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維與生俱來,不需要培養

批判性思維與生俱來,不需要培養

圖片來自《What's the Big Idea》(《雨果帶你看世界》)

一段時間以來,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成了教育界甚至社會上的時髦詞彙,懂或不懂的人都要裝高雅。其實,批判性思維是與生俱來的,不需要培養。教育家不要忽悠人,裝高雅。英文的Critical thinking在教育語義下的準確翻譯是思辨性思維,您把它舶來成批判性思維,是“權威”們把它翻譯錯了,不是高雅。

人類的思維是指根據個人已掌握的知識和信息,按照自己的思想態度和思想方法來選擇對事物立場或判斷的過程。一般來講,人類的思維層級分為五個層次,分別是追隨思維、單獨思維、批判思維、思辨思維和流動思維。批判性思維與思辨性思維在思想態度和思想方法上有著很大的不同,主要不同點包括:

“思辨”這個哲學術語早在儒家經典的《四書》的《中庸》中就有記載: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思辨性思維是指對事物的思想態度上積極客觀,在思想方法上考慮正反雙方,講究邏輯,講究規則,講究語境。具備思辨性思維的人心態開放,不輕易否決和自己不同的觀點;不迷信權威,不輕信經驗,有探究事物本源的精神;不受情感影響,能獨立思考,理性客觀,沒有證據不輕易下結論等。思辨性思維既是一種思維技能,也是一種人格或氣質;既能體現思維水平,也凸顯現代人文精神。

“批判”是指對錯誤的思想或言行批駁否定,也表示評論和評斷,最早出現在宋朝司馬光《進呈上官均奏乞尚書省札子》中。批判性思維是指對事物的思想態度上消極對立,在思想方法上是選定自己的立場,受情感偏差和思維路徑依賴影響,採用非黑即白的邏輯,不考慮規則和語境。批判性思維的特徵是輕易否決和自己不同的觀點;與別人對抗,指責別人,不反思自己;只看表面,輕信盲從,缺乏獨立思考和理性客觀的探究精神。缺乏足夠知識面支撐的批判性思維一定表現為偏激的觀點。

由於人保護自身的本能,批判性思維是與生俱來的。主要是態度和方法已經選定了“保護自己”,君不見,社會上處處是批判,甚至立法導向都是以批判為指導思想,孩子在家裡,學生在學校,勞動者在單位,社會上到處都是批判和指責別人,很少強調自己的責任和義務。提倡批判性思維不利於個人成長,不利於家庭和社會和諧;宣揚批判性思維容易形成自私自利的思維傾向和社會風氣。如果說學校要培養“批判性思維”的話,只能是培養學生擴大知識面和增加信息量,知識全面和信息量足夠後,眼界越開闊,偏見就越少,就會批判地更準確,更客觀,更接近思辨性。

能說明批判性思維與思辨性思維差別的典型例子是高層次的辯論賽,辯論雙方抽籤決定作為辯題的正方或反方,無論辯手的思想態度如何,都要按照抽到題目的一方,用批判性思維方法去批判和駁斥對方,雙方辯手的辯論過程實際上是給觀眾上一場思辨性思維的教育課。(作者:李志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