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哈赤为什么要创立八旗制度?

无锋阁


八旗制度最早起源于女真族游猎生活的需要。在东北的深山老林打猎,人少了可不行。人少了,不但打不到猎物,自己反倒会成为猎物。很多人一起打猎,就要有个组织,要有领头的。女真人把这种组织称为牛录,指挥者称为牛录额真。最早的牛录只是生产、生活单位,还不是作战单位。


(八旗兵列阵。图片来源于百度)

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25岁的努尔哈赤为报父、祖之仇,起兵攻打尼堪外兰,当时手下只有几十个人,十三副甲胄,也就是一个牛录吧。所以当时只用了一个黑旗作为指挥旗帜,由努尔哈赤亲自掌握。到了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建州三卫,队伍壮大了,于是另设了一个红旗。自己率领红旗军,将黑旗军交由亲弟弟舒尔哈齐指挥。

女真人把旗称为“固山”。相当于在牛录之上新设立了一级单位。一个固山统领几个牛录。“旗”的概念出现了。这时候的“旗”就不只是生产、生活单位了,还包括了作战单位的功能。因为女真民族是游猎民族,平时以打猎为生,青壮男子去打猎,老弱妇幼守营地。战时全民皆兵,青壮男子上战场,老弱妇幼守城寨。战争年代效率就是要高,不能来虚的,一切形式主义都会害死人。努尔哈赤从这一思想出发,干脆不再另设行政、军事机构了,直接就把生产、生活和作战单位合并使用,把所有部族人口分为“旗”和“牛录”两级来管理和指挥。“旗”既是战斗单位,也是管理机构和生产、生活单元。平时大家在旗主的领导下生产,在旗主的管理下生活。战时旗主把大旗一竖,青壮男子都汇集到旗下,由旗主带领出战。不得不承认,这是一种符合当时形势需要的,高效率的模式。与明朝冗官冗兵、机构庞杂、效率低下的状况相比,努尔哈赤首先赢在了制度上。
(八旗甲胄。图片来源于百度)


后来努尔哈赤的队伍又壮大了,两级指挥模式不够用了,就在牛录和固山之间增加了一个层级,称为“甲喇”。大约在明万历二十一年(1601年),努尔哈赤对自己的组织模式首次进行了大规模改造与重建,规定300人为一牛录,5牛录为一甲喇,5甲喇为一固山,首领分别称为牛录额真、甲喇额真、固山额真,将红黑两旗分设为黄、白、红、蓝四旗。

到了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努尔哈赤率领的建州女真已经吞并了除叶赫部之外的所有女真部落,而且收服了一些蒙古部落,其麾下军队已有五六万人,四个旗也不够用了。努尔哈赤于该年将四旗又分为八旗:正黄、镶黄、正白、镶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八旗制度基本成型。这八个旗是满洲八旗。
(八旗旗帜。图片来源于百度)


在后来不断征战的过程中,女真人收服了不少蒙古人,把他们编为蒙古牛录,由各旗进行统领和管理。后来又编成蒙古二旗。清皇太极天聪九年(1635年),皇太极在征服蒙古察哈尔部之后,因所辖的蒙古壮丁数量太多,需要建立更大的组织进行管理,所以进行了一次大规模整编,正式编成蒙古八旗。汉军八旗的形成与蒙古八旗类似,只是时间稍晚。到清皇太极崇德七年(1642年),正式编成汉军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所使用的旗帜和满洲八旗相一致。至此,满洲、蒙古、汉军各设八旗的制度完全确立,基本上沿用到清朝灭亡。

可以这么说,努尔哈赤创立八旗制度的原因是要高效率地管理和指挥女真部族,在解决好生存问题的基础上,统一女真各部,收服蒙古、朝鲜,与明朝作战。八旗制度在创立之初是符合当时形势的。努尔哈赤能够带领几十人起兵,在战争中不断发展壮大,最后统一女真各部,努尔哈赤的后人能够继承和发展他的事业,最后建立统一的大帝国,与八旗制度的优越性密不可分。但是,任何制度都是时代的产物,也一定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革变化,否则先进就会变成落后,落后就要挨打。八旗制度到后来不断衰败,直到跟随满清一起灭亡,与它不与时俱进息息相关。


云中随笔2019


八旗制度是满族人一手筹建的一个全民皆兵模式。它是清朝的初始阶段为了适应满族人的发展而逐渐筹划设立的,一直沿用到清朝初期逐渐形成完善制度体系,为大清王朝的全国统一大业立下汗马功劳。

八旗制度刚开始建立的时候,最大的特点就是兵民为一,全民皆兵,意思是只要是满洲人,都要归属于八旗体系。而且八旗模式包含很多方面的功能,既有军事板块,还有行政和生产等方面的板块。努尔哈赤时期的八旗兵在日常的时候要下地干活或做一些其他的生产劳动工作,假如战争一旦爆发需要作战的时候,则会拿起武器弃农从军,而且需要自己解决兵刃口粮。直到满洲入关以后,这种模式逐渐被完善,拟定了八旗常备兵制度和兵饷制度,八旗兵也从农民军摇身一变成了职业军人。

八旗基本分为三种,即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汉军八旗也叫乌真超哈,意义是重装部队,而满洲八旗和蒙古八旗主要是骑兵连队,士兵也分为三个等级,即马兵、战兵和守兵,这三种兵种的月薪不同,依次减少。八旗兵种中并不是所有的旗都归皇帝直接管理,皇帝仅有其中的三个旗,就是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所以这三旗称之为上三旗。其余五旗称之为下五旗,由满族的其他官员统治。清朝定都北京之后,满洲八旗的精锐遍布北京城周围,北京的毎个城门都有八旗精锐驻扎,民间百姓称八旗兵为禁旅八旗。

八旗制度是满族人得首领努尔哈赤建立的。他起初把自己军队分为了四旗,分别用不同颜色的旗帜为标志,分别为正黄旗、正白旗、正红旗、正蓝旗。但是随着军队人员的增多,军事力量的加强,四旗已经不能很好管理部队了。于是在原来四旗上镶了边框,组成了镶黄旗、镶白旗、镶红旗和镶蓝旗。至此,八旗制度基本完善。

正黄旗、镶黄旗和正白旗是上三旗。正黄旗一共约有十五万人,是八旗之中人数最多的一旗,它有92个佐领、2个半分佐领,、约3万兵力。索尼、纳兰性德和晚清的几个皇帝都出身于正黄旗之中。镶黄旗共有两万六千的兵力,84个佐领、2个半分佐领,总人数约有十三万人。属于这一旗的名人有孝和睿、慈安太后以及名将福康安等。正白旗有86个佐领,约2万6千兵力,总人口达到十三万。康熙皇帝、乾隆皇帝是出自这一旗的。

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正蓝旗和镶蓝旗是下五旗。正红旗拥有74个佐领,兵力有2万3千,总人口约11万5千人,和珅是出自这一旗的。镶红旗有86个佐领,兵力2万6千,总人口也有十三万左右。剩下的镶白旗、正蓝旗、镶蓝旗也有雄厚的兵力与实力。

众所周知,生活在北京的人都知道;西二旗、西三旗、北营房这几处地名,因为这些地方曾是八旗精锐的驻守营房所在而得名。努尔哈赤当年仅有13副铠甲发家,而建国称汗位,随即统一女真部落,以至于取代大明王朝辐射中原,再后来平定三藩、远征新疆,驻守西藏、抗击沙俄,成就伟大的清王朝,八旗制度在屡次的军事征战中都功不可没。

八旗制度从开始到清王朝的灭亡也随着消失于历史长河之中,八旗制度走过了300年的历史岁月。


站在女性的观点追忆历史、了解历史,感受截然不同的一种历史解读情怀。

每天和你分享有价值的历史观点!请你留步给予关注,点赞,点评,转发,您的支持就是我的原始动力!爱你们……


历史中简堂赵刘果儿


我认为:努尔哈赤创建八旗制度,是我国满族发展史上一件大事,也是他的一大功绩,可谓大手笔、大动作。1615年(万历四十三年)十一月,努尔哈赤除建州外,已统一哈达、辉发和乌拉,史载其降俘乌拉卒骑,“不下数万人”;又征抚大量东海女真部民。建州幅员益广,步骑增多,“归附日众,乃析为八”,除原有四旗,再增设四旗,共为八旗。

女真社会历史发展与生产关系所产生的独特社会结构—八旗制度,既有利于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又有利于满族共同体的形成。努尔哈赤通过八旗把分散的女真部民组织起来,管理女真的农业、畜牧业、采集业、渔猎业和手工业生产,促进了女真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同时,随着对瓦尔喀、虎尔哈、卦勒察、萨哈连、达斡尔、蒙古人、汉人等的征服,得到部人就编为一牛录。

努尔哈赤把各部女真人等都包容在旗制之中,加速了满族共同体的形成。天命初年,已发展到约四百个牛录。除满洲八旗之外,1621年(天启元年,天命六年)始设蒙古牛录,1622年(天启二年,天命七年),始设蒙古旗,1635年(崇祯八年,天聪九年),始设蒙古八旗,旗色与满洲八旗相同。

1631年(崇祯四年,天聪五年),努尔哈赤的继承人皇太极将满洲八旗中的汉人拨出,另编一旗。汉军初名乌津超哈,为满语山的对音,山是重的意思,山意为重兵,因其多使用大炮等重型武器而得名,后称汉军,以黑色为旗帜。1637年(崇祯十年,崇德二年),分设汉军为二旗。1639年(崇祯十二年,崇德四年)又增设汉军二旗,旗色为纯皂(黑)、皂镶黄、皂镶白、皂镶红。

1642年(崇祯十五年,崇德七年),汉军扩充为八旗,旗色改为与满洲八旗、蒙古八旗相同,取消了黑色。从此,实际有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共二十四旗,但习惯上仍统称之为八旗。努尔哈赤创建八旗制度,以它作纲,把女真社会的军事、行政、生产统制起来。女真各部的部民,被按军事方式,分为三级,加以编制。努尔哈赤用军事方法管理行政、管理经济,使女真社会军事化。

因此在努尔哈赤统治时期,整个女真社会就是一座大兵营。这一点,也正是努尔哈赤统治时期女真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努尔哈赤以八旗作纽带,把涣散的女真各部联结起来,形成一个组织严密的、生气勃勃的社会整体,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有积极意义的。这正是他崛起东北地区,统一女真各部,施行社会改革和屡败明朝军队的重要原因之一。你是什么看法呢?期待你的点赞和评论转发啊。有什么好的意见大家评论区一起来分享吧,我期待你的参与。

天天开心历史


成就帝业者,必有超人的践行能力和与超越实施践行能力的基本才能及方略。就如同创建了八旗管理体制并使之践行、与后期制度优化、与术术完善创新无懈对接的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清朝帝业的始祖,成就于管理创新:八旗设计。其后人,在无法逾越的“八旗”制度之上,采取补充、完善、优化的方法,300年如一日,继承着努尔哈赤无懈可击的“扁平化”管理。



“扁平化”是一种提高效率的管理模式:优选结构,减少阻滞;剔除繁冗,长臂速达。


努尔哈赤平定各个部落后,由于幅员辽阔,人员众多,驻扎分散,层级落后,致使效率十分低下。无形中,“扁平化”成为扩充地盘、成就霸业的唯一选择。

于是“旗”的设计,成为了优化制度、创新管理的必由行政体制。


用户5811465456


八旗制度是由清太祖努尔哈赤创建的,是清代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将军事、生产、政治、财政、司法、行政等各方面的职能融合在一起。分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八旗初建时兵民合一,全民皆兵, 把所有满族人都编于八旗之下。每一旗均设有旗主,旗主与旗奴界线分明,规矩森严。八旗官员平时管理民政,在战时则充当将领,八旗子弟都有当兵的义务,满族人以此组织制度建立了清朝。从八旗的创建者努尔哈赤开始直至清朝灭亡,清朝的历任皇帝都将八旗制度视为立国之本。


八旗制度是满族的独特创举,在清朝建立政权和维护其统治地位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成为治国理政和统治人民的主要手段。

满人靠着自己的八旗军,打败了明朝的军队,入关建立了满清王朝。清末魏源曾说过:“大清之兴也,兵维八旗”。因此清朝的建立,八旗兵功不可没。


雨后青山秀


为了便于管理,增强军队的纪律性和战斗力,于是创立八旗制度。这是由清朝的奠基者努尔哈赤所创,后来皇太极再加以完善。如下图:

旗是汉语的称呼,满语里是“固山”,八旗也是来自这里。

最初,女真在外出打猎时,为了方便统一指挥。于是建立了“牛录”这个组织,他的首领叫牛录额真。当然,不只是打猎,作战也同样如此。

后来,努尔哈赤横空崛起,渐渐统一女真。同时,也伴随着军队人数的增加,为了方便管理,建立黄、白、红、蓝四旗,都是纯色。

这四旗下面这样规定:

300人为一牛录,5牛录为一甲喇,5甲喇为一固山,首领分别是牛录额真、甲喇额真、固山额真。因以旗帜为标志作导引,于是称之为“固山”(汉语旗帜在满语里是固山)。

后来,努尔哈赤统一所有的女真部落(除叶赫之外),同时,蒙古也多有依附归纳。于是在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四旗基础上,增加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这就是满洲八旗!

后来皇太极在努尔哈赤蒙古旗的基础编成蒙古八旗,之后又编制汉军八旗!八旗制度就此完善。

最后,欢迎大家在下方评论区一吐为快!


史小二记


八旗制度是在原有的牛录制度之上建立的,是为了适应在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后的发展而改进的一种形式。

最初女真人以渔猎为生,人口有限,早期的牛录制度可以满足平时的打仗或行猎的需要,但由于万历朝鲜战役之后,明朝对辽东的控制有所松动,加上名将李如松的阵亡,使得女真一族快速崛起,以往的牛录制已无法满足军队和生产的需要,努尔哈赤于1601年设立了四旗制度,至1615年在(黄、红、白、蓝)四旗之上再次扩编(原四旗前缀加“正”,新四旗则冠以“镶”)并加以完善,彻底奠定了八旗制度。

八旗的建立,使女真的军事力量脱离了以各氏族、各村寨为牛录单位的松散结构,加强了努尔哈赤的指挥集权,为以后女真在军事上的逐步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


吃饭不刷碗1


八旗制度源于女真人的狩猎组织,由牛录制扩充而来。1牛录包含300人,5牛录为1甲喇,5甲喇为一固山。



固山对于当时的满洲军来说是互相加以区别的最大团体,旗帜鲜明,独树一帜。当时的满洲军共有4个固山,以红、黄、蓝、白4色旗帜加以区分,后又增设镶红、镶黄、镶蓝、镶白四个固山。因“固山”在满语中意为“旗”,故称“八旗”。



八旗制度形成于努尔哈赤带兵征战的过程中,随着战事绵延,士兵的数量日益扩大。为了实现对军队有效的管理,实行军政合一,努尔哈赤一步步创立八旗制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