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这么迷之自信说:陈婷婷摘取梅花奖是潮剧的悲哀

陈婷婷还没有摘得梅花奖。但上一次我脑洞大开在一篇文章《百岁人生下林初发会错缘梅花奖吗》中说了陈婷婷夺梅的可能性。有读者指出:

“勿惊死人喏(别吓死宝宝啦),陈婷婷若摘梅那真是潮剧的悲哀。”

陈婷婷看来是个可争议的人物,主要是在她的唱法上,可能与传统潮剧有所不同吧。其实同样的问题也出现过在张贻凰身上,当时且即使是在张怡凰夺梅之后,民间依旧有非议之声。记得当年,潮州电台的唐秋英一次发福利说在当天向她QQ提问题,都会回复。那时我问了一个事后后悔不迭的问题:

“你喜欢张怡凰吗?”

她说:“喜欢。”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我之所以后悔,还是我太幼稚了,我问的真的是一个问题啊,但这完全没有技术含量,对方一个字“是”都可以打发了,况且还用了两个字“喜欢”呢。之后想起来,我其实想问的是民间对张怡凰的质疑不绝于耳,你怎样看这一现象。这个问题才有技术含量好不好,谅她大唐秋英也无法用一二个字回答得了。

如果说当时大家还都在不信服张怡凰的唱法,那么她又夺梅了,这种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现象是怎么一回事呢?存心去研究的话,会有利于后来者在申梅这条路上走得更容易。

谁有这么迷之自信说:陈婷婷摘取梅花奖是潮剧的悲哀

上图是我在一篇文章《张怡凰:敢字当头立上流》的一张配图,很喜欢张怡凰的这个姿势,大有孟子所说的“虽千万人吾往矣”的那股精气神。

张怡凰,还有现在的陈婷婷,之所以存在争议,大家的看法就是她们听起来不大像潮剧了。存在这么一种“是潮剧”与“非潮剧”的看法的,代表的是传统与创新的关系。

说你这是“非潮剧”的,心里肯定有一种对什么“是潮剧”有很执着的见地,这可以说是一种传统派,用另一个可能不大好听的说法是“既得利益者”,他们见到的是传统的好,他们在坚持这一传统的时候也尝到甜头,我指的是,因为这一切都按部就班了,我套路相当熟了,不用再多花心思就可以继续下去,所以懒得变革,也不希望人们来变革他们,这不就动了他们的奶酪吗?

传统派,就像皇权继承的嫡长子一样,他们天然地自带了正统的光环,枭雄如曹操也只能挟天子以令诸侯,他们因位居正统而会有许多拥趸,是多数派。只要我顺利交班,江山就是我的,所以他们是不喜欢变革的,甚至连亲兄弟势力变大都心存不安。那他出来批评创新派就是当然之义了。

但是,按达尔文“物竞天择”的演化理论,正统派其实与创新派都是被一视同仁的,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个“天地”不会因为你是正统派或创新派而对你多一份偏爱,你们之间只能在一起竞争,这就是“物竞”,“物竞”的目的是为了得到“天择”的认可。

按达尔文的理论,那么正统派与创新派只是互相竞争的此物与彼物而已,现在形势就明朗了——存在竞争关系的正统派来说它的竞争对手创新派的坏话,这算得了数吗?就像美国总统选举一样,只要你是总统候选人,即刻便是另一党派抹黑的对象了。

所以创新派是没必要为正统派的抹黑言论怀疑人生的,也没必要去回应他们的看法——你越争论越输,创新派要逆袭最该做的是去讨好“天择”的这个“天”,这个“天”是更广阔意义上的观众,是一种还没成型的趋势,如果是去竞争梅花奖的话,它讨好的对象是整个戏曲舞台的专业评委的看法,而不是潮剧界内部局限的眼光。

但是,潮剧界中的创新派,它如果连潮剧界内部本身都无法讨好的话,它又怎能被本意要排斥它的当权派送去参评梅花奖呢?所以这很考验潮剧界自身的大魅力了,敢于自我革新自己的物种(各个剧种)才能让基因得以一代一代传递下去。我们要有一种意识,不管正统派还是创新派都是我潮剧派,这是一个群体,群体中有人突围屹立于梅花奖的舞台都是我潮剧界的骄傲,至于这个突围站出来的人究竟长什么样怎么唱,并不重要。

被“天择”的物种才是正确的物种,但是老天不会事先指定它应该有什么样形态,适者生存而已,这就是为什么要有创新派的原因了。创新派的存在,增加了物种的多样性,即使大环境变化了,只要有足够的物种种类,总有一款能适应新环境,这一款就代表整个群体接受使命薪火相传下去。最近的基因编辑技术被应到到尚未出生的婴儿身上,这些参与的科学家之所以被封杀,就是因为他们试图抹杀基因的多样性,以为自己是“天”,可以帮助物种选择“正确的”道路。如果一个物种有一种自认为正确的样子,异于这个样子的都杀掉的话,将来这个世界就只有这个“正确的”样子的个体存活了,这其实相当于积累了巨大的风险,环境一改变,你不适应了,你这整个的物种全部消灭。你当然不希望潮剧只有那么一个唯一“正确的”样子,然后被一锅端了,那太危险了。

既然我们不能像买大小一样,把潮剧的战略转型,押注在某个别自以是“天”的人对未来的判断上,还有什么别的办法吗?海尔CEO张瑞敏提出的“内部孵化”概念很值得借鉴——用组织的方式,解决战略的问题。

在这个时代,潮剧何去何从?往左,往右,还是继续往前?你真能选对吗?

如果是张瑞敏,他会说,算了,我不选了。在这样高速变化的时代,觉得自己能洞察未来,和觉得自己能选中人才一样,都是不知道从哪来的迷之自信。我不赌未来,我要让未来从我的组织中“生长”出来。

什么意思?怎么做?张瑞敏为自己的企业创新做了三件事情。

第一,撒豆成兵。

海尔决定,正式推行“小微企业”制度,把7万人的庞大组织,分解成2000多个小的生命体。每个小微企业里积极性明显改善的小微企业员工,被称为“创客”,因为他们开始为自己创业,而不是庞大组织的螺丝钉。

第二,浇水施肥。

然后,海尔通过创业平台“海创汇”给这些小微企业浇水施肥。海创汇有价值几千万的3D打印设备,帮助小微企业设计模具;有创客学院提供管理、融资等培训;还有13亿的资金,投资好的苗子;好的苗子,还能进入加速器,加速成长。

第三,收获未来。

小微企业的模式,收获了雷神笔记本电脑、iSee迷你投影机、咕咚手持洗衣机、焙多芬智慧烤箱、星厨冰箱、种菜神器、有住网等等一系列明星项目。和海尔整体规划不是很相关的,海尔占小股,收获投资收益;和海尔整体方向一致的,海尔占大股,收获公司未来。

这就是内部孵化,用组织的方式,解决战略的问题。看清了方向,就制定前进的战略;看不清方向,就优化组织,奖励能找到方向的人。这个人是谁?不知道。甚至不重要。有一天张瑞敏可能会唏嘘不已:当初,我怎么都没想到,居然会是“他”!但不管这个“他”是谁,他的成功,都是海尔的成功。

我没有觉得陈婷婷摘取梅花奖是潮剧的悲哀,有时我甚至在想,现在潮剧是用潮汕话来唱的,将来会不会有用另一种语言来唱的潮剧呢?曲调一响,你知道有人在唱潮剧了,但仔细一听,它用的是我不懂的语言。这很颠覆,但是潮剧真正的内涵是什么呢?是语还是调?

谁有这么迷之自信说:陈婷婷摘取梅花奖是潮剧的悲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