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人物之昙柯迦罗

佛教人物之昙柯迦罗

生平简介

昙柯迦罗,汉译法云。中天竺人。世代为富豪之家,信仰婆罗门教。昙柯迦罗,自幼聪明颖悟,天赋超人。所学内容,过目不忘,并能通晓其义。尤其是精通婆罗门教经典《四吠陀论》和天象星历、图谶运变的图书典籍。他很自信,自负才高,总认为天下事理,莫不运筹于胸。

昙柯迦罗,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外出游历。有一天,他无意中到了一处精舍(僧房),见书桌上放着一部法胜作的《田比昙》。随手翻着,越看越觉得惊奇,字句认得,意义全然不知。于是,他又认真的阅读,更加困惑不解。而对这部经典,竟长叹一声说:“我的学识够深的了,各种典籍,无不用心用力,学来也都游刃有余,所有过目的书籍,没有再过目的;也没有再行思考过的,都了然胸中。今天不知怎么,面对这部佛经典,实际上如童蒙未发一样。佛经之深奥,别是天地啊!”

昙柯迦罗带着渴求深知的愿望,请求这处精舍的主人,来给自己上这一部佛经课,经略略一讲,他就立即彻悟书中所说的因果报应,三世轮回的内容。这才得知佛经讲的是博大精深的道理,那是一般的书无与伦比的。经僧师这一点拔,他豁然开悟,立志抛弃人世间的豪华生活,决心出家为僧,要进行脱胎换骨地修行。昙柯迦罗成为一名僧人后,虚心请教,认真钻研大小乘主要经典,弘法传经,成为闻名遐迩的高僧。

昙柯迦罗与戒律

做一些背景的补充:安世高与支娄迦谶及后面的一些人,完成了佛教基本佛经的翻译。支谦这个时候在吴国,也已经完成了大量的经文翻译。从佛教进入中国,经过了200年的孕育,这个时候应该已经有了一定的群众基础,汉朝的强大,让大量的外来僧人在洛阳及其他地方也有一定规模的聚集,所以可以说是打下了佛教传播的基础。

于曹魏嘉平年间(公元249——254年)来到魏都洛阳。路径是离开天竺北上,从中西丝绸之路的天山南路南行经于阗、鄯善、敦煌,达到洛阳。(这个路径特意的提出来,是对于后来的一些人有着很大的影响)

昙可迦罗到洛阳后,面对佛教现状,十分不满,为了正常清源,纠正时弊,必须自己现身说法,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于是,他在白马寺邀集了西域僧人,按照佛教正统规戒大行佛法,他们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是洛阳僧众和信士前所未见的。这就引起了广大僧众的好感和羡慕。这样一来,僧众们视昙柯迦罗为唯一的高僧大德,要求昙柯迦罗大师立即按佛教规矩办事。

昙柯迦罗把口传、身教进一步落实在文字书典中,使用权僧众们行有依据。于是,他把自己从天竺带来的律典,删繁取要节译出了一本《僧祗戒心》。后抄印流传,供各寺院僧众利用。同时,为了使出家僧人履行授戒,便在白马寺设立戒坛,并同西域来的受过戒的僧人一起担任戒师,为出家僧人授戒。第一个授戒的魏国僧人就是朱士行。魏国的佛教传播,从此走上了一个新的阶段,以独立的宗教姿态横空出世。

思考

在认知里面佛教一直是形式+思想的双重的结合,为什么在早期进200年的孕育中,做了大量思想型的资料翻译,而关于戒律没有过多的涉及?难道早期来的高僧等人,没有相关的认知,还是什么原因?大家知道国内第一个非严格意义的出家人是严佛调,难道当时的安世高及支娄迦谶或者安玄等人,就没受戒,守戒的想法吗?

最后只有二种解释,应该是合理的:

  1. 第一种:因为当时中国加入佛教的人员不多,所以关于戒律等相关的规则是通过观察这些外国的僧人的行为或者由他们的师傅口传的方式来实现的,也许那个时候认为人员的行为约束上面,还不需要法条这样的强制及明确的约定。
  2. 第二种:当时来到国内的这些人,对于佛教戒律这块并没有很系统的知识体系,所以一直处于相对松散的形式上面,换一种说法,也许可以理解为,这些僧人更多是佛教思想的认可及外语方面的优势。

综上来说,我更愿意相信是第一种,不过就算是第二种,也是那种特殊时期的一种现象吧,能过在国内过得风生水起,怎么会冒着路途的艰险以及政治的不稳定性来传法。而早期的进入多是通过商人完成的思想的进入,而商人追逐的是利益。所以说昙柯迦罗说不定是那个时期进入中国级别最高的僧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