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相托,分秒必争

记者实地探访德州市120急救调度指挥中心

生命相托,分秒必争

11时30分,接警。4秒钟,反馈给医院。11时31分,救护车出发。

生命相托,分秒必争

11时42分,到达现场。

生命相托,分秒必争

11时45分,载患者返程。

生命相托,分秒必争

德州晚报全媒体记者刘畅摄影报道

在医院抢救室外,奔波着这样一群人:她们不操手术刀却传递着生命的接力棒,她们不穿白大褂却战斗在与死神较量的第一线。她们是120急救调度指挥中心的调度员,是患者以生命相托的人。4月23日,记者走进德州市120急救调度指挥中心,近距离探访这个鲜为人知的“战场”。

1分钟内,完成从接警到出车

“您好,德州120。是需要救护车吗?地点在哪里?伤情怎么样?……您电话保持通畅,马上给您派车了,请注意接车。”4月23日11时30分,调度员闫敏敏接到报警。据报警人称,经开区袁桥镇尚德十大道与崇德六大道交叉口发生一起车祸,有四人受伤。

在询问清楚地点、伤情、人数、性别、年龄等信息后,她仅仅用4秒钟便将信息反馈给距离车祸地点最近的开发区市中医院。

同一时间,开发区市中医院接警室警报响起,医生陈鹏、护士邢春柳及时反映,飞奔向救护车辆。

11时31分,司机赵志强驾驶2号救护车驶向事发地点。

救护车一路飞驰,10公里的路程,仅仅11分钟便到达了现场。“伤者在哪?哪里受伤了?”邢春柳边询问边向伤者跑去。记者在现场看到,两辆事故车辆因受到猛烈撞击已面目全非,汽油和车身碎片散落一地,让人触目惊心。幸运的是,现场四名乘员均无明显外伤,只是其中一名坐在驾驶员后方的中年男子出现了明显的胸闷、憋气等症状。

11时45分,医护人员将所有伤者搀扶上救护车。在驶回医院途中,陈鹏详细询问着每名伤者的情况并进行初步评估,邢春柳则一刻不停地对伤者进行着体温、血压及心率等生命体征检测,并根据患者的受伤部位进行相应处理。

11时56分,救护车安全抵达医院,医护人员使用担架将受伤男子推至抢救室。经检查,该男子心电图结果存在异常,考虑到可能由车祸的应激反应造成,陈鹏立即通知内科医生前来进行进一步检查。

8小时里,上千个电话全程负责

此刻,在120急救调度指挥中心里,闫敏敏通过监控看到安全驶回待命区的救护车,终于松了一口气。“我们实行的是首接责任制,从接警到下达命令单,直到救护车到达医院,我都要承担起督促责任。”她说。

作为调度中心的第一批调度员,闫敏敏见证了12年里调度中心日新月异的改变。2006年12月,她和同事们冒着风雪穿梭在德州的大街小巷,一辆单车一副纸笔,她们花费1个月的时间边走边记,双手在寒风中冻得红肿才终于练就了“活地图”的本事。

闫敏敏告诉记者,如今调度中心共15名调度员,四个分组白夜两班倒,8小时的工作时间里需要接上千个电话,这其中有患者重复报警、催车,也有让人无奈的骚扰电话,即使这样,每一个电话都是以“您好”开始。

12年后,开启院前急救新纪元

自2007年指挥中心成立以来,受理急救电话480万个派出急救车辆97.9万车次救治急危重患者81.7万人次处置重大事件1737起培训公众急救知识,受益10万余人(数据截止到2018年12月底)

目前,指挥中心已与全市27家急救站组成全市院前急救网络系统,依托急救调度指挥系统平台,通过专线连接,共同完成全市院前急救服务工作。标准化的工作方法使我市在省内率先实现了院前急救的无缝隙覆盖。

2019年1月29日,由德州市120急救调度指挥中心主持起草的山东省《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规范》地方标准经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正式发布。这项标准的发布为院前急救行业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范本,为山东省院前急救的发展提供了标准支撑,结束了院前急救无地方标准的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