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你怎麼看?

豫東李寧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本詩出自,賀知章先生的【回鄉偶遇】。詩中描繪的畫面如瀝瀝在目,生動形象,是作者本人有感而發。故讓我印象深刻。

我認為,此詩用在當今的留守兒童的問題上亦未嘗不可。詩中談到“兒童相見不相識”。是的,現在農村很多父母由於要“迫於生計”或者“掙錢”等等原因遠離故土,留下孩子與老人在農村。在我們那裡,這已是普遍現象。一個生產隊能佔到6層以上。而其中有絕大部分是一年回一次家,有的甚至是幾年才回一次。所以就出現有的小孩不認識的情況。

但這並不是像某些人說的那樣,孩子什麼膽怯,孤僻,什麼寡言少語等等一系列的大問題。反而(據我所見),一個個生龍活虎,刁鑽健康。當然小毛病也相對不留守的來說也多。作者才會用,【笑】問客從何處來?一個【笑】字足以說明孩子們在 身心 上影響並不是很大。

如今,農村條件也好了,馬路通了,網絡通了,在城裡能知道的,農村一樣知道。孩子們有各種各樣的娛樂方式,父母不在身邊也能時不時的“微”一下,視頻一下。話雖如此,我們“打工”的朋友們還是應該對孩子們多多的關懷,畢竟孩子的心理健全才是最重要的!小毛病也須改正!在有條件的情況儘量回家多一點!陪伴多一點! ……別讓你的孩子也成為“兒童相見不相識”。




第219個傻哥


出於改變自身經濟狀況的需求,大量的農民工從農村湧入城市,投入城市化建設的洪流之中。受經濟收入和客觀條件限制,當農民工家人、子女無法舉家進城時,“留守兒童”這一群體便誕生了。

“民工潮”的背後,是大量的留守兒童。由於農民工經濟收入普遍較低,而且居住場所流動性較大(“打一個工換一個地方”),再加上城市現有教育資源的有限及各種政策的限制,農民工不得不將子女留在農村,交由老人或親戚代為撫養。


留守兒童即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務工,而自己不得不留在農村跟隨長輩或親戚生活的孩子們。留守兒童一般與自己的父親或母親中的一人,或者與祖輩,父母的其他親戚、朋友,自己的兄弟姐妹一起生活,從而形成單親監護、隔代監護、近親監護和同輩監護4種監護類型。

在農村,留守兒童面臨輟學失學現象嚴重、德育智育發展滯後、心理生理發育失衡等問題。

缺少照顧,留守兒童身體發育需要關注。因母親過早外出,三成的兒童得不到充足的母乳餵養;預防接種被忽略;因缺少母親的指導,九成女童在青春期生理變化時感到無助和緊張。



缺少呵護,留守兒童人身安全問題凸顯。調查揭示,父母外出務工後,留守兒童的衣食住行得不到基本保障;在遇到突發事件和不法傷害時,留守兒童缺少應變技巧和自救能力,人身安全問題堪憂。這種情況在未成年人同輩監護和自我監護的留守兒童身上最為突出。

缺少親情,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受到影響。留守兒童遇到學業壓力和人際交往上的問題時,缺少傾訴對象,心理壓力過大,容易形成焦躁、孤僻的性格,並對父母產生陌生感。


缺少指導,祖輩獨撐責任力不從心。作為監護人的祖輩,多重視留守兒童物質生活的滿足,而很少在道德和行為養成上給予積極指導;若是同時監護幾個兒童,則年老的祖輩們更是感到力不從心。

缺少關懷,學校與家庭協同教育不夠。調查發現,多數農村中小學缺少對留守兒童的特殊關懷;50%的祖輩監護人亦很少或從不與老師溝通,對留守兒童的在校學習情況瞭解不夠


留守兒童和外出務工父母之間存在“心靈溝通陌生化”傾向,即與父母日常親情溝通不足或缺失;學校教師與監護人之間聯繫與溝通不夠,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基本處於脫節狀態;留守兒童的健康與衛生問題(如體檢、預防接種)被忽略。

父母外出務工後,對留守兒童的生活、學習和內心情感均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在生活上,留守兒童勞動負擔增加,閒暇時間活動單一,多通過電視媒體獲得消遣,少數兒童存在網癮等不良行為。


在學習上,由於思念父母造成的精力分散是影響學習成績的主要因素;在課外輔導上,留守兒童缺少有效指導,但他們有通過“讀書”這一途徑來改變命運的願望強烈。

在情感上,留守兒童與父母缺少交流,並對父母產生疏離感,較多留守兒童的孤獨感明顯,對困難和挫折的耐受力較差。60%以上的“留守孩”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還有30%的“留守孩”直言對自己的父母心懷怨恨。已經出現了較為嚴重的心理危機。

綜上所述,留守兒童作為中國社會轉型與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個特殊群體、弱勢群體,急需得到全社會的關注,留守兒童問題的解決,亦需全社會的共同努力。社會各界應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愛和溫暖,政府應在政策、資金上扶持專門對農民工子女進行義務教育的社會辦學,為留守兒童能夠跟隨父母在城市接受教育創造條件。


南粵新農人


大家好,我是鹿鄉一姐,感謝誠邀,很高興能回答這個問題。

關於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一直都是被大家熱門討論和關注的問題,但是為什麼隨著時間的推移農村留守兒童仍然是有增無減呢?

首先我個人認為導致農村留守兒童越來越多的原因之一就是父母外出務工的人越來越多,之所以外出務工多半是因為錢,因為掙錢生活是人之常情,為了給子女更好的生活,他們不得不外出打工,所以越來越多的孩子成了留守兒童。原因之二就是離婚率的升高導致孩子不得不和爺爺奶奶留守在農村生活。

那麼關於農村留守兒童我我們應該怎麼辦呢?我個人有以下幾點建議:

1.留守兒童留在農村不見得是一件壞事,因為現在農村正在逐步的城鎮化,生活水平也明顯提高了,而且鄉村的教學治療也是今非昔比,孩子少老師教的認真,可以與城裡的一對一家教相媲美。

2.孩子如果長期處於留守的狀態,父母一定要做好心理輔導,身在他鄉打工的父母也想和孩子們待在一起,但是經濟條件不允許,他們只能選擇離開,而此時孩子的心理會有一層小小的陰影,如何抹平就需要父母多做做努力了,畢竟奮鬥多半都是為了孩子,一定要讓孩子有一個健康快樂的童年。

3.留守兒童可能會對父母感到陌生,也是對父愛和母愛缺乏認知,會更多的依賴經常陪伴孩子們的爺爺奶奶,而此時爺爺奶奶就需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同時也要灌輸給孩子一些父母的消息。比如父母出門在外打工是為了讓我們的生活更富足,是為了給孩子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等等,讓孩子有一種崇拜父母和敬愛父母的心。

以上就是我對該問題的看法和意見,如果你有他觀點和意見,可以寫在評論區的下方。


鹿鄉一姐


身邊也是有很多的留守兒童。我也有了解過。很多家庭版是因為實在是沒有辦法,在農村種地的收入很低,為了生活,必須要去外面工作。但是我覺得吧,家裡面有一個人出去工作就可以了,還是要留一個在家裡面照顧孩子。畢竟孩子跟著爺爺奶奶會有很多問題。第一個是表現在教育方面,很多爺爺奶奶因為隔代親的關係只會放縱和溺愛孩子,再加上孩子沒有父母在身邊,爺爺奶奶的寵愛就會更多一點,孩子的很多行為,即使他們知道不對,也不會去責備。孩子遇到學習方面的困難,他們也沒有辦法去指導。第二個是表現在心理方面,他們一直把孩子當孩子看,不能跟孩子平等對待,也關注不到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心理變化。很多觀念啊,跟孩子都沒法達成一致。孩子慢慢的也就不願意跟他交流了,然後很多的問題,一點點的積累下來。


暖洋洋的星期五


這是農民生活的真實情況,又有哪個父母不想與孩子生活在一起,與父母生活在一起,為了一家人的生存,只能這樣選擇。


手機用戶6148578022


都希望在一起,但是現實允許嗎?


錦臣佳洋娃子


農村留守兒童是中國社會較為特殊的弱勢群體,該問題的合理解決對於當地農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