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孩子平时考得不错,一到期中期末就考砸了

孩子平时成绩表现不错可是一到比较大型的考试比如说期中、期末考试就会“考砸”的情况并不少见,家长对此往往也是无计可施,不知道该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

我今天就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和如何破这种情况,分析的不全面还希望诸位能够不吝赐教给予补充,谢谢。

我认为这种情况发生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如下几个:

平时成绩来路不正,期中期末水平真实

没错,我说的就是作弊。

为何孩子平时考得不错,一到期中期末就考砸了

别以为孩子小就不会有这问题,“作弊”这事儿真的是“无师自通”。

我孩子上一、二年级的时候我记得清清楚楚他就告诉我同桌看他的(那时候他还不知道“炒”和“作弊”这两个词)。

平常考试大多数情况不会存在监考很严格的情况,所以孩子“偷个懒”也有可能一直没被发现。

其实检验孩子的最好办法也很简单——你再给孩子找点题考考看,虽然题或有不同,但是也能看出来个大概不是吗?

当然,这事儿不简易给孩子捅破了说,万一孩子恼羞成怒了反而不好,我们只需要确认一下,然后重新评估、并且改变一下后面的学习方式即可——多加练习和考核会改善这个情况的。

心理压力过大,影响发挥

这事儿我认为分为内因和外因

为何孩子平时考得不错,一到期中期末就考砸了

所谓内因指的是孩子自己给自己的压力太大了。越是那种稳重的孩子越是容易出这个问题——想赢怕输,最重要的是担心考不好会丢人,会觉得对不起别人的期待,这个别人可能是老师,也可能是父母,还可能是同学,甚至是亲朋好友。

外因基本上都是来自于父母和老师的。这种情况下孩子实际上更多的时候都是给“别人学”的,他们也知道日常测试不是很重要,而且往往父母、老师也会表现出一幅“大度”的样子,但是到了期中、期末的时候则不然了,孩子们也会知道大家非常看重这个成绩,这种压力下发挥失常、脑袋一紧张不转了也是很常见的事儿。

这种情况家长可以自我反思一下存不存在,另外可以在期中期末之前仔细留一下孩子的情绪、身体变化,往往这种情况下的孩子情绪会比较低落,发呆、沉默的时候会比较多一些,总之会跟平常不太一样,还有就是身体可能会出现不太舒服的情况比如莫名其妙的肚子疼……

这种压力是很危险的,如果确认孩子存在,那么家长务必马上解决!否则孩子一帆风顺还好一些,一旦磕磕绊绊的多了真的可能走向另外一个极端。

大问题没有,“小毛病”不少

这个主要是一些习惯不好,比如书写太慢,比如“顺风题”没问题、“逆风题”心态瞬间崩溃,比如答题不规范容易跳步、比如计算基础不过关总是会出一些低级错误,比如错题不纠错放任不管,比如只顾着做难题、大题但是对基础概念理解不够全面……

这些问题有的大有的小,平常测试毕竟心态、时间各个方面负面影响会小一些,孩子可能表现的不够明显,但是在比较重要的考试中由于压力过大的情况则很容易会出现问题!

为何孩子平时考得不错,一到期中期末就考砸了

不要总认为这是“粗心”、“马虎”的问题,其实不然,这些问题的背后大都是存在一些习惯问题的!家长可以多留意下。

考试难度差异较大,孩子基础好但是提高不够

这个情况发生的概率不太大,但是也是有可能的。

我孩子学校在过去的一年里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很多学生日常测试成绩和期末成绩相差非常悬殊!

究其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平常测试都是常规题,而从去年开始我们这里的期中、期末考试题难度直线上升!上升到什么程度呢?我就这么说吧,以语文为例以前平均分上90或者接近90分都不是问题,但是改革后的考试全班平均分也就七十多分而有的班直接就是六十多分!

这种情况下那些日常考的孩子纷纷“落马”一点都不奇怪。

反而是那些平常在基础知识(比如按课文填空、字词)上不扎实的,但是因为有大量的文学常识积累、阅读积累、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比较高的学生会在这样的考试里异军突起!

而那些只是擅长“基础知识”的孩子们则纷纷落败。

别的不说,光是阅读题就能让很多孩子十分八分的起扣……

为何孩子平时考得不错,一到期中期末就考砸了

而数学考试也是如此,多一道两道提高区分度的题目可能对有些孩子而言就会被拉开差距了。

所以这个问题虽然概率比较低,但是如果也跟我们这里一样的话,那么需要引起重视了!因为未来的很多年知道高考都会是这个趋势。

复习出了问题

这其实是我最希望的原因!

因为如果原因是出在了“复习”上,那么这就说明孩子本身的能力还是很优秀的,那么后期注意科学的复习、巩固即可直接改善现在的表现。

这点我就不多说了,唯一要提醒的就是不要把复习都放在了考试前突击,日常就应该进行有计划性的复习。

总之,孩子出现这种情况家长不能总是认为“这是意外”,应该尽快的帮助孩子分析一下原因,必要的时候最好也跟老师沟通一下,毕竟孩子的老师们经验更加丰富一下,对给我们提供非常有价值的参考意见。帮助孩子尽早解决这个问题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否则对孩子的打击会越来越大甚至最终可能直接让孩子产生消极的放弃心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