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聲只是逗樂嗎?既然把它作為藝術,就得有教育啟迪作用?

用戶2693844362389


相聲從天橋擺攤到人民大會堂有些特殊的政治背景,以前相聲就是專為底層服務,吹嗑打葷一鍋燴,也不管什麼雅俗,就圖大傢伙一樂,之後到戰爭年代以及解放初期,相聲和快板神奇的被國家宣傳所推廣,究其原因就是因為這種曲藝的快速傳播功效,想當初,我們文化水平層次都不高,老百姓對於國家的大政方針以及一些指令的理解,有些不暢通,而相聲和快板就會把這些政策以及宣傳口號用通俗易懂風趣幽默的方式給大家介紹,用老百姓能聽懂的需要宣傳給大家,大家一聽就聽懂了,這個政策是啥意思,國家想做什麼,需要大家做什麼,可以說它們對我們國家當初的宣傳起到了良好的潤滑作用,在老電影裡我們經常會看到一幫戰士圍著一個說快板的小戰士,他就是宣傳幹事,很多戰士都沒文化,上級的指令和意圖用快板很快就得到了傳播。解放後,國家將相聲提升到相當的高度,大量的相聲就是對時下政策的解讀,社會現狀的反應,這就必須要求相聲脫離低級趣味,面向高雅,這也是侯寶林後半生大力提倡的,但隨著社會的發展,時至今日,相聲的高雅化和相聲的本質衝突了,實事求是的說,相聲是不可以高雅的,因為相聲中真正讓老百姓可樂的東西是擺不上臺面的!主流也挺為難,堅持高雅,現在大家都不接受,不可樂啊,往低俗走,國家又不允許,所以他們就經常說雅俗共賞!什麼雅俗共賞啊,明明就是高雅不能低俗不得而已!遊走在中間狀態。老郭當初也是想走主流的結果被放逐了,於是乎索性徹底低俗化,結果,大受歡迎火爆大江南北。究其原因,其實是老郭迴歸了相聲的本質!大家就愛聽這個啊,沒轍!但主流卻開始反三俗。這就有些搞笑了,要麼就是他們揣著明白裝糊塗,要麼就高估了我們大家欣賞品味!我們沒有主流想的素質那麼高啊,還沒脫離低級趣味呢,開心就好啊!順便比較一下二人轉,二人轉得真心感謝趙本山,不要老趙,估計還在田間地頭轉呢,就因為老趙,不僅轉出了山海關,還轉到京城,轉到了海外。但如沒了老趙的引導,二人轉必將退回東北,這是由二人轉本質所決定的


那時的花開花落


看到這個題目,聯想到京劇《三岔口》,非常經典非常精彩。也特別注重演員的功底,必須是唱唸做打樣樣精通的好演員才能表演到位,這個劇目是國家京劇院出國演出的保留劇目。

可是《三岔口》有多大的教育意義呢?打來打去原來都是自己人,燈亮了才恍然大悟:打了半天是自相殘殺!

但是就是這個沒有多大教育意義的劇目,卻經久不衰的受到觀眾的喜愛。

以此類推,好的相聲就是把說學逗唱等十二門兒功課演出給觀眾欣賞,讓觀眾在業餘時間享受到開懷大笑的歡樂,基本上就達到相聲演出的目的了!

因此,覺得在相聲演出時,基本功還是屬於第一位的,當然觀眾在開懷大笑之後,受到啟迪受到教育,那是錦上添花了。



6985mzy007


關於相聲,我曾寫過一些東西,雖不很多,今後也不想過多去談論此類話題。但偶然看到了這個問題,瀏覽了一些回答,總覺得有些想法還是要說一說。

很多作者僅僅把相聲等同於逗樂,把教育等同於高大上,聽報告,意識形態,甚至上層建築,怎麼看教育都像是出氣筒,像頗為冤屈的小媳婦。對此,我實在不敢苟同。首先,教育有很多種,小到家庭教育,中到學校教育,大到社會教育等等,多了去了,它們都在教育範疇。教育可以是教書育人,可以是談天說地;有板著臉的強行灌輸,也有娓娓道來的潤物無聲;有表演的美感和啟迪,有聽覺的優美和遐想,亦有靜止不動的震憾。其次,藝術門類眾多,既是藝和術,總要讓人領略到美,欣賞到術,有所開悟。說穿了,就是我們常說的一一受教了。一幅漫畫,醜態百出,有人哈哈一笑,有人卻在一笑間看到靜中的動,靜中的美,甚至若有所思,有所頓悟。一首交響樂,有人聽到就煩,總覺得曲高和寡欣賞不來,但有人卻聽的津津有味,心情大好,放飛自我,遐想無窮,甚至會覺得音樂使人拋卻雜念,洗滌心靈。雜技魔術也是藝術,既能讓人欣賞到藝的精美,也能讓人感受到術的絕倫,甚至令人感嘆世間處處有高人,一招鮮吃遍天。這種感嘆,有人感嘆了就完,有人感嘆了會結合自已想想應該怎麼辦,誰能說這不是一種勵志的表現?《紅樓夢》好看,雅者看到的是美,俗者看到的是遍地汙穢。人生各不相同,點點滴滴見真功。

相聲也是一門藝術,它和其它藝術一樣毫不例外地有教育人的作用。相聲能夠教育人,不是我說的,但是我認同。老郭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說過,相聲的確有教育人啟迪人的作用,我之前說的不太明白,可能有些偏激。

當然,相聲必須先做到搞笑逗樂,有人看有人聽才行,只有這樣才有可能談得上勸人向善開啟心智。

同時,也必須指出,任何藝術對人的薰陶都有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在潛移默化中淨化心靈,頓悟人生。您大可以單純娛樂,只為一笑,但我相信您一定會有自已的立場和評判。這種立場和評判,多多少少反映出一個人的“三觀"。學養的不同,內涵的多寡,自不知人立見。總之,一句話,相聲絕不僅僅是逗樂,而教育絕不僅僅是一本正經的套話空話。


碧水藍天657


筆者認識到:“相聲”不但給人們帶來歡樂,而且是一門文化藝術,相聲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給人們帶來的啟迪。

一.相聲不單純是個搞笑逗樂的喜劇,而且是個傳播正能量的工具;

二.著名相聲大師郭德綱先生認為,相聲應該含有一定實際意義的搞笑劇目,在娛樂中給人一種無限的遐想與真情,郭德綱不愧為是“德藝雙馨”的著名大師。

三.讓人們聽完相聲之後有所感悟有所啟發有所思考;

四.相聲事業的發展,要靠像郭德綱先生那樣-探索與追求:

1.探索出一套突破老框框的,走進創新之路的“新相聲”;

2.追求人們所愛好的喜聞樂見的相聲模式和特色,觀眾的滿意就是“我”的追求-這就是“為人民服務”的新慨念、新說法。

相聲事業任重而道遠,我們作為普通觀眾的一員,也要積極參與相聲事業當中,積極提出可實行的好的建議,為共同追求相聲的“真善美”與“樂趣逗”而努力!

插圖-來自筆者的一組書法。








祥辺


首先,藝術絕不是為教育而產生和存在的。如音樂和舞蹈,大至起源於勞動的自覺和祭祀的規範整理。人面漁紋陶盆上的花紋要麼是氏族標記,要麼純粹是為了美。與教育無關。周公制禮樂,樂有了尊卑秩序。教育意義有了。西方文藝復興,似乎也承擔了部分作用。但你問畢加索,凡高,貝多芬,齊白石,楊麗萍,等等,他們作品想教育什麼,他們一準給你白眼。藝術的教育如春風,是潛移默化的。你能想象齊白石畫個蝦,再寫幾句你要好好做人嗎。回到相聲,內容諷刺或讚揚當然會賦於潛在教育。而一些中性內容,亦有可觀。如張雲雷的粉絲練評劇,她們需要花費時間精力,消磨了時間。總比打麻將,蹦迪泡吧更有益些。這不是教育嗎?至於有些屎屁內容,多了不雅,偶一為之亦不過。想教育人,先得把人招來。不然只有偉光正,沒有人聽,也白搭。人來了,聽多了,庸俗的內容聽了會膩,相聲演員自然要與時俱進的提高。





厚朴堂主卜令軍


相聲不是藝術,只是傳統的民間表演形式。雖然,相聲演員(包括郭德綱)常常自誇,相聲是一門語言藝術,但沒有一個人說得出,相聲哪裡符合藝術的標準了?給自己臉上貼金,每個行當都如此,做不得真。

至於教育,就算藝術家也沒有資格教育別人。老師教育學生,因為老師能傳道授業解惑;領導教育下屬,因為權力賦予了他職權;老闆教育員工,因為資本說了算;模範人物教育群眾,因為他高尚的品德。

藝術家有什麼資格教育受眾?論品德,藝術家未成高於普通人;論才華,普通人又不想學藝術,憑什麼受你教育?

郭德綱有句口頭禪:“江山父老能容我,不使人間造孽錢。郭德綱、于謙代表德雲社,向我們的衣食父母致敬。”這就叫有自知之明。德雲社這麼火爆,不是沒道理。把觀眾當父母,才會盡心盡力取悅觀眾,反過來觀眾才會捧場,破費賞飯給德雲社。

相聲老前輩常寶華生前曾在央視的一檔節目談起舊社會相聲演員的悲慘遭遇。那時候相聲演員為了討好觀眾,到了自輕自賤的地步——您就當我是小狗小貓,賞一口狗糧貓糧吧。當然,這種自輕自賤侮辱了演員人格,不值得提倡,但如果忘了自己的本,沒有了自知之明,反過來企圖“教育”觀眾,那叫恬不知恥。觀眾花錢進劇場,不是聽你“教育”的!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江南俗士1


相聲本身就是集諷刺與幽默為一體的語言藝術,它是與時代同行,以高超的演繹技巧對現實社會中的不正之風,歪門邪道,不學無術等用語言藝術形式給予抨擊或嘲諷,使人們在愚教於樂中心情得到愉悅釋放,相聲演員也並非是高高在上的自我為是的教育家去教育人,說服人。身體健康需要高興,需要快樂,以增強免疫力,使之健康。楊藝講話“樂呵樂呵就完了”此話不假,人的心理要健康,別整天不高興,治這個,整那個,嫉賢妒能或羨慕嫉妒恨,相聲就是逗樂的,就是笑的藝術,不笑不樂那叫相聲嗎!所謂教育啟迪;不是用你去專門教育別人,而是人們在心情快樂中汲取所需養分。別把相聲看成是萬能的,和其它曲種意義都一樣,只是人們喜聞樂見的一個曲藝形式而已。


孫齊信


相聲首先必須逗樂必須!必須!必須!知道為什麼嗎?

如果以後相聲不逗樂了!那叫朗誦!讀書會!

試想一下,以後舞臺上上來1到3人 我給大家表一段思想品德!

我用的著你麼?

相聲的教育意義體現方式不應是歌頌!而是諷刺!抨擊!歪說!

從相聲的歪理中能體會到什麼,感受到什麼,那就是相聲的教育意義!

足夠了!(非按歪的學那是個人的問題不是相聲的問題!)

雅也好,俗也罷,乾淨也好,髒也罷!

正因為相聲從古至今都包含在內所以稱之為藝術!只是什麼場合表演用什麼不同罷了!

你要非說俗的髒的相聲就不是藝術!

那照你們這麼說 莎士比亞就是教老百姓 不忠 不貞 不倫。

最該反的就是電影!就應該取締啊!


耿直的不講理


這個問題還在討論,是挺遺憾的。除非是棄船派!否則都希望國家不斷地進步下去,發展下去。那麼能說真話的就不說假話,更不說屁話。起碼說人話。有很多聽眾觀眾的人就必須清楚這些最基礎的做人原則。社會主義24字核心價值觀掛的到處都是。從當官的到老百姓都應該努力學習,有話語權的就應該努力宣傳這些道理。諷刺那些兩面派及智商固化在四十年前的人,諷刺那些溜鬚舔腚行賄受賄的人及各種不正之風。這就是說人話。不說那些只能使人更下流的髒話鬼話。不說迎合那些正在尋求低級趣味人的話。中國的問題多數是根植於數千年封建專治破壞了的政治生態土壤。這個不改變,談什麼都很難貫徹執行。不當棄船派就只剩下一條努力改變生態土壤一條路!珍惜你有觀眾聽眾的話語權吧!


24270016


相聲藝術來自於民間,之所以百姓喜歡,是因為他說的斗的都是百姓身邊故事,歇後的語言。逗樂的藝術同時也是諷刺藝術,相聲的素材都採於廣大貧苦百姓中的喜恕悲哀樂,述說百姓的心聲。自然,素材中就有對富人的褒貶,對損人利已為的諷刺。生活中人們用笑活吶喊心中的怨氣,聽相聲平息心的不平。他們是底層弱勢群體,光腳的不怕穿鞋的,對富人的為富不仁,敢懟敢諷。相聲是玫瑰紅中有剌,刺寓美中。

笑料段子之所以可笑,述說的都是人們正常生活中的逆向行為。例如,一個人看手機不看路,頭撞電線杆,頭被撞破;走捷徑翻護欄把護欄搬倒,結果把自已壓在護攔下邊,住進醫院,快變成慢。有一次筆者出差,北京上車,拿票對號找坐,三人座坐兩人,一胖瘦,一對號我在中間,胖子佔二人座,我坐他坐一半,他全坐我沒坐。當時全車箱人都樂了。列車員給我一小板橙,解決了問題。所以相聲來源於生活,生活反映人的道德行為。

社會的存在決定人們意識,決定人們的價值覌,決定文學藝術的價值走向。

建國以來我們的文學藝術都是為人民的,所它的內容都是歌頌工農兵,歌頌社會主義建設中的英模人物,批評那些不利於國家建設,人民工作和生活中的違反法律法規,違反公德的行為。

就說相聲。候寶林,郭啟如,劉寶瑞等老藝術家說的傳統相聲,《化蠟扦》用智慧教訓了不孝之子;《假行家》批評諷刺了不懂裝懂的人;《遊園驚夢》用個別人的可笑的遊人舉止,教育人們要遵守公德。他們將生活中的經常發生的違公德的事情,用相聲藝術浪漫的再現於群眾面前,賦予新的內函。教育人民,感動人民,讓人民群眾天天向上。

在新時代的今天,我們的文學藝術不應當也不可能脫離現實,與新時代要求相背。在我們的生活中的負能量,如“霸座","碰磁",“酒駕"等等,需要用一種藝術行式,批評諷刺教育他們,轉變他們。而相聲小品則是最好的藝術行式。他們已經做到了。

純藝術的藝術根本不存,任何一個時代的藝術無不反映該時代人民的生活風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