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起义后,唐、元、明都熬不过20年,为何清朝能熬61年?

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古代中国进入封建社会阶段。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这就给地主玩土地兼并提供了机会。一般而言,王朝初建之时,为了确保赋役征收,朝廷都会采取抑制兼并政策,防止自耕农大量破产。到了王朝中后期,随着朝政腐败、贪污横行,兼并之风盛行,农民大量破产,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在此背景下,农民因生活所迫而不得不走上抗争之路,即是常说的“农民起义”或“民变”。当大规模的“民变”开始后,封建王朝也就进入灭亡倒计时,几乎无再翻盘之可能。

农民起义后,唐、元、明都熬不过20年,为何清朝能熬61年?

公元878年,黄巢起义爆发,907年,朱温废掉唐哀宗,唐朝灭亡,相距19年。

公元1351年,红巾军起义爆发,1368年,徐达、常遇春北伐大获全胜,元朝灭亡,相距17年。

公元1629年,李自成率众起义,1644年,崇祯在煤山歪脖子树上吊自杀,明朝灭亡,相距15年。

公元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号召拜上帝教会众起义,这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也是最成熟的农民革命运动,1912年,宣统帝溥仪下诏退位,接受共和制,结束了大清历史,也结束了封建专制之历史,期间相隔61年。

这就有意思了,大规模“民变”出现后,唐朝、元朝、明朝等都熬不过20年,为何清朝却能延续国祚61年,且还曾出现短暂的“同光中兴”之局面?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

农民起义后,唐、元、明都熬不过20年,为何清朝能熬61年?

其一、汉族地主势力强势崛起,给清朝注入新鲜血液,延续其寿命

1851年1月,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与大清进行了14年战斗,起义军纵横全国十余省,攻略500余座城市,消灭大批满蒙贵族精英,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统治基础。按理说,清朝在此次“民变”后会很快衰落、灭亡,事实则并非如此,大清不但没有快速灭亡,反而延续半个世纪国祚,还出现过“同治中兴”之局面。这是为何呢?因为太平天国运动后,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为代表的汉族地主这支沉睡200年之势力强势崛起,他们平叛各路起义军、开展洋务运动、兴办新式学堂、组建近代化海军,给大清帝国注入了新鲜血液,延续了寿命。尤其是洋务运动,这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意义非同一般。

农民起义后,唐、元、明都熬不过20年,为何清朝能熬61年?

其二、清政府与列强勾结,借助其力量延续国祚,维持表面统治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始勾结西方列强,借助其力量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并成功将其扑灭,此种借助外力来镇压国内“民变”之事,唐朝、元朝、明朝都没做过,当然也没有此种条件。1895年,清朝在“甲午战争”中惨败,被迫对日本割地求和、赔偿白银2亿两、赎辽费3000万两;1901年,清朝与十一国签订《辛丑条约》,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按理说,如此巨额赔款势必会加重人民负担,各种苛捐杂税也会落到人民身上,从而激化社会矛盾,酿成更大“民变”。确实,巨额赔款的确加剧了人民负担,但清朝通过对外借款方式偿还赔款,没有在短时间内将负担全部压到人民身上,人民反抗自然就不会很激烈。可以说,清朝借助了外国力量,维持了统治。

农民起义后,唐、元、明都熬不过20年,为何清朝能熬61年?

其三、中外民族矛盾尖锐,人民转移斗争对象,清朝可以借机续命

鸦片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侵略不断加深,中外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双方矛盾十分尖锐。在此种背景下,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首的汉族精英虽说手握重兵,且对大清万分不满,但考虑到西方列强随时之进犯,也不敢取代清王朝,以免列强乘着中国内战趁虚而入,进而导致华夏大地分裂。在底层也是如此,大多数群众认为生活之苦难是帝国主义造成的,因为他们有特权,所以任意欺负中国人,因此他们将打击对象从清王朝转到帝国主义。例如,清末风靡一时的“义和团”运动,虽说其盲目排外之做法不可取,其“扶清灭洋”之口号也带有局限性,但它至少表明了中外民族矛盾已十分尖锐,反对帝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是人民的呼声。

农民起义后,唐、元、明都熬不过20年,为何清朝能熬61年?

综上所述,大规模“民变”出现后,唐朝、元朝、明朝都熬不过20年,而清朝却可以延续61年,且出现“同光中兴”之局面。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外民族矛盾尖锐之大背景下,沉睡200年之汉族地主势力强势崛起,给大清王朝注入新鲜血液,从而延续国祚。可惜,大清还是抓不住这历史机遇,没能从根本上进行变革,实现真正富强,最终被汉族地主抛弃,走向灭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