行分类整合,再经过实践一步一步总结出来,而达到完美实现的。

其实,有针对性的选学读物,是科学理论家一贯的正确做法。

下笔如有神。读书多了,阅历长了自然而然就在心目中行成了一股用之不竭,好有所长的流水线,时时在心中流过。知识丰厚拈手可得,何乐而不为。例如:同时写一篇同一类型,同一内容的作文,有的文章阅读量高,有的文章阅读量低。有的文章教育意义大,有的文章教育意义小等等。高的大的,合乎题意"下笔如有神"。

万卷书,本人只能用二字概括,那就是“海量"无法估算的。例如:从一篇学术论文的成功和发布,母本十子本十次子本……依次类推。首刋十重刋十再刋……等等,是无法估量的。影响面阅读量和教育面大的无比。以上单指一个方面书籍的发行规模,况且我国还有厘不清数不尽的海量内容的其它书籍。


郁香墨


这个问题有意思

“卷”按个人的理解就是古代的竹简,一卷儿就是一“卷”。

这个我也没考证过,但是个人是这样理解的。

因为古人竹简都需要卷起来,一本书的内容一卷写不完,可分很多卷。

于是就会在每一卷的开头标上“卷十四”“第二十八卷”等等。

然后会在外边用布包上,然后留出一个小签子来,写上第xx卷,方便寻找分类。

个人是这么理解的。

所谓读书破万卷,大概是一个虚指了,因为乾隆时期编《四库全书》,有3500本书,共7.9万卷,约八亿字。

当然这些还是编成书目,有很多书目不能入库,还有很多删减内容。

所以简单算算,一万卷也得上亿字。

一人一天读一万字,一年365万,三十年才上亿。

当然,古人不可能一天只读一万字,现在人看个小说一天都能看几十万字。

再者,古人的“读”,应该有背的意思,并不是说看一遍就算读一遍,起码要深入了解其中内容或者背过来,才能叫“读”。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做古人真难

读书写字一样,读多了出口成章,写多了笔下有神。

万事万物都离不开一个积累。

有文化的人面向大海,想到的是春暖花开

没文化的人面向大海,想到的是“真TM大”

就如同以前读古文,读多了就会写,读散文,写出来如散文,读赋,写出来如赋。如读史纪,写出来如史,一手龙门笔法。

如果小孩每天听到的都是寡妇骂街,那说出话来也如寡妇骂街。


梁宇航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个题意我可谈谈本人的说法,不读书怎能知道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历史,和古今中外的一些历史文化。

书分多样化,千书万卷中凝结了多少历史古今文武之人的亲笔杰作和感受,书中有缤纷多彩的知识世界,多读书可以全方位的了求解文化和道理,多读书我们可以得到心灵上的知识收获,懂得的越多,提个笔写点文章的,就会轻松叙文吧。

知识能改变人生,知识能改变命运,所以这就是读书能破万卷,下笔才能更有写作的功夫的道理,多读书可以冲破知识的大门,超出自我,就能得到很多人世间想知道的奥妙,这就是感受文化带给人们的魅力吧。

个人就谈到这里,欢迎网友们来谈谈吧,谢谢。






老头哥儿


这句话的本义似乎是指,在文学(文艺)创作中阅历,读书、游历、积累、沉淀对创作的重要性。

无论是“有字之书”,还是“无字天书”、天地之大美,灵界之感应都是艺术发生的前提与媒介。所以对我来说这个“万卷书”不拘于多少本,总之要有超过普通读者的储备,关键是读最重要的“经典”,有代表性,一本能顶百十来本。不能是现在市面上的阅读快餐、鸡汤文。而无字之书、文字之外的功夫更重要。虽能博学又能精一,不滞于“有”,能“转识成智”。《金刚经》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如果我们已是有了阅历之人,甚至饱经风霜,那我觉得不必再那么冲着“万卷书”再劳心耗神,要养护我们“绝假纯真”的童心,尤其对于艺术工作者和灵性的生活者!

一起学习,共勉吧!


乐活光阴


所谓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不过是一种夸张的形容而已。它的内涵无非是说,人书读的多了,就会产生很多知识积累。这些知识概念的积累,对具体写作会有很大的帮助和灵感激发的,就如同神助一样。

当然,这句话有个关键词“破”,意思是“破解”。换句话说就是对自己所读的书,一定得“破解”,不能一知半解。^o^


皛舒


"万″者,喻多也;非量所囿。若仅作量解乃执相矣。或量抑或遍皆有可能。先贤曰:学富五车,非"五车"之量也。学问之事当辟不求甚解之弊,于子云亭处文化才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