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彈"劃破蒼穹 平壤新動向有跡可循

“導彈”的尾焰劃破蒼穹,提前結束了許多人的週末,更是打破了朝鮮半島短暫的平靜。

韓方主動發聲的內在邏輯

韓聯社週六清晨報道,據韓國聯合參謀本部的消息,“朝鮮于4日上午9點零6分至27分許從(江原道)元山北側虎島半島一帶朝東北方向發射數枚型號不詳的短程飛行物,飛行距離約70-200公里。”

韓聯社根據軍方信息推測“彈著點”位於日本海朝方近岸

須知,朝鮮半島作為美日韓軍事同盟的“重點盯防”戰略方向,在高分辨率間諜衛星、海基陸基對空警戒雷達、長期巡航值守的高空無人機以及“人肉情報員”的全面圍觀之下,朝鮮方面動作稍大一些的軍事行為都會觸動韓美“值班人員”的神經。筆者甚至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一次不同尋常的“地震”、一發顯著越過地平線的快速飛行物體,都會讓青瓦臺與駐韓美軍司令部的電話鈴急促響起。

朝鮮軍事動態的輿論傳遞邏輯大致有兩種:朝鮮官宣在前,美韓隨後證實;或者是美韓率先公佈,朝鮮最終證實。這一次大概率是後者了。

韓國官方媒體率先發聲,消息源自向文在寅總統直接負責的韓國聯合參謀本部。這意味著當這則消息對外公佈時,朝鮮此輪武器試射的相關情報已經放在了文在寅的辦公桌上。以美韓軍事同盟情報共享的慣例推測,這份報告同樣也以印太司令部、駐韓美軍司令部為落款,抄送一份送進了美國白宮的橢圓形辦公室。朝鮮試射的時間恰好是美國東部時間的晚上八點,也是特朗普在推特上大放厥詞的“高危時段”。然而這位即將年滿73歲的美國三軍統帥按耐住了自己握住手機的雙手。也許一覺醒來之後,事態的全貌會更加完整,蓬佩奧與博爾頓們大抵也會“不請自來”。但在那之前,五角大樓與CIA總部“蘭利”的爽朗週末卻毫無疑問被毀了。

加班吧,情報分析師們。

“數枚飛行物”究竟是什麼?

在朝鮮中央通訊社正式官宣之前,一切圍繞此輪試射究竟為何物的推測都有可能存在偏差。然而,韓國聯合參謀本部這則對外公佈的消息已經大致將朝鮮這件“秘密武器”的輪廓描繪一二。

“9點零6分至9點27分許”顯示出武器的飛行時間跨度約為20分鐘,“飛行距離約為70-200公里”,筆者折中取150公里換算了一下,不難得出該武器的飛行速度約為“125米每秒”,即時速450公里。很顯然,對於一款導彈甚至是遠程火箭彈而言,這個飛行速度都太慢了。彆著急,接著往下看。韓國軍方使用了“數枚型號不詳的短程飛行物”的描述,意味著這款武器的尺寸不會太小,能夠被遠程警戒雷達捕捉,並在飛行的主要過程中被實時跟蹤。“70-200公里的飛行距離”大概是其躍升出地平線後以及墜入地平線以下的拋物線彈道反推計算得出。因此,朝鮮方面很可能採用了一種帶有時間間隔的“順次發射”模式,從第一枚彈藥發射到最後一枚彈藥命中目標,一共耗時約20分鐘。多管火箭炮在進行快速發射時會因為發射平臺的抖動以及火箭彈出膛之後產生的氣流彼此干擾,最終影響彈藥的落點精度。採用“順次發射”模式則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火箭彈的單發精度。分析至此,我們已經可以窺見這款武器的輪廓:一款大口徑(極有可能是300毫米)、外形尺寸不亞於導彈、射程超過100公里的高精度遠程火箭彈。

而真正讓答案呼之欲出的是本次的發射地點 —— 江原道元山北側虎島半島,筆者清晰記得這個地方,金正恩三年前曾親赴視察。

最高領袖親自指導發射的“大口徑火箭炮”

2016年3月22日,朝鮮中央通訊社報道了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指導軍隊試射新型大口徑多管火箭炮的消息。報道稱,這是實戰部署“將韓國作戰地點內主要打擊對象置於射程內”的大口徑火箭炮前所進行的最後試驗射擊。金正恩在哨所下達了發射命令,並對精準打擊目標的結果表示滿意。他稱該系統顯著加強了針對韓國作戰地帶打擊對象的精準攻擊能力。

金正恩目睹從發射到命中目標的全過程,展現出朝鮮的技術底蘊絕不僅限於火箭本身。

現場照片顯示,金正恩不僅用望遠鏡觀摩了火箭彈發射,還在指揮所內透過靶場實時回傳的畫面目睹了火箭彈飛越上百公里後精確命中目標的瞬間。雖然報道未說明發射的時間及地點,但據韓聯社前一天援引韓國聯合參謀本部的消息稱:朝鮮當天向從咸鏡南道咸興市以北向朝鮮半島東部海域發射5枚短程發射體,發射體飛行距離約200公里,金正恩的指導或許與此次發射有關。

這樣的描述是不是“似曾相識”?正當筆者行文至此,韓聯社將今天這則頭條新聞的配圖換成了三年前這場武器試驗的主角:朝鮮人民軍“大口徑遠程多管火箭”。

韓聯社隨後將新聞圖片從“朝鮮飛毛腿”導彈更換為“大口徑遠程多管火箭”

一款火箭炮擁有不亞於導彈的射程、幾乎等同於導彈的精度,成本卻低於導彈。朝鮮三年前就已經用實際行動展現了自己在精確制導、火箭固體燃料、遙感測繪等方面的實力已非“吳下阿蒙”。“大口徑遠程多管火箭”給美日韓不明真相的民眾造成的恐慌遠不如“飛毛腿”戰術近程導彈那般兇猛,但給內行人士造成的心理衝擊卻是不言而喻的 —— 朝鮮在常規武器研製領域一直在進步

更加值得玩味的是,2016年的朝鮮半島絕不平靜。在這次“大口徑火箭炮”試射之後的一年之內,朝鮮先後進行了將近20餘次的導彈試射。涵蓋戰術近程導彈以及中遠程戰略彈道導彈。2016年1月及9月,朝鮮還先後在咸鏡北道吉州郡的豐溪里進行了兩次核試驗。時隔一年,2017年9月3日,朝鮮進行第六次核試驗,此後宣稱掌握了氫彈技術。

“大口徑火箭炮”試驗時隔三年再次上演,朝鮮最高領導人試圖講述的這個“歷史隱喻”不知道韓美方面是否看懂了?

平壤的憤怒有跡可循

今年4月22日,韓美動用F-15K、KF-16、F-16等戰機舉行了聯合空中演習。無獨有偶,駐韓美軍4月24日在平澤美軍基地進行了“薩德”導彈系統的模擬裝載演習。朝鮮官方媒體發表題為《薩德就位演習暴露和平破壞者真面目》的文章,抨擊了美國軍事施壓的露骨行為。4月25日,朝鮮祖國和平統一委員會發言人發表措辭嚴厲的講話,譴責韓美的舉動公然挑戰“4·27”板門店宣言和《9月平壤共同宣言》,是露骨違反北方和南方承諾為緩和軍事緊張、消除敵對關係共同努力的軍事領域協議。

發言人用了一句十分朝鮮式的表達:“風吹浪起,既然南朝鮮當局與美國一起露骨地進行反朝軍事挑釁活動,朝鮮軍隊也將不得不進行相應的回應。”

“北緯38度線”網站4月29日刊登了一篇文章《來自平壤的警告信號》,5天后一語成讖。

2019年5月4日清晨,“相應的回應”來了。韓國外長康京和撥通了美國務卿蓬佩奧的電話,雙方決定“對朝鮮此次發射進行進一步分析”。我想,不僅僅是韓美,全世界都在等待朝鮮官方未來數日公佈的試驗照片中,是否會出現那位80後熟悉的身影 —— 前不久他剛剛結束上任以來的首次訪俄行程。他在海參崴告訴身旁的俄羅斯總統普京:“當前朝鮮半島的僵局可能面臨重回原點的危險境地,半島的和平與安全完全取決於美國今後的態度,朝鮮將對一切可能做好準備”

80後所言非虛,4月上旬朝鮮第十四屆最高人民會議第一次會議勝利閉幕後,金正恩的頭銜由原來的“勞動黨委員長、國務委員會委員長、人民軍最高司令官”正式變成了“勞動黨委員長、國務委員會委員長、武裝力量最高司令官”。以朝鮮外務省第一副相崔善姬為代表的外交核心人士、以勞動黨副委員長兼國務委員會副委員長朴鳳柱為代表的內政經濟執行者進入權力核心。絕不能忽視的是負責軍需工業建設的勞動黨副委員長兼軍需工業部部長太宗秀同樣赫然在列。

外交努力、軍事準備、經濟建設才是更加全面判讀平壤動態的三個“座標軸”。

朝美河內峰會不歡而散,來自平壤的80後用一次剋制的戰術武器試驗給大洋彼岸的白宮“寄去了一封信”,這封信也原封不動地“抄送”了一份送進了“南邊兄弟”的青瓦臺。信封裡是一張照片:“導彈”的尾焰劃破蒼穹,年輕的領袖面帶笑容。所有人都知道,若半島僵局久拖不決,這樣的笑容將會漸漸凝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