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更泻、腹泻都是下焦虚的症状,《四神丸》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今天跟朋友们分享一味好药——《四神丸》,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先来简单介绍一下四神丸

四神丸药味精练而疗效确切,是治疗脾肾阳虚而致的“五更泄”和肾虚久泻的常用方剂,也用于治疗脾肾虚寒之饭后迟消、腹部冷胀、腰腿酸软等症,但主要用于脾肾虚泄。药店中有该药成品出售。今人常据此方随证加减改为汤剂使用。

五更泻、腹泻都是下焦虚的症状,《四神丸》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什么是五更泻?

“五更泻”,又叫鸡鸣泻、晨泻、肾泻。顾名思义,“五更”即是拂晓之前,意即五更时分,病人腹痛肠鸣泻泄,泻后则安,大便不成形,呈糊状,夹有不消化之物,无黏液,无脓血,大便常规化验并无异常,冷天加重。“五更泻”多见于中老年人。

古人把夜里四十刻分为四段共五个节点,夜里的这些节点被称为“更”。一夜即有“五更”,两更之间的时间为现今的2小时。

中医认为,“五更泻”主要是由于脾肾阳虚所致。人到老年,体质衰弱,阳气日惫,渐渐致肾阳不足。中医的辨证为命门火衰,命门之火能温煦脾阳,腐熟水谷,有助于饮食的消化吸收,肾阳衰微后,命门之火就不足,以致脾失温煦,运化失常而发生腹泻,加上自然界在黎明之前阳气未振,阴寒较甚,更致温煦不足,而腹部作痛,肠鸣泄泻。同时,病者还可伴有不思饮食、精神疲惫、形寒肢冷、腰膝酸软等肾阳虚的症状。

五更泻、腹泻都是下焦虚的症状,《四神丸》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怎么调理五更泻?

治疗“五更泻”应温肾健脾、固涩止泻,方用四神丸加减

方中以补骨脂辛苦大温,补肾壮阳,暖丹田,固下元,为君药;

五味子酸温补肾,敛精强阴,此药虽具五味,但其最酸,酸则能敛,敛极则具收藏之性,故用做收肾中耗散之气,以助脾阳,为陈药;

肉豆蔻辛温调中,固脾涩肠兼能行气,为佐药;

吴茱萸辛热温中而止腹痛,理气开郁而兼调肝,其性既善上,能鼓舞胃气上腾,又善暖下焦,温肝肾而止腹痛,作为使药;

更以姜、枣为引,辛甘合化,益脾调中。所以药味精练而止虚泻之效甚宏。古人治泻有健脾不如补肾之说,此方既补肾又健脾,主辅佐使配伍精当,故疗效十分显著。

若形寒肢冷等肾阳虚症状较明显,可酌加附子、炮姜,以增强其温肾暖脾之力;

若久泻不止,身体虚弱,中气下陷,宜加黄芪、党参、白术、升麻等益气、健脾、升提之药;小腹疼痛较甚者,可加小茴香、木香以暖肾行气止痛。

常用此方合附子理中丸方随证加减,用于治疗现代医学诊断的慢性痢疾、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等病表现为虚证泄泻者。

五更泻、腹泻都是下焦虚的症状,《四神丸》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给大家用个医案具体说说。

张某某,男,33岁。4个多月前,因大渴而暴饮凉水并吃水果而致腹泻,每日大便4~5次,时有腹痛、腹胀,经服西药治疗,虽能减少大便次数,但停药即复发,缠绵数月不愈。现在每日清晨4~5时许,即肠鸣、腹泻、食纳减少,心慌身倦,小便略少,但不黄,腹部喜热熨。面色欠泽,舌苔微白,脉象左手沉滑,右手沉细,两尺脉弱,右尺明显。

据此脉证诊为脾肾两虚而致的五更泄泻。治以健脾化湿、温壮肾阳、补火生土之法。

处方: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补骨脂,五味子,肉豆蔻,制附片,吴茱萸,紫肉桂,炒山药,干姜,炒薏米,3剂。

进药后诸症减轻,精神好转,清晨已不泄。服此方10剂后,不但泄泻停止,并且体力增加,食纳旺盛,工作效率提高。又投3剂以除根,泄病痊愈。

五更泻、腹泻都是下焦虚的症状,《四神丸》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总结】

此外,在日常膳食中可多吃一些温补肾阳的食物,如牛肉、羊肉、狗肉等进行调理,对五更泻的防治大有裨益。但须注意的是,四神丸主要是针对脾肾阳虚所致的腹泻,至于肠胃湿热、下痢以及肠胃积滞未清的泄泻则禁用该方。因此,当发生腹泻时,尤其当症状较重时,应去医院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不能一味以四神丸施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