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蒲松齡《聊齋志異》,如何蘸“鬼狐”之墨,去描繪“人”

文|鼎公

一提到“鬼”,你能想到什麼?是惡,是兇,是怕,是在暗處,是見不得光。

一提到“狐”,你能想到什麼?是媚,是騷,是猾,是在背後,是見不得人。

那麼,反過來,讓人感到惡,讓人感到兇,讓人感到怕的就一定是鬼嗎?讓人感到媚,讓人感到騷,讓人感到猾的就一定是狐嗎?蒲松齡用《聊齋志異》這部鬼狐小說來告訴我們,不一定,在我們現實生活的種種經歷告訴我們,不一定。

看蒲松齡《聊齋志異》,如何蘸“鬼狐”之墨,去描繪“人”

蒲松齡嘔心瀝血40餘年卻只寫下40餘萬漢字,總共不到491個篇章。喜歡看網絡小說的讀者心裡都有數,一個普通的網絡小說作者每天最少要更新兩章,每一章最少要5000字,網絡作者每天要更新10000字。

也就是說,對於《聊齋志異》這樣的小說,網絡小說作者用40天就可以寫完了。筆者想要問的是,是什麼樣的小說需要蒲松齡琢磨這麼久?真的就像小說簡介那樣,是鬼狐之類的小說?

看蒲松齡《聊齋志異》,如何蘸“鬼狐”之墨,去描繪“人”

如果真是鬼狐之類的小說,那就更好寫了,天馬行空,不切實際的小說是最容易寫的,就像現在的玄幻小說在網上已成氾濫之勢,一個知名的玄幻小說作家兩三年就可以完成一部,就像天蠶土豆寫《鬥破蒼穹》的時候用了三年之久寫下500多萬字。

尤其是唐家三少,幾乎每一年都要出版兩三百萬的玄幻小說鉅著,像《光之子》、《酒神》、《冰火魔廚》、《絕世唐門》、《善良的死神》、《琴帝》都是作者在是三四年出版完結的,不可謂產量之豐富,但是反觀蒲松齡呢?

看蒲松齡《聊齋志異》,如何蘸“鬼狐”之墨,去描繪“人”

要知道蒲松齡在當時連中三甲的才子啊,並且是縣、府、道會試三個第一,在當時他只有十九歲。就這樣的才子構思一部精彩奇異的志怪小說真的需要四十年之久嗎?在小說作家的世界裡,只有一種題材最難寫,那就是現實題材,距離三少成為一名作家也有十幾年了,卻從來沒寫過現實題材,也就是最近幾天,唐家三少才開始在網上宣稱自己開始觸碰現實題材的小說。

看蒲松齡《聊齋志異》,如何蘸“鬼狐”之墨,去描繪“人”

所以說蒲松齡嘔心瀝血寫的小說,在筆者看來實際上是現實題材小說,是藉助鬼狐的外殼去反映他那個時代。所以我們在看《聊齋志異》這部著作時或者改編的影視劇時,感到毛骨悚然,後脊發涼,一陣後怕,大部分的原因不是因為鬼狐志怪,而是因為“人”。在蒲松齡眼裡,他那個時代有些“人”形同鬼狐,甚至比鬼狐還要可怕。

看蒲松齡《聊齋志異》,如何蘸“鬼狐”之墨,去描繪“人”

那麼有人會問了,人有什麼怕的?人當然不可怕,還能比得過豺狼虎豹?有句話筆者相當認同,那就是人性本善,這句話可以說是一點毛病都沒有,對於一個無慾無求的人來說,那自然是善良的。我們在電視劇裡時常見過一隻每一天都吃飽喝足在和羊群嬉戲的牧羊犬。

看蒲松齡《聊齋志異》,如何蘸“鬼狐”之墨,去描繪“人”

但是人遇見金錢財富呢?遇見名譽聲望呢?遇見嬌羞美色呢?遇見權利慾望呢?你敢想象嗎?我想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都沒被這幾樣“餵飽”過吧。甚至可以說有些人一直保持著飢不擇食,飢腸轆轆的狀態。在這裡我想問一個毫不相干的問題,那就是

狼為什麼可怕?

看蒲松齡《聊齋志異》,如何蘸“鬼狐”之墨,去描繪“人”

你說為什麼?因為他“餓”,寫到這裡筆者真的感慨我國文化真的是博大精深,餓和“惡”是同音,真的一點都沒錯。遇見一隻飽餐豐足的老虎並不可怕,可怕的遇見一隻飢腸轆轆的狼。

看蒲松齡《聊齋志異》,如何蘸“鬼狐”之墨,去描繪“人”

相信很多人都看過《奇幻漂流瓶》吧,整部電影,老虎和少年派傳達的不正是這個意思嗎?這也就說明為什麼有些人在富足成名後開始做善事,做好事,以致成為當地的“大善人”,因為他飽了啊,可以說在某些方面飽了啊。在我國還有一句民間諺語說的也很有道理,叫做“閻王意見,小鬼難纏”,不正是這個意思嗎?

看蒲松齡《聊齋志異》,如何蘸“鬼狐”之墨,去描繪“人”

我國古人在表達上始終保持著含蓄和隱晦,蒲松齡更是如此,在《聊齋志異》這部小說,著墨最多的就是鬼、狐、青樓女子,但是這裡的鬼狐和青樓女子大多數比常人還要善良,對待愛情比常人還要堅貞。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物質進一步富足,鬼狐之事,鬼狐之人會越來越少。尤其是現在互聯網建設的不斷加快,讓鬼狐之人無所遁形,鬼狐之心見光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