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處粵劇名伶故居在恩寧路改造區內,呼籲保護,與粵博、八和會館串起粵劇文化帶(2)

10处粤剧名伶故居在恩宁路改造区内,呼吁保护,与粤博、八和会馆串起粤剧文化带(2)

1

10处粤剧名伶故居在恩宁路改造区内,呼吁保护,与粤博、八和会馆串起粤剧文化带(2)

3

10处粤剧名伶故居在恩宁路改造区内,呼吁保护,与粤博、八和会馆串起粤剧文化带(2)

2

10处粤剧名伶故居在恩宁路改造区内,呼吁保护,与粤博、八和会馆串起粤剧文化带(2)

4

10处粤剧名伶故居在恩宁路改造区内,呼吁保护,与粤博、八和会馆串起粤剧文化带(2)

6

10处粤剧名伶故居在恩宁路改造区内,呼吁保护,与粤博、八和会馆串起粤剧文化带(2)

7

10处粤剧名伶故居在恩宁路改造区内,呼吁保护,与粤博、八和会馆串起粤剧文化带(2)

10

現場

名伶故居今如何,且隨“地膽”去踏勘

早在2012年,潘廣慶和中山大學粵劇研究室已整理出一份“群星聚八和芳名錄”。將自廣州黃沙創立八和會館以來,住在西關,活躍於省港澳舞臺之粵劇、曲藝、粵樂人員入冊留芳,共計190人。

據荔灣區文廣新局相關負責人透露,在這190處名伶故居中,僅有2處被認定為荔灣區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多寶路77號的千里駒舊居,昌華新街29號的靚少佳、郎筠玉舊居;3處被認定為荔灣區登記保護文物單位:恩寧路永慶一巷13號的李小龍祖居、寶華路十六甫東四巷14號的黃霑舊居、寶華路十六甫西二巷23號的張活遊舊居。

根據《恩寧路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位於永慶一巷8號的劉美卿舊居、永慶一巷10號的張活遊舊居被列為傳統風貌建築線索。

但這些建築均無標示牌說明是粵劇名伶故居。

其餘故居均處於“無身份”狀態,有的身陷恩寧路拆遷廢墟。為了搶救恩寧路二期改造範圍內的名伶故居,探明現狀,曾為上世紀50年代荔灣區房管局局長的“西關老地膽”潘廣慶帶新快報記者前往現場踏勘。

匯源橋腳2號,是馬師曾、紅線女夫婦的故居,已被徵收,空置多年,現被圍蔽在拆遷廢墟里,是一棟兩層的青磚屋,門窗與陽臺欄杆已損毀。潘廣慶對當年的情景記憶猶新:

“1950年10月,他們首次從香港迴歸,這間是他們租住的,當時他們的兒子馬鼎盛也被帶回來了。那個時候省電臺來這裡錄音,指定紅線女唱《不穿牛仔褲》,叫我來參加聽,那個時候中央提出來藐視帝國主義。”

在荔灣區文廣新局去年完成的恩寧路歷史文化資源調查報告中,這棟樓入選物質文化遺產名單。

恩寧東橫街3號,是小飛紅故居,一棟紅磚與水刷石的兩層樓,已被徵收,空置。“小飛紅是永光明劇場的演員,跟楚岫雲是搭檔嘛。抗戰期間建的,我知道她到1950年還在這裡住。”潘廣慶說。

多寶街10號,潘廣慶正說到“這就是林超群、林小群的故居”,一路人聽到即脫口而出:“林超群、林小群在粵劇界是很出名的啦。”

這棟樓仍由業主家人居住,業主的後人說,林超群曾在此租住了相當長一段時間,業主是印尼華僑,房子建於民國。

永慶坊裡,除了遊人必至的李小龍祖居(著名粵劇醜生李海泉故居),還有幾間名伶故居鮮為人知。

永慶大街3號,盧啟光故居,對面4號的梁姨說:“盧啟光在這裡住了有十年八年吧,住在二樓。解放後在這裡住。”潘廣慶還記得,盧啟光是珠江劇場的主要演員。

在永慶二巷鑾輿堂隔壁的7號,是有“大翻森”之稱的梁家森故居。“梁家森打跟斗最厲害了,是全廣州打武最厲害的表演師,是鑾輿堂最老資格的人,有段時間,他整天帶著鑾輿堂的屋契,契不離身,擔心丟失了鑾輿堂會被收回。從上世紀50年代住到70年代,一直住到去世。”潘廣慶津津樂道。

永慶一巷8號是著名花旦劉美卿舊居,永慶一巷10號是“四大小生”之一張活遊舊居。

這幾個房子在被徵收、改造後多作商店或辦公,梁家森故居現為“西瓜劇場”,租下這個房子的陳姨說:“我在這裡長大的,住在附近,這裡是以前做戲世家的地方,但不知道這個房子是大翻森的,當然要寫出這些房子的故事讓遊客知道啊。”

兩位在二巷漫步的遊客聽說這些房子是粵劇名伶故居,不禁駐足細細端詳,杜先生說:“我們喜歡這些房子有特色,但不知道這些故事,當然要掛出來說明啊。”

此外,有兩處粵劇名伶故居曾被列入拆遷之列,因業主未籤協議而倖存。

“四大小生”之一、影帝張活遊在寶華路十六甫西二巷23號的故居,是一棟中西合璧的兩層半小洋樓,2011年被認定為荔灣區登記保護文物單位。

寶慶市1號,是著名粵劇舞美師何碧溪的故居,何碧溪設計了中國第一個舞臺美術工廠(即上文的恩寧路210-212號),廣東粵劇大詞典、廣東粵劇藝術博物館也分別記載、展示了何碧溪生平事蹟。

目前這裡已被命名為藝林畫社(何碧溪當年購買該房屋作為畫室的名稱),不定期為兒童提供繪畫和交流的場地。

後人回憶

故居見證過粵劇藝術發展, 也是社區遺產

寶慶市1號是上世紀40年代由我爺爺何碧溪買下,作為工作畫室(藝林畫社),後改造成自己的住宅,1958年因政府將河涌(現荔枝灣湧)改造成為排汙通道需徵用地,將房子改建,爺爺在此生活直至到去世。

那時候,粵劇編劇、導演、主角(例如紅線女、文覺非),爺爺的同事(何啟翔、洪三和馮家安,陳仿枝等)會在這裡開會、討論,爺爺的業界朋友(廖冰兄、雷坦等)也在這裡聚會。父親何慶才也一直生活在這裡,他繼承了何碧溪的繪畫技能,也是一生貢獻給粵劇舞臺美術。

這裡也是我開始認識和接觸粵劇美術和傳統文化的地方,我會跟隨爺爺到他在恩寧路的舞臺美術工廠看舞臺佈景的製作,到附近的平安戲院看裝置和彩排。

幾乎所有街坊都認識爺爺和嫲嫲,後來我發現,其中一個原因是家院子裡的一棵雞蛋花樹,這是爺爺種的,已超過55年,他想把他在夏威夷生活的記憶帶回來。這棵樹上的雞蛋花每年花期有5個月,雞蛋花有藥和茶的價值,嫲嫲會開放給街坊鄰里來我們花院採集,這是一段歡聲笑語的時光。嫲嫲還會開放家裡的陽臺給大家曬蚊帳和棉被,街坊鄰里也會幫忙買菜、劈柴和送糖水。

這個房子誕生和成就了粵劇藝術家何碧溪和何慶才,它見證過粵劇藝術的發展。

這個房子也是社區文化的一部分,它的故事,也是這個社區的故事。我們把這個房子看作為家族遺產,也希望它是社區遺產。我們準備繼續為這個社區做貢獻,包括進行社區文化回憶和整理,文化和藝術創作等。

——何碧溪長孫何紹光

各界建議: 保護故居,掛標誌牌, 做成地圖

據新快報記者查閱文獻,粵劇藝術博物館當年之所以選址恩寧路,正因為此地是粵劇發祥地之一,周邊有眾多粵劇大師故居。2012 年,時任廣州市長陳建華在調研粵劇藝術博物館選址時要求:要與恩寧路舊城改造等項目聯結,使整個片區成為西關粵劇藝術文化大觀園,形成一座展示粵劇藝術和嶺南文化、沒有圍牆的博物館,從而在整體上提升這一片區的文化含量和社會價值。充分體現粵劇與荔灣“十足的嶺南風格、百分百的西關風情”。

早在2009年12月,中山大學李以莊教授致信時任廣州市委書記朱小丹,指“恩寧路名伶故居群是不可再生的歷史遺存物。實在是廣州市最大的歷史文化遺產。希望能以養雞下金蛋的指導思想,來建設廣州市,不要弄成千城一面。保存這批故居,只要認真把文化這臺戲唱好,完全可令廣州市在文化與商業兩方面雙豐收。萬望不要殺雞取卵。”她呼籲“以八和會館為中心,利用周邊的粵劇名伶舊居串起一個粵劇文化帶,確是廣州市一張很有特色的名片”。

朱小丹曾批轉過此信給相關部門,此後有5處名伶故居被列入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其時未有評歷史建築與傳統風貌建築),但據荔灣區文廣新局相關負責人透露,他們掌握的名伶故居名單並不完整。

藉恩寧路改造的契機,八和會館代表粵劇界向相關部門遞交倡議書:2019年是粵劇申遺成功十週年,我們倡議:保護恩寧路周邊的粵劇名伶故居,在故居掛標誌牌講述名伶故事,製作故居地圖,與粵劇藝術博物館、八和會館串起“粵劇文化帶”,傳承傳統文化、地域文化。

負責廣州歷史建築名錄推薦工作的華南理工大學張智敏博士認為:“恩寧路周邊地區現存大量的粵劇名人的舊居,是非常難得的文化遺產,建築風格各異,較真實地反映了粵劇名伶們當時的生活狀況和喜好。如果這些建築保護下來形成粵劇文化建築群落,將成為以粵劇博物館領銜的粵劇文化中心地的重要組成部分。”

本土文化保護組織廣州民間文物保護協會在2013年時曾通過挖掘38處名伶故居繪製了一幅地圖,會長劉偉倫說協會仍在不斷尋訪名伶故居,期望這些故居都能保護好。

對此,負責恩寧路改造的荔灣區住建局相關人士表示,將會先把目前位於改造區內的10處故居做成地圖,並在已改造的故居上掛標誌牌,講述背後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