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在二戰中日軍不敢和蘇軍拼刺刀?

蘆方文


我只能說,提出這個問題的人沒有一點歷史常識!

還二戰中日軍為什麼不敢和蘇軍拼刺刀?

你問問蘇聯大兄弟給過他們拼刺刀的機會嗎?

恕我直言:就拼刺刀這一項,日本鬼子就他孃的沒慫過。

不管是在國內戰場還是在國外戰場,小日本鬼子拼刺刀堪稱無敵。

就國內戰場:不管是面對國內的八路軍還是國民黨和地方軍隊,日本人拼刺刀從沒慫過;日本人的拼刺技術相當棒,曾經一度給我們帶來很大的傷亡。

國外戰場:不管是面對火力強大裝備精良的美軍還是面對機械化的蘇軍,日軍都敢大喊一聲“甜惱黑卡灣仔”或是其他的什麼口號然後端著刺刀嗷嗷叫的往上衝;就這一點,你不得不服,武士道的洗腦能力,真雞兒強。

日本人拼刺刀真的沒慫過誰。

日蘇曾在張鼓峰幹過一場,戰爭結束後雙方統計了各方傷亡人數。
被槍彈殺傷:蘇軍869人,日軍323人,交換率2.7:1。
被彈片殺傷:蘇軍1498人,日軍572人,交換率2.6:1。
被冷兵器殺傷:蘇軍110人,日軍4人,交換率28:1,看看這數字,就知道日軍刺刀的厲害,管你人高馬大,照樣一槍挑翻你。

如果不是美國大兄弟的支援,還有自身裝備的更新,蘇聯大兄弟怕是不會打的那麼順利;後期毛子就沒有給過日本人拼刺刀的機會,因為這樣傷亡太高了,所以不存在日本人不敢和蘇聯人拼刺刀的事。

如果在戰爭後期,蘇軍能放棄自身的火力優勢,轉為和日軍拼刺刀,我想這些日軍怕是做夢都能笑醒。


無雙雜貨鋪


為何二戰中日軍不敢和蘇軍拼刺刀? 要是能獲得與蘇軍拼刺刀的機會,他們做夢都會笑醒。

真相永遠只有一個,要知道在拼刺刀方面,日軍可是首屈一指的專家,在這方面美蘇都自愧不如,根本不存在什麼害怕,相反日軍反而十分樂衷於拼刺刀。



為什麼呢?整個二戰期間,日軍生產了680萬把刺刀,光看這刺刀數量就該明白,日本對刺刀的熱衷在世界上絕對都排得上號。

日本的三八大蓋,槍身全長127.6釐米,再加上30式單刃刺刀後就可達166.3釐米,比日軍士兵平均高度還要高上一大截。這種長槍管的設計思路,除了謀求子彈射程遠,另外就是可以在刺刀戰中彌補日軍身高缺陷。

日本男子從小就要接受各種拼刺訓練,把它當做重要考核目標。日軍如此熱衷拼刺刀,根本的原因還是窮,捨不得用子彈解決問題。

你可能會在各種電視劇看到日軍和我國八路軍,新四軍拼刺刀。可是為什麼沒聽到過蘇軍和他們拼刺刀的新聞呢?


既然日軍有這麼強大的白刃戰能力為何不與蘇軍拼刺刀呢?

他們也想啊,可關鍵是對方不給機會啊。蘇聯軍隊大部分時間內,可不存在缺子彈的問題。

自古以來日軍就有崇尚武士道精神的習慣,覺得近身搏鬥才是士兵英勇的體現,並且宣稱,不會拼刺刀的士兵不是一個好士兵。因為武士道精神的支撐,日軍近距離拼殺完全視死如歸,試想一下,你有一個分分鐘敢給你切腹自盡的經過充分拼刺訓練的對手端著166釐米的刺刀衝上來,你不害怕?

對自己狠,對敵人更狠就是日軍的作戰態度。 蘇軍也不是沒和日軍小規模嘗試過拼過刺刀,他們想著自己人高馬大還怕那平均身高不足160的日本兵?

可是拼完後,他們就後悔了,本來與生俱來的身高優勢,在日軍刺刀面前都不值一提,沒辦法,誰讓人家接受過系統化的訓練呢。


日蘇曾在張鼓峰幹過一場,戰爭結束後雙方統計了各方傷亡人數。

被槍彈殺傷:蘇軍869人,日軍323人,交換率2.7:1。

被彈片殺傷:蘇軍1498人,日軍572人,交換率2.6:1。

到這兒,你可能會說還好啊,傷亡比率還沒拉開,畢竟當時蘇聯的武器準備還沒跟上來,可以表示理解。但是,接下來的數據就會讓你吃驚。

被冷兵器殺傷:蘇軍110人,日軍4人,交換率28:1,看看這數字,就知道日軍刺刀的厲害,管你人高馬大,照樣一槍挑翻你。

到後來獲得美國援助,蘇軍武器裝備鳥槍換炮之後,遠遠看見日軍就一頓槍林彈雨的招呼過去,根本不給日軍近距離接觸的機會,實在是被他們那種刺刀捅怕了。

拼刺刀的前提就是你要衝到對方的面前,且對方沒有合適的作戰武器,只能選擇和你白刃相接。 在二戰的後期,因為知曉了日軍刺刀的厲害,在1945年德軍投降後,蘇軍直接出動坦克群在東北平原一路高歌猛進,一點機會都不給關東軍。

任你武功再高,我照樣一槍撂倒。都是熱武器時代了,誰還跟你玩十八般兵器啊。

所以,板載衝鋒對陣烏拉衝鋒,直接單挑,烏拉是吃虧的。

蘇軍配備的衝鋒槍在日軍中彷彿就是割草機般的存在,大片大片的日軍被收割被壓制。況且日軍和蘇軍交手又主要是在北方平原地區,來再多的日軍也不怕,無非也就是多幾輪掃射,日本人基本上沒有和蘇軍拼刺刀的機會。

日本人拼刺刀技術,也就只有在稍微比他弱小的中國面前,才能發揮出白刃戰的厲害,要是在抗日戰爭中,我們中國軍隊也有美蘇的裝備,誰又願意和日軍拼刺刀呢?


中國軍隊對日軍都是採取以多換少的打法,每一場戰爭後,不知埋藏了多少錚錚鐵骨。在此,向那些不懼生死、保家衛國的抗戰英烈們致以崇高的敬意。


歷來現實


不是不敢,而是沒機會。

日本在二戰時拼刺技術他若說第二,我認為沒人敢說第一。

二戰中,有兩個國家的軍隊最喜歡拼刺刀,分別是中國和日本。中國軍隊是因為彈藥匱乏無奈採取近身肉搏,但日本人是打心底的號這一口。你說日軍不敢和蘇軍拼刺刀,這明顯與事實不符。

二戰時,蘇軍使用的PPS衝鋒槍每分鐘可射出800發子彈,在百米內的近戰中對付人海戰術,堪稱“大殺器”。日軍在這種情況下還非要拼刺刀,那肯定是腦袋發熱。二戰時,在日軍與蘇軍僅有的一次白刃戰中,蘇軍需要28個人才能收拾一個日軍。

1938年6月,蘇軍突然佔領了張鼓峰,並在山上修築了工事,這時正值日軍攻打中國漢口的前夕,為了避免與蘇軍的發生衝突,日軍讓三名軍人化裝成朝鮮農民到張鼓峰附近偵查,結果指揮官松島被擊斃,其餘兩人逃跑。事態升級。

7月30日夜,日軍對張鼓峰發動突襲,次日凌晨佔領張鼓峰。蘇軍於當天,在炮兵和航空兵的掩護下對日軍狂轟濫炸,並且在地面對日軍發動進攻。戰事僵持到8月10日,雙方簽訂了停戰協議,蘇聯控制了張鼓峰。

在張鼓峰戰鬥中,蘇軍死傷2752人,日軍傷亡914人。其中蘇軍被冷兵器所殺110人,日軍為4人,交換率28:1。也就是說,在此次白刃戰中,日軍用一人能換取蘇軍28人的生命,可見日軍在二戰時的拼刺技術可以說是頂級水平。可惜在二戰後期,無論是美軍還是蘇軍都裝備了衝鋒槍,都不會給日本人拼刺刀的機會了。

要說起白刃戰,其實在二戰之前,俄軍白刃戰的水平是相當的高,我覺得不低於日軍在二戰時的水平。熟悉軍史的人都知道俄羅斯蘇沃洛夫將軍那句名言:子彈是笨蛋,刺刀是好漢!俄羅斯軍隊自帝國時期就特別注重近戰,這主要是因為俄羅斯帝國長期以來火力不佔優勢的緣故。

俄羅斯的軍事工業技術長期落後於歐洲很多國家,所以俄羅斯的槍械水平質量很差。蘇沃洛夫將軍時代,就連英、法這樣的軍事強國的槍械技術都存在一些不足。當時的滑膛槍精度差、射速低,裝填速度也慢,所以當時的戰法是排槍槍斃戰術。軍隊組成線列陣排槍,靠子彈牆形成殺傷,幾輪之後就轉入殘酷的肉搏戰。

俄軍的槍械質量就更差了,經常性卡殼,這就造成俄軍歷來將白刃戰視為制勝的法寶。拿破崙侵俄戰爭、克里米亞戰爭、中俄戰爭、日俄戰爭,甚至一戰,俄軍經常性的使用白刃突擊,這時期的俄軍白刃戰水平在全世界也難覓對手。

當年拿破崙東征,庫圖佐夫將軍多次依靠白刃戰打敗法軍,日俄戰爭時期,三四個日本兵才能拼死一個俄國兵,清軍面對俄軍白刃突擊基本上一觸即潰,英、法、土聯軍在克里米亞也曾讓俄軍白刃戰擊潰。所以俄羅斯帝國時期俄軍的白刃戰能力極強。

一戰之結束後,蘇聯學習西方重視火力,加之後來蘇聯重工業實力的大幅度提升,蘇軍的白刃戰能力相對於俄帝國時期軍隊有所下降,蘇聯時代蘇軍的白刃戰能力已經不及後來重視白刃戰的日軍。但隨著二戰的爆發,戰爭進行到1945年,蘇軍八月風暴中,蘇軍白刃戰能力又不在日軍之下,這主要是因為日軍精銳部隊已經打沒了,蘇軍由於戰爭的洗禮對白刃格鬥又重視起來。因此也形成了日軍在二戰時不敢和蘇軍拼刺刀的假象,其實這種看法很片面,日軍不是不敢,而是沒機會。


野史也是史


風語者來回答這個問題。

二戰時候日本人和蘇軍碰面的機會,一是在諾門坎戰役,二是蘇聯百萬大軍進東北。諾門坎戰役,朱可夫用的是現代化機械化步兵炮兵,加上飛機,作戰理念很先進,日本人少有機會發揮拼刺刀戰術,事實上蘇軍根本不是拼刺刀對手,沒有拼刺刀的訓練和心理準備,也沒有勇氣比,日本由於向來注重刺刀戰術,想發揮長處,蘇軍總是避免,一旦遭遇,人高馬大的“毛子”也十分膽怯,根本佔不了上風……說蘇軍不怕和日軍拼刺刀,完全是胡說的……諾門坎戰役時,日軍還是軍力正盛時期,兵源都是精銳之師。

等到蘇軍反攻時候,日本由於“南下”太平洋戰爭需要,駐守中國東北的關東軍,基本抽調了絕大多數能打仗的人,去了東南亞戰場,留守的軍人,多次由國內補充,人員難找,連14歲的孩子都來充數,所以,到蘇軍大舉進入東北時,日本人多是菜鳥了,會拼刺刀的人已經很少了,也少有戰場表現,而是“牆倒眾人推”“樹倒猢猻散”,爭相保命的多,所以蘇軍才有勇氣不怕日軍的刺刀……再說,蘇軍那時候的“波波沙”可是很牛逼的,不會給你機會端刺刀的……這才是真相。風語者原創,點個贊吧!


風語者034


日軍也想和蘇軍拼刺刀,可蘇軍的實力不允許啊!

日軍確實很愛拼刺刀,但拼刺刀有一個起碼前提,必須是近身搏鬥,百米開外拼刺刀是不存在的,只有小李飛刀才能這麼牛,遠距離打擊。

抗日神劇中,我軍比日軍還喜歡拼刺刀,為啥呢?因為拼刺刀顯得英勇,還能彰顯中國功夫和大刀片子的牛叉,觀眾喜歡看,導演也喜歡拍。

但在真實的二戰戰場中,鬼子也不傻,如果能在百米以外用槍解決戰鬥,何必拼刺刀?所以我軍衝鋒時,鬼子肯定是先開槍,只有衝到跟前,短兵相接時,不得已才拼刺刀。

我們再看二戰中日軍和蘇軍的交鋒情況。

二戰期間,日軍和蘇軍交鋒不多,一次是1939年的諾門坎戰役,一次是1945年蘇軍出兵東北。諾門坎戰役蘇軍慘勝,出兵東北則是日軍慘敗。

無論哪一次戰役,日軍都很想和蘇軍拼刺刀,但蘇軍不答應,因為沒必要啊!

諾門坎戰役中,蘇軍在總攻階段投入坦克500多輛,裝甲車380多輛,火炮540多門,飛機500架,消耗炮彈炸彈3萬多噸,各項投入完全碾壓日軍,還要跟日軍拼刺刀?

蘇軍出兵東北時更別提了,面對日軍的精銳關東軍(儘管已不如早期精銳),完全是秋風掃落葉,面對蘇軍恐怖的坦克集群、裝甲戰車海、自行火炮群,就連小日本的鐵皮坦克都只能充當炮灰,血肉之軀的鬼子們根本沒有衝鋒到蘇軍面前拼刺刀的機會。

即便日軍光著上身,鬼叫著逃過火炮、機槍的火力封鎖,僥倖衝到蘇軍跟前,可面對蘇軍裝備70多發子彈,每分鐘900發射速的波波沙衝鋒槍,只能像韭菜一樣被收割。

至於人海戰術,不好意思,比人海,沒有哪個國家能拼過蘇軍。

初期的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上敢和美軍拼刺刀,怕死的美軍士兵被不怕死的日本武士嚇壞了,但後來美軍摸透了日軍的套路,改進了步兵掩護配合戰術,加上配備衝鋒槍、手槍,日軍和美軍拼刺刀的機會也越來越少了。

說到底,日軍也就敢仗著自己的格鬥素養和刺刀長度優勢,欺負一下裝備落後的中國軍人,而我們在這方面確實拼不過鬼子,但在武器裝備十分落後的情況下,當子彈耗盡,雙方誰也不放棄時,也只能近身肉搏了。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在二戰中沒有小鬼子不敢做的事,他們不是不敢,只是沒這個機會,蘇軍壓根不給日軍拼刺刀的機會。


日軍拼刺刀吊打東亞各國

二戰時,日本陸軍的裝備僅三八式栓動步槍、歪把子、九二重機槍、擲彈筒、九二步兵炮等,這樣的裝備對付東亞一批農業國家,確實很有優勢。

小鬼子的戰術也很簡單,九二步兵炮一頓轟,擲彈筒炸掉對方的機槍,然後重機槍掩護步兵前進,這些步兵口喊萬歲,然後衝鋒拼刺刀,這樣的戰術吊打東亞國家屢試不爽。

東亞國家的軍事裝備實在太差,日軍的三八大蓋在蘇美兩國眼裡就是批垃圾貨,可在東亞國家的眼中就是一堆的寶貝,這些國家連機槍和榴彈炮都缺少,更別說那些坦克了。

被火力壓制無法拼刺刀

但是,隨著戰爭進入白熱化和戰場的轉移,日本的對手不在是那些武器裝備落後的農業國家,而是蘇軍和美軍。此時,日軍面對都是卡賓槍、半自動步槍、衝鋒槍等比他們更先進的武器,在這樣的火力下,日本對東亞各國的優勢在蘇軍面前沒有任何效果,蘇軍的火力完全壓著日軍打。

日軍的老戰術,衝鋒拼刺刀,碰到了蘇軍的強大火力壓制,基本上步兵還沒衝到對方面前就被擊殺,壓根就沒有拼刺刀的機會。

此外,美軍對於日軍的拼刺刀也有一套方法,他們的大兵身上都裝備有M1911手槍,在如此近的距離內,對付衝鋒的日軍效果非常的好,這樣一場戰鬥下來,日軍的傷亡非常的大,吃過虧後的日軍至此就不敢貿然發動衝鋒拼刺刀了。

蘇美兩國在前期剛跟日軍交手時吃過夜戰、近戰、肉搏、白刃戰的虧,為了針對日軍的戰術,蘇美兩軍採用了火力覆蓋,陣地兩側重機槍掩護,美軍還為大兵們每人裝備了M1911手槍,以專用於對付衝鋒過來企圖展開白刃戰的日軍。畢竟日軍的拼刺刀在二戰時是首屈一指的。

面對蘇美兩國專門擬定對付衝鋒拼刺刀的戰術,日軍在吃過幾次虧後,也不敢喊萬歲衝鋒了。

關於拼刺刀

拼刺刀這個問題,在抗日戰爭中,我國烈士經常與鬼子近戰交鋒,從健在的抗戰老兵口中就經常提到鬼子的厲害。

抗戰時期,有次小規模戰鬥,雙方都衝鋒拼刺刀,三個人對付一個落單的鬼子。其中一人上去一刺,立馬就被鬼子挑開,然後迅速往我方士兵腿上一刺,就是一個對穿,從此這個腿就瘸了,鬼子的刺刀技術確實厲害。

日軍從入伍服役開始就會學習拼刺刀技術,對於刺刀搏鬥經驗豐富,在佔領各國後他們甚至拿活人訓練,以熟悉如何有效的刺入對方關鍵部位造成嚴重傷亡。

老兵說,能與刺刀抗衡的還是當時的紅纓槍比較好用。


大國布衣


其實不是不敢,而是實在找不到什麼機會來拼刺刀。二戰中,蘇聯、美國等國家,都傾向於使用輕機槍,所以他們製造的武器也都是很普及的輕機槍,而日本在二戰中使用最多的,依然是大家熟悉的三八大蓋。這是什麼槍呢?稍微看過電視劇的人都知道,這就是一種步槍。



這種步槍倒是也有它的的有點,一來是射程很遠, 比輕機槍要遠得多;而來是精度高,機槍掃出去可能十發就中一個,這步槍可能就是一槍一個。最重要的一個優勢是,這種步槍可以搭配刺刀,而輕機槍一般是不配刺刀的。而且三八式步槍的長度有1.7米,搭配上刺刀後有明顯的長度優勢。我國古人講究“一寸長一寸強”,說的就是冷兵器的長度給爭鬥帶來的優勢。如果有足夠長的武器,在很遠的地方就會受到威脅,短小的兵器顯然很吃虧。

日軍為何要大規模使用這種步槍呢?就是因為他們很喜歡這種武器搭配刺刀這個功能。日本基本沒和蘇聯人打過,一直一來不是侵略周邊的弱小國家,就是在侵吞我國國土。而我國在清末也是一個相當落後的國家,所以日本人在和我們作戰的時間裡,越來越感覺到刺刀的實用。這裡有兩個原因,一來是日本本土資源少,彈藥供給不足;二來就是我國武器落後,所以日本人覺得我們很好欺負。正是因為這些原因,再加上日本人一貫想擴張的企圖,所以他們從小就學習武術,在部隊的基層都有大量的教官來教授刺刀拼殺的技術,所以,在拼刺刀上,日本人是很有一套的,所以他們不存在不敢拼刺刀一說。



後來他們這一套對付我們國人確實很有效,因為我們國家在那個時候,不但武器落後,關鍵是膽小。但是日本在對上蘇聯後,這個就不好用。蘇聯人的武器裝備在經過短暫的發展後,也極為強大,大量的輕機槍在士兵們中間普及,而輕機槍在近戰中, 不管是衝鋒還是防守,效果都極為明顯,在這麼短的距離內,在密集的子彈佈防下,日軍根本沒機會拼刺刀,等他們衝過來的時候,早就被殺得差不多了。

而且蘇聯人在戰場上對於熱兵器的使用很有一套,他們不但生產了許多輕機槍,更生產了許多裝甲坦克!在坦克的掩護下,在輕機槍的突擊下,日軍靠著一槍一槍發射的三八大蓋根本無法抵擋,別說衝鋒了,防守都防不住。



在張鼓峰戰鬥中,蘇聯人傷亡人數是日本的三倍,但是雙方冷兵器傷亡比卻高達28!也就是說一個日本人就能拼掉近三十個蘇聯人!要知道,日本人個頭普遍不高,身體遠沒有蘇聯人結實,但是這樣高的冷兵器拼殺比例,足以說明日本人對於此道有多麼擅長,而這正是日軍在二戰打造近700萬把刺刀的用意所在。如果蘇聯人也像我們國家的軍備一樣,那也許在戰場上,還會被日本反撲!


小鎮月明


日軍不敢和蘇軍拼刺刀?No,日軍最不怕的就是拼刺刀,哪怕蘇軍人高馬大還有大量自動武器,但是日軍就是敢和蘇軍拼刺刀。

無論是張鼓峰事件還是諾門罕事件,還是日後蘇軍出兵東北,蘇軍和日軍都進行過不止一次的白刃戰,諾門罕戰役,據說有個日本兵連著刺倒13名蘇軍。而到了蘇聯在二戰末期出兵東北,還是有白刃戰出現。

日本戰敗後,四百多日本兵和蘇軍交手,面對蘇軍,日軍假投降,蘇軍過去之後大量日軍從壕溝裡面竄了出來,與蘇軍進行拼刺。面對日軍的拼刺,蘇軍的衝鋒槍根本無法發揮,反而被日軍刺死了一百多人。

這就說明了,日軍根本就不懼怕和任何人拼刺刀,即便面對蘇軍也不例外。多數情況下,蘇軍是根本不會讓日軍近身的,除非日軍使詐,讓自己能夠近身靠近蘇軍,一旦膠著在一起,日軍就有優勢了。

然而,日軍衝鋒的時候,多數情況下,會被蘇軍利用火力優勢消滅在路上。機會上,日軍欠缺,但是絕對不是不敢。


軍武文齋


日軍不能說是不敢和蘇軍拼刺刀,而是沒有機會能和蘇軍近身,蘇軍根本不可能給日軍近身的機會,就消滅日軍了,所以造成日軍不敢和蘇軍拼刺刀的假象。

大家都知道,日本十分鐘愛近身搏鬥,對拼刺刀這項技能也是很熱衷,這在日本是有傳統的。這就要從日本的武士道精神說起,日本崇尚冷兵器廝殺,從甲午中日戰爭開始,到日俄戰爭,918事變,再到侵華戰爭,日本在對外戰爭中一直沒放棄近身搏鬥,有的時候日本人在搏鬥時還會把步槍子彈退出去,再去拼刺刀。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跟中國當時羸弱的國家實力有關係。日本從甲午戰爭開始,一直到侵華戰爭中前期,日本的對外戰爭都是佔便宜的。中國的國力由於滿清的耽誤,讓中國一下變成連日本這個“蕞爾小國”都能欺負的東亞病夫,中國老百姓的日子更加窮困,之後各地軍閥長期的混戰,造成經濟的貧窮,軍隊的補給都跟不上去。

中國軍人當時都是面黃肌瘦,臉大部分都是菜色,而日軍則不一樣,雖然矮小,但是身上的肌肉顯示出營養的充實,臉上都是紅光滿面,中國軍人由於營養不良,一個日本人能一個挑好幾個中國軍人。這就造成一個很嚴重的後果,就是中國軍隊,和日軍遠處開火,兵器不行,打不過日本,好不容易貼身戰鬥,卻也佔不了便宜,所以中國軍隊前期與日軍作戰時傷亡很大。

但是到了蘇聯和日本人交戰的時候,情況可就不一樣了。雙方在日俄戰爭後第一次交手就是諾門坎戰役,當時斯大林害怕日本人從東邊偷襲,於是派了朱可夫去了諾門坎,朱可夫帶的也是精銳的機械化部隊。蘇日過招,直接就是坦克大炮對轟,日本人兵敗諾門坎,也不敢再對蘇聯有什麼非分之想,北上變成了南下,但是日軍在東北保留著大批的精銳關東軍,足見日軍對蘇聯的忌憚。

到了1945年8月9日,蘇聯為了進一步搶佔二戰的勝利果實。派名將華西列夫斯基掛帥,出動一百多萬部隊,進攻東北的關東軍。按說,關東軍還有75萬人,應該會打的比較激烈,怎麼幾天就被蘇軍砍瓜切菜般收拾了?原來隨著二戰局勢的發展,日軍逐漸抽調精銳的關東軍,留守在東北的變成了二三流的部隊。而當時的日本政府還做夢蘇聯不會出兵,即使出兵也不會這麼快集齊部隊。關東軍被打了個措手不及,日本人前期還打算抵抗一番,準備以巷戰的方式打持久戰,誰知蘇聯的機械化部隊如此強勁,一夜推進好幾百公里。日軍的心裡防線一下就瓦解了,戰鬥意志完全喪失,連日本天皇是誰都顧不上了,還拼刺刀呢,沒幾天就投降了。

可以說,蘇日在諾門坎交手是沒給日本人拼刺刀的機會;到了1945年,一是沒機會,二是即使給了機會,日本人也不敢拼刺刀了。


山人維屏


不是不敢,而是沒機會

首先先跟大家說明一點,在二戰中日軍的戰鬥力非常強悍,尤其是日本關東軍,其巔峰時期的戰力更是不可小覷。


1939年5月11日,日本關東軍與蘇軍在諾門罕地區爆發交戰,這就是著名的“諾門罕戰役”。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國內都認為蘇軍在諾門罕戰役中是大獲全勝,但根據後來的解密文件顯示,在這場戰役中,蘇軍在火力和兵力均佔優勢的情況下,僅以慘勝告終,傷亡甚至比日軍還大。

與盧溝橋事變相似,諾門罕戰役的爆發也是由一起突發事件引起的,也是日本關東軍“以下克上”的經典案例。在戰爭爆發後,日軍狂妄自大,並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甚至連彈藥都沒有備齊,前線兵力也不充足,有很多參戰部隊還是邊境巡防部隊,並非精銳。但就是如此一支準備不充分的日軍,卻給予蘇軍以重創。

由於雙方的戰場位於平坦的大草原之上,蘇軍統帥朱可夫調來大量裝甲部隊,其中坦克數量更是有7:1的優勢,但到了前線的蘇軍發現,日軍根本不怕坦克。面對蘇軍的裝甲部隊,日軍利用工事頑強阻擊,並且多次在夜晚組織反擊,用燃燒瓶擊毀大量蘇軍坦克。

眼見在正面戰場上無法突破日軍防線,朱可夫緊急從歐洲地區往遠東運送大炮軍火,而為了調運軍火,整個西伯利亞大鐵路已經快崩潰了。

(為了壓制日軍,蘇軍調來大量機槍和火炮)

平心而論,在諾門罕之戰中蘇軍完全就是用鋪天蓋地的火力把日軍擊退的。但面對戰力爆表的日軍,蘇軍的亡則大幅高於日軍。據俄羅斯官方公佈的數據,蘇軍在諾門罕戰役中傷亡共計2.5萬人,而日軍傷亡只有1.9萬人。

在整場戰役中蘇軍共計消耗彈藥81000噸,而日軍則因為輕敵,且當時日軍的主力在關內與中國軍隊作戰,火炮和彈藥均儲備不足,以至於最後被迫撤退。但是即便如此,日軍步兵仍舊多次打退蘇軍裝甲師的進攻,並多次與蘇軍發生肉搏戰。

當時日軍的單兵戰鬥力非常厲害,絕對不怵人高馬大的蘇軍,在雙方的刺刀較量中蘇軍更是徹底完敗,不存在日軍不敢和蘇軍拼刺刀的說法。

日軍是二戰時期最重視單兵格鬥的軍隊,日軍在二戰初期時的兵員素質也非常高,格鬥技術在各國軍隊中都是拔尖的。而且日本的三八式步槍也非常適於近戰肉搏,該槍加上刺刀全長166.3釐米,甚至超過了當時的軍日士兵的平均升高,這在肉搏戰時很佔優勢。無論是美軍還是蘇軍,日軍都是敢於向前近戰的。

(太平洋戰場上日軍皆是帶刺刀衝鋒)

不過礙於軍事思想的落後以及國內資源的枯竭,日軍非常輕視突擊步槍和衝鋒槍的使用,直到戰爭後期才開始給前線部隊配發衝鋒槍。

在太平洋戰場上美軍大量使用湯普森衝鋒槍和M3式衝鋒槍,根本不給日軍貼身近戰的機會,而蘇軍也在1941年開始裝備了大量波波沙衝鋒槍。雖然日軍也在同時期研製百式衝鋒槍,但由於該槍造價十分昂貴,使得裝備的數量並不多,這導致日軍在戰爭後期經常遭到美蘇兩軍的火力壓制。

(百式衝鋒槍,由於設計問題和造價高昂,該型衝鋒槍只造了3萬把,而相比之下蘇聯的波波沙衝鋒槍則造了600萬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