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泰坦——蘇聯海軍1164型“光榮”級導彈巡洋艦發展史(一)

紅色泰坦——蘇聯海軍1164型“光榮”級導彈巡洋艦發展史(一)

經過多年建設,蘇聯海軍已經初步擁有了數量龐大的反潛作戰艦艇,它們既可用來掩護己方彈道導彈核潛艇在“堡壘區”內的活動,又能挺進大洋尋殲西方戰略核潛艇。而在同一時期的蘇聯海軍序列中,用於完成戰役-戰術任務的水面戰鬥艦只有寥寥數艘58型和1134型導彈巡洋艦。出於構建均衡型艦隊的需要,海軍從70年代初開始重新考慮發展擁有獨立作戰的攻擊型水面艦。之後誕生的傑作,就是以“航母殺手”的美譽而聞名於世的1164型(“光榮”級)導彈巡洋艦。

設計背景與方案演變

經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場上一系列的海空廝殺,美國海軍逐漸形成了以航空母艦及其艦載航空兵為核心的作戰體系。蘇聯海軍要想反制西方陣營的海軍力量,就必須將消滅北約海軍航空兵和航母作為首要任務。核武器的出現,更是讓消滅敵方航母這一問題提升到了核戰略安全的高度。美軍超級航母所具有的戰略核打擊能力,使得蘇聯沿海的城市和軍事設施,以及蘇聯海軍艦隊本身都面臨嚴重的核威脅。

而隨著美國海軍將投送戰略核武器的主要手段從航母轉變為核潛艇,蘇聯海軍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將北約的戰略核潛艇視為主要假想敵。再加上以赫魯曉夫為代表的蘇聯領導人盲目迷信核武器的威力,認為大型水面艦已經過時,蘇聯放緩了導彈巡洋艦的建設,轉而大批量地建造以反潛為主要任務的大型反潛艦和大型反潛艦。同一時期,蘇聯海軍將反水面艦艇的主要任務交給了裝備飛航式反艦導彈的飛航導彈核潛艇和海軍航空兵。

然而,若要在沒有空中掩護的情況下對攻防兼備的美國航母戰鬥群發動立體突襲,或是組成反潛搜索群在遠海發現並摧毀歐美國家的戰略核潛艇,蘇聯海軍可能會蒙受難以估量的巨大損失。按照蘇聯人自己的模擬推演,由6架攜帶反輻射導彈和航空炸彈的美國海軍艦載攻擊機組成的飛行小隊就可以消滅一支由1艘1134Б型大型反潛艦和2艘56А型驅逐艦組成的典型艦艇突擊群,後者裝備的2套М-11“風暴”型中遠程防空導彈系統和2套М-1“波浪”型近程防空導彈系統根本無法招架美軍艦載機的持續打擊。

如果蘇聯海軍要同美國海軍爭奪海上制空權,那勢必就要發展自己的航母力量。但是,執舵蘇聯海軍超過30年的蘇聯海軍元帥戈爾什科夫曾聲稱,航母是“西方帝國主義國家發動侵略與掠奪的工具”,以至於把自己置於十分難堪的境地,也使得蘇聯航母的發展歷程變得異常曲折。直到蘇聯解體前夕,蘇聯海軍才擁有了第一艘真正意義上的“航空母艦”——也就是現在俄羅斯海軍唯一的一艘現役航母,11435型重型載機巡洋艦“蘇聯海軍元帥庫茲涅佐夫”號。

紅色泰坦——蘇聯海軍1164型“光榮”級導彈巡洋艦發展史(一)

經過長時間的論證以後,蘇聯政府於1969年提出了構建以均衡艦隊為目標的戰略決策:

強化戰略導彈核潛艇系統;

裝備新型反潛武器系統;

組成攻擊型水面艦群、潛艇和航空兵三位一體的戰役戰術海上編隊;

發展高效的浮動後勤支援力量。

在重新調整艦隊兵力結構的過程中,蘇聯海軍開始意識到他們必須打造一種能夠在沒有空中掩護的條件下長時間地在遠洋進行獨立作戰的攻擊型水面艦,這種艦應具備強大的反艦突擊能力與自衛防空火力。而要用反艦導彈對美國航母戰鬥群發動攻擊,就必須大幅提升導彈的動力射程,使之達到甚至超過美國海軍艦載機的作戰半徑,才能確保導彈載艦或載機在發射導彈後的安全。但進入20世紀70年代以後,開始裝備F-4“鬼怪II”艦載戰鬥機和A-6“入侵者”艦載攻擊機的美國航母戰鬥群在重點威脅方向上的攻防縱深已經達到了400~500千米,超過了蘇聯海軍第一代艦載戰役用途反艦飛航導彈П-35(導彈編號4К44,北約代號SS-N-3B“萼片”)的射程。因此,蘇聯部長會議在1963年2月28日頒佈了第250-89號決議,要求立即開始研製射程超過500千米的第二代戰役用途反艦飛航導彈,代號為“玄武岩”。

導彈武器射程的增加勢必帶來體積和重量的增大,也使得作為搭載平臺的水面艦向大型化發展。當時,海軍提出以已投入建造的1134Б型大型反潛艦為基礎平臺,分別配以反潛、反艦和防空武器系統成為專司反潛任務的大型反潛艦、完成反水面艦任務的突擊艦以及遂行編隊防空任務的防空艦。這些艦的船體和動力裝置都保留1134Б型上的原設計,修改只涉及艦艉部位、上層建築佈置和艦上的武備。在這其中,防空艦擬配備當時尚在研製中的蘇聯第一種垂直髮射的艦載防空導彈“量子”,而突擊艦則計劃將已處於飛行結構試驗階段的П-500“玄武岩”型反艦飛航導彈系統作為主要武器。

1971年,蘇聯海軍總司令戈爾什科夫向負責設計1134系列大型反潛艦的“北方”設計局提議,可以在1134Б型大型反潛艦的基礎上設計一種搭載8枚“玄武岩”反艦飛航導彈的導彈巡洋艦。由魯布佐夫領導的設計團隊立即領會了總司令的意圖,他們在極短的時間內拿出了初步設計方案:在保留前後的М-11“風暴”型通用防空導彈系統的前提下,取消上層建築兩側УРПК-3“雪暴”型反潛導彈系統所用的КТ-М-1134型四聯裝發射裝置,並以用於發射“玄武岩”反艦導彈的單裝固定式發射筒取代之,每舷各縱列布置4座。

紅色泰坦——蘇聯海軍1164型“光榮”級導彈巡洋艦發展史(一)

不過,若是按照這種佈置方式,艦體長度將不可避免地增加13米,最大寬度也會增加2.3米,排水量也將因此增加2700噸。於是設計小組在戈爾什科夫方案的基礎上又提出了另外一個總體佈局更為合理的修正方案:艦體前部保持不變,取消後部的防空導彈發射裝置、左右兩舷的五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裝置、РБУ-1000“龍捲風-3”型火箭深彈發射裝置以及艦艉的直升機系統(只保留飛行甲板),後甲板騰出的巨大空間用於佈置6座雙聯裝導彈發射裝置和“氬”型火控系統的天線部位。這一方案的優點在於,在滿足了保持1134Б型大型反潛艦艦體基本尺寸維持不變的前提條件下,保全了原有的反潛作戰能力,同時還將“玄武岩”反艦導彈的數量由戈爾什科夫初案的8枚增加到了12枚,只不過其代價是削減了直升機駐留保障設施和一半的中遠程防空火力。

紅色泰坦——蘇聯海軍1164型“光榮”級導彈巡洋艦發展史(一)

此方案一經提出,很快得到了蘇聯政府和海軍高層的肯定,設計局也隨即開始進行技術設計工作。根據造船工業部的安排,位於尼古拉耶夫的61個公社社員造船廠計劃從建造編號為2007的1134Б型7號艦開始按照已獲得批准的導彈巡洋艦方案進行建造,為此還特意延後了“塔林”號大型反潛艦的上船臺日期。但該艦的接艦部隊幾經組建,又多次解散,到最後這艘艦還是以1134Б型大型反潛艦的原設計最終建成。

1972年4月20日,蘇聯部長會議中主管軍事工業問題的專門委員會下達了關於開始編制工程編號為1164型的新型導彈巡洋艦戰術技術任務書的第87號政府命令。也就是說,海軍放棄了對“金雕”系列大型反潛艦家族繼續進行深度改進,而是選擇以重新開發一款全新的導彈巡洋艦。同年10月,“北方”設計局從國防部第1中央科學研究所那裡獲得了這型代號為“阿特拉斯”(希臘神話中的擎天巨神泰坦)的導彈巡洋艦的戰術技術任務書,並據此展開了初步設計工作。

紅色泰坦——蘇聯海軍1164型“光榮”級導彈巡洋艦發展史(一)

紅色泰坦——蘇聯海軍1164型“光榮”級導彈巡洋艦發展史(一)

起初,“北方”設計局局長、曾任主持1134Б型大型反潛艦設計工作的佩爾科夫被任命為1164型導彈巡洋艦的總設計師,他指派科熱夫尼科夫做他的副手,負責監督設計工作的海軍監督師是來自中央武器裝備和艦艇製造科學研究所的高級研究員、海軍中校布利諾夫。1980年後,佩爾科夫被年輕的季穆欣接替,同時由後者重新組成了包括福明、涅熱文科和先楚羅夫在內的副總設計師團隊。

由於此前已經做好了充分的設計準備和方案草擬工作,再加上大部分艦載系統設備都是業已投入使用的成熟產品,因此1164型導彈巡洋艦的設計工作進展相當順利。1972年底,“北方”設計局就完成了“阿特拉斯”工程的初步設計並將方案提交給海軍供其審核。此時1164型艦的各項基本戰術技術要素為:滿載排水量10000噸,最高航速34節,艦上裝備有可進行2輪各6枚導彈齊射的П-500“玄武岩”型反艦飛航導彈系統(備彈12枚)、8座С-300Ф“堡壘”型防空導彈系統的8聯裝垂直髮射裝置(備彈64枚)、射界可覆蓋300°的2門А-214型單管100毫米艦炮(後來定名為АК-100,備彈2000發)、2座五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裝置(備雷10枚)、2座4К33“黃蜂-М”型防空導彈系統的雙臂式發射架(備彈40枚)、6門АК-630М型6管30毫米近防炮和艦載直升機等。

紅色泰坦——蘇聯海軍1164型“光榮”級導彈巡洋艦發展史(一)

海軍總司令部在對1164型導彈巡洋艦的初步設計進行審核期間,要求再增加4枚“玄武岩”反艦飛航導彈,以實現2個攻擊波次各8枚導彈的齊射;同時將2門АК-100型單管100毫米艦炮換為1座АК-130型雙聯裝130毫米艦炮,還增加了2座РБУ-6000型火箭深彈發射裝置,不過主炮炮彈的彈藥基數減少到了600發。上述武器配置的更改使1164型艦的設計排水量有所增加,航速也由34節降低到了32.5節。1973年4月13日,1164型導彈巡洋艦的初步設計得到海軍批准。次年8月21日,經過修正和細化的技術設計也獲得通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