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商用箭在弦上 將首先在哪些領域開花

根據中國移動測算,到 2030 年,5G 對中國 GDP 貢獻約為 6.6 萬億元,將帶動直接和間接就業機會約 2000 萬個。

5G商用箭在弦上 將首先在哪些領域開花

正在美國杜克大學深造的汪威,是廣東省南方醫院麻醉科的一名醫生,談及 5G 對醫療行業將產生哪些影響時,他向第一財經1℃記者舉例說:“現在麻醉醫生只能在一個時間做一臺麻醉,但在 5G 時代,在麻醉機器人的協作下,一名麻醉醫生可以同時做幾臺。”而且可以遠隔重洋,在萬里之外。

汪威說,5G 時代將使醫院變成數據中心,醫生轉型為醫療數據專家。

這僅僅是 5G 改變醫療行業的冰山一角。進一步而言,醫療行業也僅僅是 5G 改變社會各行業的一個縮影。“5G 不僅能夠帶來消費領域的智能終端升級,而且能夠應用於更多商業場景和垂直行業領域,包括工業製造、交通、醫療、教育等,帶來更多商業模式的創新。”全國人大代表、聯想集團董事長兼 CEO 楊元慶接受1℃記者採訪時說。

近日,上海、深圳、北京等地紛紛傳來打通第一個 5G 電話的消息,這標誌著三大運營商的 5G 試驗網建設已全面展開。

楊元慶說,這標誌著,“5G 商用已經箭在弦上。”

3000 公里外的一刀

2019 年 3 月 16 日上午,301 總院第一醫學中心和海南分院神經外科凌至培主任發出指令,一臺特殊的手術開始了。此時,凌至培身在三亞的 301 總院海南分院,而急需做手術的帕金森患者則躺在 3000 公里之外的北京 301 總院。

此次選擇的是顱腦手術中難度極大的帕金森病腦深部電極植入手術,俗稱“腦起搏器”植入手術。這種手術要求將腦深部電極非常精準地植入到大腦治療靶點(丘腦底核),靶點位於大腦的中心部位,體積比黃豆還小。

凌至培發出指令後,通過 3000 公里的 5G 信號傳輸,電腦直接操控北京手術室內的機器設備,將微電極以 0.5mm 間隔,逐步向患者腦內推進,微電極記錄的腦內電生理信號實時反饋,通過屏幕呈現在海南辦公室屏幕。

手術持續了將近 180 分鐘。

3 月 18 日,301 總院發出消息:“17 日早晨,病人從重症監護室轉入普通病房,術後狀態良好。”

半個月後,4 月 3 日,通過與中國移動和華為的合作,廣東省人民醫院與茂名高州市人民醫院也完成了一臺 5G 遠程心臟腔鏡手術,讓一名先心病重症患者擺脫了纏繞 41 年的“心病”。

負責遠程指導這次手術的是廣東省人民醫院心外科郭惠明團隊,通過 5G 網絡,他們運用 3D 打印的心臟模型和 VR 演示指引,對茂名高州市人民醫院進行實時遠程手術的精準指導。“圖像、語音都沒有延滯,而且非常清晰。在手術過程中,我們能夠進行實時地輸送高達幾十個G的術前 CT 掃描資料和心臟超聲檢查等海量數據。”郭惠明在接受1℃記者採訪時說,“網絡很穩定,我認為這就是 5G 的優點。”

在 5G 網絡覆蓋下,“快”的具體表現在下載一部分辨率達到 4K 的電影時,理論上不超過 18 秒;“穩”是指在任何環境下都表現穩定,不出現卡頓;“密”是指 5G 網絡每平方公里可支持 100 萬臺設備。

這種特點,正好能有效保障遠程醫療的穩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

汽車將不再是“冰冷的鐵皮”

除了遠程醫療,車聯網也被認為是 5G 時代最先被運用的場景之一。

高新興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高新興”,300098.SZ)是一家為市場提供“智慧城市物聯網產品與服務”的企業,該公司目前一個重要板塊就是車聯網。

無人駕駛汽車要通過網絡去實時傳輸大量的汽車導航信息、位置信息,以及汽車各個傳感器數據上傳至雲端、其他車輛。而巨大的數據傳輸量,則需要大帶寬、低延時和高可靠的網絡。“未來的每一輛智能汽車每秒產生的數據量將達到 1GB,這種瞬間的大量數據處理,4G 無法做到,只有 5G 才能實現。”高新興首席方案架構師吳冬升說。

“到 5G 時代,這個時延的標準,已經從秒進入到毫秒級,也就是時延低於 1 毫秒,這是人根本就察覺不到的。”工信部部長苗圩此前說,“那時候可是差之毫釐、謬之千里,一毫秒的時延有可能導致車毀人亡。”

2019 年 1 月,國內首個 5G 自動駕駛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在重慶啟動。活動期間,中國電信重慶分公司副總經理尹遠介紹說:“在現有 4G 網絡時延條件之下,時速 100 公里的汽車,從發現障礙到啟動制動系統仍需要至少移動 1.4 米。但在使用 5G 通信網絡的情況下,這一數字只有 3 釐米左右。”

簡單來說,這些無人駕駛的車未來不僅能夠讀懂紅綠燈,還能識別路面的平坦情況,躲避擁堵路段,規劃最優行車路線。

“我們認為,5G 時代將真正帶來整個車聯網市場的爆發。”吳冬升說。

根據工信部 2018 年印發的《車聯網(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行動計劃》,到 2020 年,將實現車聯網(智能網聯汽車)產業跨行業融合取得突破,具備高級別自動駕駛功能的智能網聯汽車實現特定場景規模應用,車聯網用戶滲透率達到 30% 以上。

而到 2020 年後,相關技術創新、標準體系、基礎設施、應用服務和安全保障體系將全面建成,高級別自動駕駛功能的智能網聯汽車逐步實現規模化商業應用,“人-車-路-雲”實現高度協同。

十大場景將被首先應用

除了車聯網,高新興還佈局了 5G 的另一個運用場景——雲 VR/AR。

現在,高新興已經將 AR、物聯網、大數據、視頻技術等融入到公共安防、智慧交通當中,令“城市大腦”的運作變得更加智能、數字化。

VR(虛擬現實技術)與 AR(增強現實技術)是能夠徹底顛覆傳統人機交互內容的變革性技術。VR/AR 需要大量的數據傳輸、存儲和計算功能,這些數據和計算密集型任務如果轉移到雲端,就能利用雲端服務器的數據存儲和高速計算能力。

作為一種實時地計算攝影機影像的位置及角度並加上相應圖像、視頻、3D 模型的技術,AR 能在屏幕上把虛擬世界套在現實世界中進行互動。

VR 則是一種可以創建和體驗虛擬世界的計算機仿真系統,它利用計算機生成一種模擬環境,是一種多源信息融合的、交互式的三維動態視景和實體行為的系統仿真,從而使用戶沉浸到該環境中。

除了上述內容,5G 還將在哪些方面改變這個世界?

華為此前發佈的《5G 時代十大運用場景》白皮書,選出了最具發展前景的十大運用場景。它們分別是:雲 VR/AR、車聯網、智能製造、智慧能源、無線醫療、無線家庭娛樂、聯網無人機、社交網絡、個人 AI 助手、智慧城市。而實際上,並不限於此。

4G 改變生活,5G 改變社會。這句話已經成為業界共識。

“1G 時代可以打電話,2G 時代可以讀短信,3G 時代可以讀圖,4G 時代可以看視頻。”這是業界對於移動通信網絡進化史的總結。這種進化,最生動的一個比喻是:3G 是摩托車,4G 是汽車,5G 是高鐵。

楊元慶認為,5G 更大的價值在於對產業的改變,5G 是真正數字經濟時代的基礎設施。

5G 這種基礎設施,所帶來經濟效益和就業崗位則更為直觀。根據中國移動測算,到 2030 年,5G 對中國 GDP 貢獻約為 6.6 萬億元,將帶動直接和間接就業機會約 2000 萬個。

2019 年是 5G 元年,元年已至,你還在想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