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哈赤原本姓“觉罗”,为何偏要说自己姓“爱新觉罗”?


爱新觉罗是清朝皇室的姓氏,是族名加姓氏组合,女真人的姓氏在古代划分非常清楚,觉罗这个姓氏也有不少,比如

伊尔根觉罗、阿颜觉罗、舒舒觉罗、西林觉罗、通颜觉罗、嘉木瑚觉罗、阿哈觉罗、伊拉拉觉罗、察拉觉罗等,他们和爱新觉罗家族是一个始祖,是一个大家族,因此都称“觉罗”,前面的两个字或者三个字是地名、官职名或者族名。(皇太极像)

爱新觉罗的是什么意思呐?康熙60年,康熙帝和乾隆帝(弘历)有一段谈话是关于爱新觉罗姓氏,明确表明“爱新”是“金子”的意思,以后爱新觉罗家族都以这个谈话为准。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皇太极继位后改国号为“清”。皇太极对自己家族的姓氏也有一番考虑,觉罗这个姓氏有不少人,但是努尔哈赤这一支的觉罗姓氏人员非常少,皇太极时期爱新觉罗家族只有100人左右,顺治时期400人左右,康熙时期490人左右,雍正时期1000人左右。为了显示自己的尊贵和其他觉罗姓氏的区别,他仿照汉人姓氏的做法,如琅琊王氏,姑苏慕容的称呼,将自己家族的族名加在姓氏前面,创立了新的姓氏“爱新觉罗”。清朝“爱新觉罗”姓是皇室专用姓氏,而其他觉罗姓氏为一个系统,以示区别。

清朝其他姓氏也仿照皇室的做法,更改了不少的姓氏,如叶赫那拉、苏完尼瓜尔佳等,这样同姓人的宗族系统也完整的体现出来了。

爱新觉罗这个姓氏称呼在努尔哈赤时期以及更早时期只有很少记载,皇太极时期才在史书记载频繁起来,皇太极改“觉罗”为“爱新觉罗”姓氏,无非是显示皇帝家族的尊贵,希望家族源远流长;其次要和其他觉罗姓的家族区别开来,显示亲疏远近。皇太极改姓成为满族人姓氏效仿的对象,纷纷改姓,以显示家族出身以及亲疏远近。

爱新觉罗家族经过将近300年的发展,根据爱新觉罗家族谱系记载,到二十世纪30年代,家族由开始的100人左右,发展到男性就有3.4万人,整个宗室4.6万人,在拥有皇室特权的情况下,家族繁衍是非常非常迅速的。(溥仪和家族合影)

爱新觉罗家族的姓氏在民国时期改姓的有不少,这么迫不及待的改姓非民国政府所为,而是爱新觉罗姓氏族人自己改的,害怕被汉族人报复。大都改为“金”、“廖”姓氏,也有一部分改为赵、肇、罗、艾、关等姓氏,保留爱新觉罗姓氏的不多,大都是光绪、宣统皇帝关系比较近的爱新觉罗家族,二十一世纪前后,有不少爱新觉罗家族的人改回“爱新觉罗”姓氏。


穿越再现彼岸


努尔哈赤的却是姓“觉罗”,这是他的本姓,而“爱新”则是他的族名,汉译“黄金”,“爱新”和“觉罗”连在一起,类似于汉族的弘农杨氏、陇西李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一样,是族名和姓氏的综合体。

后来的爱新觉罗发达了,为了区别于其他的觉罗氏,爱新觉罗也就正式成了姓氏。

事实上,爱新觉罗在满洲是一个非常小的姓氏,努尔哈赤的六祖,以及他的22个儿子,就是爱新觉罗氏的全部成员了,跟满洲八大姓根本就没得比。

满洲八大姓包括:佟佳氏、瓜尔佳氏、马佳氏、索绰络氏、赫舍里氏、富察氏、那拉氏和钮祜禄氏。


怎么样?是不是看着很眼熟?没错,后来满清的皇后王妃大多都出自这些姓氏,著名的大贪官和珅,就是钮祜禄氏。

不为别的,因为爱新觉罗别看人少,但却华丽的完成了屌丝逆袭,一举成了满清皇族,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开始,到溥仪退位,满清一共296年。



因为怕被汉化,所以满清秉承着满汉不通婚的规矩,所以爱新觉罗氏皇族大多娶得都是满洲八大姓和蒙古族的女人,但这也够了,在这近3个世纪的岁月里,一个只有20多人的爱新觉罗氏,如今的人口已经高达40万人,看来还是皇族最能生了。


关注明离子,看更多历史故事。


明离子


爱新觉罗的是什么意思呐?康熙60年,康熙帝和乾隆帝(弘历)有一段谈话是关于爱新觉罗姓氏,明确表明“爱新”是“金子”的意思,以后爱新觉罗家族都以这个谈话为准。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皇太极继位后改国号为“清”。皇太极对自己家族的姓氏也有一番考虑,觉罗这个姓氏有不少人,但是努尔哈赤这一支的觉罗姓氏人员非常少,皇太极时期爱新觉罗家族只有100人左右,顺治时期400人左右,康熙时期490人左右,雍正时期1000人左右。为了显示自己的尊贵和其他觉罗姓氏的区别,他仿照汉人姓氏的做法,如琅琊王氏,姑苏慕容的称呼,将自己家族的族名加在姓氏前面,创立了新的姓氏“爱新觉罗”。清朝“爱新觉罗”姓是皇室专用姓氏,而其他觉罗姓氏为一个系统,以示区别。

清朝其他姓氏也仿照皇室的做法,更改了不少的姓氏,如叶赫那拉、苏完尼瓜尔佳等,这样同姓人的宗族系统也完整的体现出来了。

爱新觉罗这个姓氏称呼在努尔哈赤时期以及更早时期只有很少记载,皇太极时期才在史书记载频繁起来,皇太极改“觉罗”为“爱新觉罗”姓氏,无非是显示皇帝家族的尊贵,希望家族源远流长;其次要和其他觉罗姓的家族区别开来,显示亲疏远近。皇太极改姓成为满族人姓氏效仿的对象,纷纷改姓,以显示家族出身以及亲疏远近。

爱新”是满语“黄金”的意思。作为姓氏,发源地在宁古塔旧城东门外三里。“爱新觉罗”这个姓氏是根据远祖部族支系远近划分的。意思即为爱新部族远支。满洲姓氏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姓(哈拉),一部分是基於血缘宗亲关系的族名(穆昆)。



爱新觉罗一姓中,觉罗为姓,爱新是族名,两者的关系类似汉族中某姓和某家族的关系(张姓与桐城张氏,翁姓与常熟翁氏等)。除爱新觉罗外,觉罗这一姓氏还有伊尔根觉罗、舒舒觉罗、通颜觉罗等分支,都源於同一始祖。

因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建立後金,该族遂成望族,以全称相称,“爱新”遂变为姓氏的一部分。如同那拉氏有叶赫那拉、乌拉那拉、辉发那拉等分支(叶赫、乌拉均为地名),瓜尔佳氏有苏完尼瓜尔佳、安图瓜尔佳等分支一样。



而目前的研究认为,满洲姓氏中,诸觉罗姓氏之间似乎没有明显的血缘关系,特别是爱新觉罗氏和伊尔根觉罗氏,从入关之前便经常通婚,这显然违背”同姓”的认知。所以,对于“觉罗氏”的整体构建便出现了疑问,爱新觉罗氏就很难作为觉罗氏之去进行考证。


一个有历史的故事


野蛮部落的进化

努尔哈赤野猪皮从小生活在建州,由于母亲早亡他爹给他找了个后妈,这后妈又尖酸刻薄对他兄弟俩非常不友好,这俩就整天在深山老林里挖人参,打猎然后去集市换去生活费,在跟汉人做生意的过程中学会了汉语,这也为他后来创造满文提供了先天基础。

姓名的构成

爱新觉罗氏在满清部落八大姓中排不上名号,后来努尔哈赤凭借自己的阴险毒辣加上拜了李成梁为干爹,就利用这个机会把其他八大姓都逐渐征服,建立后来的八旗制度,这个觉罗是属于部落的名字,爱新在满语的意思是黄金,这努尔哈赤跟蒙古人也经常打交道,对这个黄金家族的名字也非常羡慕,所以就来了个东施效颦也搞了个黄金觉罗的姓来彰显自己族人在建州的地位,也就是后来通常称的爱新觉罗家族。



历史小明王


古代国人自称名字喜欢加地名,长期受中原文化影响的女真(满)人也是如此。比如我们最为熟悉的《三国演义》,人物在自我介绍的时候都是说,我乃燕人张翼德,我乃常山赵子龙,但是我们都知道张飞不姓燕人张,赵云也不姓常山赵,但这就是一个习惯。

女真(满)人也是如此,爱新觉罗中只有“觉罗”是姓,而“爱新”则是类似地名,也就是发源地,由于觉罗家族后期是关外第一大族,因此他们将姓前面冠以“爱新”,“爱新”在满语里意为金,也就是说他们认为他们家族来源于“金”,后来毕竟文化上还是和汉族有所区别,逐渐他们把发源地和姓融合在了一起,就是我们今天认为清朝皇帝姓“爱新觉罗”的原因,实际上这个理解不是太准确。

同样慈禧太后的家族姓“叶赫那拉”,“叶赫”是地名,就是他们家族的发源地,“那拉”才是慈禧的姓。明白了吗?


曹老师xixi


欢迎观看

编者导读:

据史料《清史稿》记载,清朝的开国始祖名叫布库里雍顺,此人由仙女佛库伦于布尔瑚里湖畔误食野果而生,生下后被佛库伦赐名爱新觉罗·布库里雍顺,随后按照佛库伦的指引顺流而下到了一个三姓地方,最终帮他们解决了一系列事情后成为了这个地方的首领,至此,“爱新觉罗”这个姓氏由此而来。当然,这一说法仅为传说,其真实程度断然不可全信。然而,在这一神圣的传说背后我们也不难发现一些“奥秘”,倘若按照上述《清史稿》的说法,“爱新觉罗”这个姓氏是由上天赐予的,如此一来,可以推出:“爱新觉罗”这一姓氏自古以来应该就存在的。

参考图1

然而,当笔者去翻阅《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的时候却并没有找到“爱新觉罗”这一姓氏,与此同时,却发现了与“爱新觉罗”相近的字眼,譬如:通颜觉罗、西林觉罗、呼伦觉罗等等末尾带“觉罗”二字的姓氏,但与我们想要查询的“爱新觉罗”还是相差甚远。那么,这岂不是与上述推理互相矛盾吗?关于这个问题,笔者就这该篇文章来给大家粗略的探讨一下关于“爱新觉罗”这个姓氏的由来。

布库里雍顺像

本文的研究内容:

据史料《清太祖实录》记载,努尔哈赤乃斡朵里部的首领猛哥帖木儿的六世孙。关于猛哥帖木儿此人,笔者在之前的文章中也提到过,猛哥帖木儿在元朝末期就曾任职于元朝统治者在女真内部设置的万户府的万户,随后当元朝统治者撤出中原后,接受了明朝政府的招抚,成为了明朝设置于女真人中的建州左卫的首任都督,世袭执掌建州左卫,并肩负起对明朝政府朝贡等一系列事宜。我们知道,猛哥帖木儿的姓氏为佟(或者童),因此猛哥帖木儿的全名其实为佟猛哥帖木儿,然而,如此一来岂不是与努尔哈赤的“爱新觉罗”姓又相互矛盾吗?

猛哥帖木儿画像

其实不然!据史料《朝鲜实录》记载,努尔哈赤其实也自称为佟努尔哈赤。譬如:公元1596(万历二十四)年,努尔哈赤在写给当时的李氏朝鲜统治者昭敬王李昖的书信当中也以“女直国建州卫管束夷人之主佟努尔哈赤”自称。在明朝方面,努尔哈赤曾任职于建州女真各部都督佥事的时候,对明朝政府也自称为佟努尔哈赤。那么,以上迹象是否可以表明努尔哈赤其实是姓“佟”而不是姓“爱新觉罗”?关于这个问题,我们来简单的分析一下:

所谓“佟”姓即我们所熟知的“佟佳氏”,例如著名的“满洲五部”之一的董鄂部就是出自于佟佳氏,且佟佳氏与努尔哈赤所在的部族乃世代联姻氏族(佟佳氏后裔雅尔古佟佳氏乃努尔哈赤的姐夫)。在当时的女真人眼中,有这么一条约定俗成的规定:同氏族的人禁止通婚,这一点似乎与当今社会“禁至近亲结婚”的原理如出一辙。另一方面,我们从历史的发展进程当中也可发现,佟佳氏在整个清朝历史一直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譬如:顺治帝时期的孝康章皇后乃佟国赖之女,佟佳氏;康熙时期的孝懿仁皇后乃佟国维之女,也是佟佳氏;道光时期的孝慎成皇后乃舒明阿之女,亦是佟佳氏。因此,这一点也印证了文章前面所说的佟佳氏乃努尔哈赤部的联姻氏族。如此一来,努尔哈赤就断然不会是姓“佟”。

三位佟佳氏皇后画像

那么,既然努尔哈赤不姓“佟”,为何却屡次在公开场合自称为“佟努尔哈赤”呢?其实原因很简单,正如文章前面所说,建州左卫的首任领导者猛哥帖木儿姓“佟”,因此,努尔哈赤想要提高自己的身价就必须要“挂羊头卖狗肉”,将自己伪装成“佟努尔哈赤”。这也就是为何只可以在朝鲜文献和明朝文献中能找到“佟努尔哈赤”的身影而清朝文献中却很少见到“佟努尔哈赤”的原因。

综上所述,排除了努尔哈赤姓“佟”这一说法,且在《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又找不到“爱新觉罗”这一姓氏,那么,努尔哈赤的“爱新觉罗”姓氏又是从何而来呢?

爱新觉罗家族世系图(部分)

根据史料《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中笔者所找到的譬如:通颜觉罗、舒舒觉罗、西林觉罗、呼伦觉罗等等末尾带“觉罗”二字的姓氏,我们不妨大胆地猜测一下努尔哈赤的姓氏并非“爱新觉罗”而是“觉罗”。

在女真人当中,同一个男性祖先的后裔被称之为哈拉(姓氏),同一个哈拉居住在一起,随着历史上各种因素的相互碰撞以及氏族繁衍到了一定的程度,哈拉犹如细胞一般分裂出许许多多的子哈拉,而这些子哈拉又迁徙到不同的穆昆(地名),因此由某个哈拉迁徙到某地的氏族称之为穆昆哈拉。据史料《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对于穆昆与哈拉两者关系的记载:

哈拉得之于生。穆昆是来自占据的地方。

爱新觉罗宗谱

因此,不难猜测出爱新觉罗同通颜觉罗、舒舒觉罗、西林觉罗、呼伦觉罗等等一些末尾带“觉罗”二字的姓氏同属于一个哈拉,只是其各自祖先迁徙的地方不同,因此其姓氏前面的二字(穆昆)不同。

这一猜测从史料中也不难找出相应的证据出来。例如:努尔哈赤曾将其养子扈尔汉赐姓为“觉罗”,而不是“爱新觉罗”。再譬如:在史料乾隆年间的《钦定满洲祭天典礼》中,可找出这么一句话“若我爱新觉罗姓之祭神”,然而,这句话在满文中却将“爱新觉罗姓”写成“觉罗姓”。种种迹象表明,努尔哈赤的姓氏其实并不是“爱新觉罗”而是“觉罗”。

努尔哈赤雕像

结语:

那么,努尔哈赤为何要将自己的姓氏前面要加上“爱新”二字呢?其实这一切还得追溯到十二世纪时期女真人完颜旻建立起的“金朝政权”,而“金”又汉译成“爱新”,因此,努尔哈赤将姓氏改为“爱新觉罗”,这一切无非还是将自己身上“贴金”,从而使其更好地统一女真和建立女真政权。从此,“爱新觉罗”这一姓氏就流传于世。

感谢观看

参考文献:

《清史稿·本纪一》

《朝鲜实录》

《八旗满洲氏族通谱》

《清太祖武皇帝实录》

《清太祖实录》

《钦定满洲祭天典礼》


古稀老学者


轩逸探寻历史背影

1、爱新觉罗,是清朝皇室姓氏。满语“爱新”为金的意思。常见说法称“觉罗”为姓的意思,但实际上满语中“姓氏”一词原文为hala(汉语哈喇、哈拉),gioro为首领之意。

爱新觉罗是清朝国姓,但是在满文资料中很少使用这个名称,如《满文老档》和《满洲实录》中,爱新觉罗一共只出现过三次。文献上,对于其姓氏的起源的各种说法,经常自相冲突。所以这个姓氏是由清朝皇室创造,用来塑造其地位。

2、努尔哈赤,满文《玉牒》其拉丁字转写为nurgaci,一般写作nurhaci。nurgaci或Burhaci一词,不见于《无圈点老档》(《旧满洲档》或《老满文原档》)或《满文老档》。

在满文体的《满洲实录》、《清太祖高皇帝实录》、《清太祖本纪》中,努尔哈赤的名字为贴签或讳阙。

在满语中,野猪皮这个词是nuheci,努尔哈赤(nurgaci或Burhaci)含义为野猪皮。

扩展资料:

由于满汉蒙三语的档案中,对清太祖名讳均作了贴签或讳阙处理,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并不确定努尔哈赤究竟是写作 Nurgaci 还是 Nurhaci 的。努尔哈赤的满语含义不明。所以在学术界对于努尔哈赤的含义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当时的建州人使用蒙古文,蒙古文是从回鹘文演化而来的,所以蒙古语中、建州语中都夹杂有回鹘语成分。

努尔哈赤的名字是回鹘语,“努尔”在回鹘语中是“光明”的意思;“哈赤”(哈齐)在回鹘语中是“圣裔”的意思,也当“太子”、“世子”用,“努尔哈赤”的全意是“光明的圣裔”。

清太祖的名字nurgaci或Burhaci,如由回鹘语经蒙古语,而转被满语所吸收,那么在满语中应当出现这一词汇。

还有另一种说法,受残留于北亚的印第安文化影响,在满语中,野猪皮这个词是nuheci,因为小野猪是nuhen,在满语里n是名词原形后缀,ci是名词派生性后缀,把小野猪nuhen的n去掉换成ci就变成野猪皮了。

野猪和野牛在很多鞑靼民族和印第安人文化中与驯化后的家猪是完全区分的两种动物, 野猪被视为勇猛的象征,是永不退缩的战士,用野猪给男孩子起名,和用虎,豹起名一样, 是希望孩子强壮勇敢。


慎独164165614


满族八大姓氏之中并没有“觉罗”这个姓,就连满族时期的皇族姓氏“爱新觉罗”也不在其中。

清太祖努尔哈赤不仅推翻了明朝,他也是后金的开国君主,在二十五岁时就起兵统一了女真部落,为其推翻明朝统治打下了基础。

提到努尔哈赤,人们更愿意叫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因为爱新觉罗是清朝的皇姓,而这个姓氏的由来也与他有关。

其实在满族姓氏中并没有“爱新觉罗”这个姓,“爱新”在满语中是“黄金”的意思,而真正的姓氏应该是“觉罗”才对,够来努尔哈赤当上皇帝,为了显示皇室的尊贵与其它姓氏的区别就将皇族的姓氏改为“爱新觉罗”。

真正的满族八大分别是佟佳、富察、赫舍里、那拉、钮钴禄、瓜尔佳、索绰罗、马佳,其中有许多为八旗贵姓。

据史料记在,努尔哈赤在未完成统一之前曾被明朝安以官职,还曾八次到北京朝见皇帝,当时的明皇帝称他为“佟佳努尔哈赤”,而且当时努尔哈赤与朝鲜交好,在与来往的书信中也提到“佟努尔哈赤”,由此可以看出努尔哈赤极有可能姓“佟佳”,恰好是满族中第一大姓氏,这种记载相比于其他两种传言来说要可信的多。

传言努尔哈赤姓“雀”,因为满族中以“乌雀”为图腾,而努尔哈赤的母亲误吞了一枚雀卵才生下的他。

另一种传言是三个仙女在湖边洗澡,一神鸟叼着一颗仙果而来,其中一名仙女吃了仙果之后产下一伟岸能言的婴儿,正是努尔哈赤。

这两种说法纯属无稽之谈,没有任何史料记载,纯粹是为了彰显努尔哈赤的尊贵杜撰出来的神话故事,也有“皇权天寿”顺利继承皇位的意思。

不管努尔哈赤姓什么,在各个民族之中所谓的“大姓氏”大多都是以人口来划分,人口越多姓氏排名越靠前,并非所谓的尊贵与否,就算努尔哈赤原本来自一个小姓氏,并不能代表他没有当皇帝的资格,事实证明爱新觉罗至今已经发展成满族的第一大姓氏。

不过后来民国时期大多满族人都改了姓氏,其中大部分姓“爱新觉罗”的都改为“肇”或者“金”姓,笔者就有一位姓“爱新觉罗”的同事现在姓“金”。

姓名不能体现一个人的尊贵,毕竟现在是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当然,若想得到他人的尊重最重要的是抛弃那些不平等的观点。





杨仔同学


爱新觉罗,是清朝皇室姓氏。满语「爱新」为金的意思。常见说法称「觉罗」为姓的意思,但实际上满语中「姓氏」一词原文为hala(汉语哈喇、哈拉)。

满洲姓氏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姓(哈拉),一部分是基於血缘宗亲关系的族名(穆昆)。爱新觉罗一姓中,觉罗为姓,爱新是族名,两者的关系类似汉族中某姓和某家族的关系(张姓与桐城张氏,翁姓与常熟翁氏等)。除爱新觉罗外,觉罗这一姓氏还有伊尔根觉罗、舒舒觉罗、通颜觉罗等分支,都源於同一始祖。那拉氏有叶赫那拉、乌拉那拉、辉发那拉等分支(叶赫、乌拉均为地名),瓜尔佳氏有苏完尼瓜尔佳、安图瓜尔佳等分支。因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该族遂成望族,以全称相称,「爱新」遂变为姓氏的一部分。

清代将爱新觉罗氏分为宗室和觉罗,以示血缘远近区别,同时将一些有功之臣赐姓为觉罗,如觉罗纳木泰(原姓舒穆禄)、觉罗吴拜(原姓瓜尔佳)等。

清亡以后族人多取汉姓, 如金, 赵等。

家族世系谱

在他们成为中原的统治者前,皇室人士的名字都是任意改的。后来他们参考了汉人的命名方式,取名要跟辈份排行。最初的几名儿子以「承」、「保」、「长」三字命名,后来固定用「胤」,孙辈用「弘」,曾孙用「永」。乾隆时,又根据他作的一首诗,定了后人用「永」、「绵」、「奕」、「载」。道光时定了「溥」、「毓」、「恒」、「启」,咸丰时定「焘」、「闿」、「增」、「旗」。

家族庞大,为了细分,由嘉庆开始,又规定同辈同一世系第二个字的部首要相同。例如咸丰帝叫奕詝,有同父异母兄弟奕欣,两人名字的第二个字都是「言」部,但庆亲王奕劻的则是「力」部。


虬龙歧柏


爱新那噶哒的觉罗,爱新是部落名,觉罗是姓氏,满族的姓氏都会加上部落做前缀,比如叶赫那拉,就是叶赫部姓那拉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